
歸檔時間:2021年12月31日
本應是中華民族喜迎新春,合家團聚,同享天倫之樂,共祈天佑中華的新春佳節,卻被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無情摧毀。大家不得不收斂笑容,整裝應戰,參加到這場沒有硝煙和炮聲的戰“疫”當中。
我以一名普通國民的眼睛見證了國家和各行各業的人民在防控疫情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行動:全國各地緊急抽調醫護人員支援重災區,其他留守本地的醫護人員加班加點防控本地疫情;人民解放軍全面接管武漢“火神山”醫院,并保障武漢市民的物資供給;醫護用品和物資生產企業全天24小時運作,以確保疫情防控的醫藥和設備所需;普通民眾響應政府倡議,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做好個人防護,減少交叉感染;社區的黨員先鋒志愿者們在寒風瑟瑟中認真排查進出人員的健康狀況,耐心講解防疫注意事項。各行各業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們都在默默堅守著自己平凡的崗位。
我是一名船舶引航員,是全國從業人數極少的一種職業,肩負引領中外籍船舶進港和出港作業的重任。今年1月份,我的單位——廣州港引航站共引領中外船舶1469艘次,到港船舶并未因疫情而減少,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進入2月份,疫情對國際國內貿易影響的滯后期凸顯出來,到港船舶數量開始出現下滑。在抗擊疫情,努力確保港口生產的這段日子里,我親身感受到的是社會各部門各成員對疫情的高度重視,對職工群眾生命安全的高度關注,以及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守崗位,團結一心,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
廣東省委、市委及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抗擊疫情措施和指導,我所在的單位嚴格落實上級要求,根據自身行業特點和條件制定了各項工作方案。早在疫情之初,便制定了詳細、操作性強的《廣州港引航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應急預案》,針對如何防控疫情制定了一系列詳盡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如何預防引航員交叉感染;要求各船舶上的工作人員做好自我防護;引航調度采取措施盡可能保障引航員得到充分的休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全力保障運送疫情防控物資的船舶及時進港;多渠道購置防護、消毒用品以保障供應;交通船和車輛的防控與合理調派;特殊時期引航員采用單人單間居住、隔離用餐等等。這些具體措施的落實很大程度上控制疫情的蔓延,保障引航員自身安全,從而確保廣州港、東莞港海上運輸通道的暢通。
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如同其他行業的人們一樣,我們廣州港引航員群體也同樣面臨著許多的風險和困難:一是被病毒感染的風險。引航員在執行一項引航任務的過程要經歷乘車或交通艇——登輪引航——離船——乘交通艇——就餐和就寢等多個環節。在不同的環節中難免要接觸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船員、游客以及司機和物業服務人員,雖然我們相信在此非常時期,各類人群在單位和政府部門的要求、指導下都能夠盡力做到較好的防護措施,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這一點我們無法逃避,唯一能做的只是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二是需要理解和忍受船方的冷漠與顧慮。受疫情影響,多數船方人員對引航員抱有警惕和遠離的態度,不握手、少交談,甚至不愿提供餐飲便利。廣州港引航員登輪后,整個引航作業通常需要3-5個小時,為了防護自己和他人,引航員不得不忍饑耐渴,盡可能不在船上用餐與喝水,多數時候是自帶餅干和飲料充饑,即便是在船上用餐,也會自覺移步到駕駛臺兩舷。三是水文氣象對引航工作的不利影響。在冬春交替的季節,寒潮大風、濃霧、降水等不良天氣對引航員登離輪安全和船舶操縱安全都帶來不利影響。有時引航員需要在海面風力7-8級,浪高2-3米的情況下登離輪,也許當你親眼看到我們在大幅度上下顛簸的引航艇登離一艘艘巨輪時,心里也會為我們捏著一把汗。大船靠離泊時,引航員需要站在駕駛臺舷外,頂著寒風指揮操縱船舶,通常一站就是半小時,任憑風吹雨打。船舶引航過程中如遇濃霧,視線不足百米,在船舶川流不息的廣州港內航行,極大地考驗著引航員的心理素質和操船經驗。
即便面臨著如此多的風險和困難,我們引航團隊從未退縮和抱怨。畢竟,和那些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冒著生命危險夜以繼日地奮戰在醫療前線,同病毒作斗爭,努力挽救生命的白衣天使們相比,我們這點風險和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隨著各行各業逐步復工復產,企業生產經營需要大量能源和原材料供應,進出廣州港和東莞港的船舶將會大幅增加,廣州港的引航員們,將以一顆螺絲釘的精神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履職盡責,一面繼續阻擊疫情,一面全力支持保障企業復工復產,用引航的初心和使命與祖國共擔風雨。相信祖國,相信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科學防疫,勇于戰疫,定能取得這場戰“疫”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