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科普太陽系”解鎖炫酷科技

小朋友感受“鳥嘴對對碰”。

精品展區吸引了不少觀眾。
9月6日—7日,廣州市全國科普月主會場活動暨第八屆廣州科普嘉年華在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舉行。作為科普法修訂頒布后的首個全國科普月重點活動,本次活動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夯實科技強國基礎”為主題,由廣州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匯聚全市近200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及科技科普企業力量,為廣大市民奉上一場貫穿全月、覆蓋全域、惠及全民的科普盛宴。
八大行星意象打造八大精品展區
今年的主會場活動連續2天舉行,搭建匯集科普互動課堂、科學表演秀、科普視頻展播的“想象力”大舞臺。科普嘉年華現場設置150+個科普攤位,多維度向市民展現廣州地區的科普資源、科技成果和科研能力,示范帶動本地區本系統重視科普、參與科普,掀起科普熱潮。通過把城市規劃展覽中心打造成為科普“太陽系”,以八大行星意象打造八大精品展區,比如水星?海洋專區、金星?航天航空區、地球?現代農業和食品區等,讓市民在場景化體驗中感受科學魅力。
“1+6+N”推動科普全域縱深覆蓋
本次活動堅持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籌劃,精心構建“1+6+N”模式,著力實現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目標。
除了“1”即一個主會場活動外,主辦方還策劃了6大聯合行動,組織發動學會、高校、企業、科普基地等各類科普主體和各類媒體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行業特色集中開展品牌活動,推動科普月活動邁向縱深;N個科普辦成員單位特色活動,系統動員30多家市科普辦成員單位圍繞相關領域、特定主題,組織開展品牌性科普活動,增進公眾對行業科技的理解和認識。
預計約300萬市民線上享科普盛宴
此次科普月主會場活動的舉辦,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科技、體驗科學的平臺,更以多元形式推動科普工作融入城市發展、貼近群眾生活,為廣州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注入新動能。為增強活動時效性與互動性,本次科普月同步搭建線上信息平臺與傳播矩陣,通過“廣州市科協”視頻號、“科普廣州”視頻號及抖音號開展現場直播,打造融媒體科普大舞臺,方便市民隨時了解、檢索并參與活動。同時,開展“云上科普月”行動,以科普廣州平臺聯動媒體平臺,組織“廣州科普24小時”大型網絡展播活動,集中展播我市科普成效、科技特色、人物故事、產業風貌。據統計,預計全市約300萬市民將通過線上渠道共享這場科普饕餮盛宴,真正實現“線下體驗+線上傳播”的全民參與格局。
四大亮點
行業龍頭企業亮相
廣汽、特斯拉等行業龍頭攜最新技術成果亮相,億航智能先進無人機、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前沿材料研究成果同步集中展示。活動突破傳統展覽模式,打造“可觸摸、可感知、可體驗”的互動場景,讓公眾近距離感受產業升級背后的科技驅動力。
特設十五運會專區
主會場特設“十五運主題科普專區”,廣州雙魚體育用品集團打造的“模擬十五運訓練”項目,讓參與者沉浸式體驗專業運動員訓練場景;廣州云蝶科技推出的“AI體測一體柱+跳繩”互動裝置,將科技與體育健身巧妙融合,帶領市民解鎖體育背后的科學奧秘。
國之重器盡顯魅力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帶來大國重器等比例模型,直觀呈現深海探測領域重大突破;現場還有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手持式醫用伽馬相機樣機,該產品斬獲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及“杰出創新獎”。眾多“國之重器”與國際獲獎成果在主會場集中展示,盡顯廣州的科技魅力。
科普專業職稱落地
活動正式啟動全國首個副省級城市科普專業職稱、廣東省首個科普專業職稱——廣州市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同步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制定職稱評價標準,為科普人才發展搭建專業平臺。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