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次數: |
- |
2017年6月,以花都區為核心的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工作正式開啟。這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圍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田、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協調發展的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新平臺、‘一帶一路’建設的助推器”這四大定位,花都區進行了哪些體制機制上的探索,推出了哪些創新產品與服務,又為廣東、廣州綠色金融及綠色產業的聚集發展帶來了哪些“先行先試”的經驗和成效?本文給出了答案。
◆激勵政策:
發布“招賢令”支持綠色發展
綠色金融,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可以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同時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資,不僅有助于經濟向綠色化轉型,也有利于促進環保、新能源、節能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何用好“金融”這根指揮棒?花都區從政策激勵、產融對接、評價機制、補償機制四個方面著手,做出了積極探索。
2017年7月,花都在各試驗區中,率先制定出臺了支持綠色金融、綠色產業發展的80條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強的“1+4”配套政策文件,同時發布綠色“招賢令”,由區財政出資,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支持綠色發展。“1+4”配套政策中,“1”指《廣州市花都區促進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4”為具體實施細則,包括《廣州市花都區支持綠色金融創新發展實施細則》《廣州市花都區支持綠色產業創新發展實施細則》《廣州市花都區支持綠色企業上市發展的實施細則》及《廣州市花都區支持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在一系列政策中,既有財政和股權扶持,也有風險補償機制,對開展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業務的金融業各類機構,按其損失金額的20%給予風險補償,最高100萬元。
位于花都區核心位置的廣州綠色金融街,已進駐廣東省綠色金融投資控股集團、大業信托、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122家綠色機構,注冊資本金65.33億元,預計到2018年底進駐機構將達到200家,注冊資本金超100億元,稅收超10億元。
◆創新產融對接機制:
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綠色企業
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除了給予政策激勵外,還要創新產融對接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試驗區研究制定了《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綠色企業和項目庫管理辦法》,選出需重點支持的綠色企業和項目,明確予以限制或退出的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探索建立綠色環保領域的“白名單”和“黑名單”,并將“白名單”“黑名單”有關信息納入全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廣東省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與融資對接平臺”,利用“數據庫+服務網”模式,搭建試驗區銀企融資對接平臺,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的融資需求,為其獲得綠色信貸、發行綠色債券等提供支持。隨著“綠色項目庫”覆蓋范圍的越來越廣,受惠的企業數量也越來越多。廣州市花都區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蔡建透露,廣州市即將召開全市范圍內首個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金融對接會,產融對接將逐步走向常態化。
“綠色金融”是一項新生事物,在我國產業快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對于綠色產業、綠色項目、綠色金融,也需要一套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試驗區支持第三方認證機構,對綠色產業的認證體系進行歸納梳理,力爭建立綠色認證和評價的“廣州標準”,并通過不斷完善,為廣東乃至全國的“綠色標準”的制定提供參考。
同時,試驗區也在著力構建綠色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加強與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平臺對接,建立試驗區綠色金融風險分析及管理信息系統,對區內各類綠色金融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同時積極引導試驗區金融機構、上市企業落實環境風險評估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切實加強金融風險防范。
◆新產品和服務:
多家銀行綠色信貸中心落戶試驗區
要使企業受惠,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產品和服務上。試驗區獲批以來,花都區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為企業拓寬綠色企業融資渠道。
2017年底,試驗區銀行業綠色貸款余額51.05億元,從2016年的占比2.02%增長到2017年的6.52%。在綠色債券發行上,廣州銀行50億元綠色金融債發行順利推進并將定向投向試驗區綠色項目,廣州發展集團發行24億元廣東省首單綠色企業債券。在綠色保險領域,試驗區支持人保財險廣州分公司開展綠色保險業務,積極推廣環境污染強制性責任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區財政對綠色保險給予適當補貼。
“綠色產業”一方面與技術進步、經濟轉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關系到普羅大眾的衣食住行。試驗區積極倡導低碳生活。通過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合作,使區內更新200臺綠色新能源公交車的融資成本比同期基準利率下降5個百分點,為市民低碳出行提供交通載體。推廣綠色支付,減少市民因出行繳費產生的碳排放量以及其他的資源浪費。
在“試驗區”的政策優勢下,越來越多的銀行、金融機構及綠色產業相關機構集聚于此,廣泛開展以綠色投融資為主的業務。據透露,目前已有部分銀行正在花都設立綠色分行或綠色金融事業部。
花都生態資源十分豐富,加之“試驗區”的“虹吸”效應,近日更吸引了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整體落戶。相關負責人表示,廣碳所落戶花都,一方面是廣州建設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試點訴求,對于完善包括碳排放權在內的綠色資產定價、深入探索綠色要素交易市場等具有示范性意義。另一方面,落戶花都也將為廣碳所提供發展機遇期。
◆立足試驗區:
綠色金融集聚
效應初步形成
雖然掛牌還不到一年,但在軟件、硬件的共同作用下,這個國家級的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綠色金融集聚效應已初步形成。位于花都區核心位置的廣州綠色金融街,已進駐廣東省綠色金融投資控股集團、大業信托、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122家綠色機構,注冊資本金65.33億元,預計到2018年底進駐機構將達到200家,注冊資本金超100億元,稅收超10億元。
同時,試驗區內的綠色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亦初具規模。在花都湖南部,約3000畝的花都智能電子綠色價值創新園正在建設中,該產業園以國光2025PARK智能電子產業園以及中電科華南電子信息產業園為基礎,將為廣州新一代信息技術業的發展提供重要動能。
立足核心區建設的同時,試驗區也在不斷加強區域合作,共建粵港澳綠色金融核心圈。試驗區一方面加強與深圳、珠海、佛山等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鼓勵港澳地區金融機構在試驗區設立分支機構或成立合資證券、基金、期貨和保險公司。
作為華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花都區圍繞“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產業、推動綠色發展”的主線,致力于打造“核心在花都、節點在各處、廣州一張網、擴展到全省、服務大周邊”的發展大格局,正在通過不斷探索,推動區域及國家綠色經濟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