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檔時間:2021年12月31日
這個研究員不一般,他和團隊出現在最熱最苦最累的工廠車間,更把日曬雨淋當成常事。他長年在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技術的研發、應用和產業化上不斷奮斗。他就是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所長助理兼研發中心主任于廣平。
走出實驗室,讓科研成果落地,做既能頂天又能立地的科研人員,是于廣平的夢想與志向。如今他的科研成果已在數十家企業獲得應用,并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2009年,于廣平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畢業,后留所工作。2011年,研究所與廣州市聯合成立了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于廣平聽到消息興奮不已,此前他已經有了一些科技成果,卻沒有實現產業化,他在心里這樣鼓勵自己:珠三角是中國制造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是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的絕好機會。同時也非常矛盾:沈陽的科研經費充足,工作熟悉,自己也剛結婚,父母也接到身邊,為何要冒險?
實現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是于廣平的夢想。在所里領導和老師的鼓勵下,他與十多位同事一道來到廣州,參與廣州分所的建設,這是一家自籌自支的新型研發機構,只有研發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科技成果,市場才愿意買單,這與他以往“埋頭搞科研”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
于廣平和同事們跑遍了南沙的企業,卻屢屢碰壁。面對困境,同事們有的回到沈陽,有的跳槽去了其他單位,妻子也曾勸他回沈陽,于廣平內心波動,但是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我來這里,就是要圓一個科技創新夢。他選擇留下堅守。
在與一家印染廢水處理企業溝通時,于廣平直接告訴企業負責人,企業不用出一分錢,只要允許他們進場調研和試驗,前期費用他來出。由此他們得以進入印染污水處理廠,污水溫度接近50℃,臭氣熏天,他們和現場工人一起操作設備,了解技術需求,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經過近一年半的調研研發,同時在實驗室熬了無數個夜晚后,他們反復修改的技術方案,終于獲得了企業的認可,簽下了第一個合同,科研成果終于落地。這個項目幫助這家企業的污水回用率達到60%,每年節約處理成本1000多萬元。
這家企業面臨的難題代表著國內絕大多數大型紡織印染企業的共性需求。于廣平團隊積極開展技術應用推廣工作,為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多家企業實施生產改造與轉型升級工程,包括廣東溢達、佛山佳利達、浙江紅綠藍、杭州富麗達等多家行業領軍企業。除立足國內市場,于廣平還為越南PCTL公司提供了環保設施遠程運維技術,實現了技術成果的出口。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感到非常幸運,來到廣州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于廣平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