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文物地標 尋城市記憶
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文王墓
南越文王墓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出土隨葬品最豐富的漢代墓葬。
南海神廟
始建于隋,是我國古代皇家祭祀海神的場所,也是我國四間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官方廟宇。
光孝寺
嶺南保存年代最早最完整的佛寺,被譽為嶺南佛教叢林之冠,是歷代中外高僧重要的駐錫和譯經的佛教道場。見證了佛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并傳承發展的過程。
鎮海樓
又名望海樓。明代建成,俗稱“五層樓”。朱紅墻、綠琉璃瓦,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廣州沙面建筑群
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對廣州近代建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至今保留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建筑54座。
陳家祠堂
又名陳氏書院,為廣東七十二縣陳姓合族祠和書院,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工藝之大成。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此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黃埔軍校舊址
1924年,孫中山在中共和蘇聯幫助下創辦黃埔軍校(初名陸軍軍官學校)。至1930年,軍校在此共辦7期,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為培養農民運動干部而創設。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對促進中國革命運動發展有重要作用。
中山紀念堂及中山紀念碑
1931年10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在總統府原址建成該紀念堂。大堂內空間廣闊,無一柱遮擋視線,是建筑藝術中的杰作。
新版《廣州文物志》(三卷)
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日上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文物局)主辦、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和廣州出版社有限公司協辦的“廣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在南漢二陵博物館舉行,活動主題為“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
致敬文物
十大文物地標
鐫刻城市集體記憶
活動現場,備受期待的“廣州十大文物地標”終評結果正式揭曉。
廣州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許多文物古跡不僅成為廣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歷史文化景觀,還逐漸內化為本地居民的共同記憶和精神紐帶。為此,在市委宣傳部的工作部署下,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文物局)于2024年6月開始組織開展“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動。作為該項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十大文物地標”評選活動同年8月啟動。
“廣州十大文物地標”評選,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文物局)主辦、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歷經推薦征集、初評、網絡投票、終評等環節,最終從全市3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終評選出“廣州十大文物地標”: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文王墓、南海神廟、光孝寺、鎮海樓、廣州沙面建筑群、陳家祠堂、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黃埔軍校舊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山紀念堂及中山紀念碑。
此外,鑒于廣州歷史文化沉淀深厚、堪稱地標的文物史跡眾多,懷圣寺光塔、北京路古道遺址、六榕寺塔、珠江三塔(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虎門炮臺舊址(南沙)、余蔭山房、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廣州公社舊址及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士墳園、五羊石雕10處文物史跡入圍“廣州十大文物地標”終評候選名單。
記錄文物
三卷文物志
承載厚重文化底蘊
活動現場舉行新版《廣州文物志》(三卷)、《文物里的廣州》新書發布儀式。隨后,志書執行主編吳凌云、易西兵接受訪談,與大家分享新版《廣州文物志》(三卷)修編體會;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以粵語講古形式演繹《文物里的廣州》精選篇章?,F場還首播了《文物里的廣州》融合出版項目《粵古閱今丨文物里的廣州故事》首集視頻《蕃禺漆盒》。
據悉,廣州先后于1990年、1999年、2000年出版過三版文物志。2022年底,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將《廣州文物志》編修工作列入重要議程。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指導和積極推動下,廣州市文物局于2023年初正式啟動新版《廣州文物志》的編修工作。此次新版文物志在體例上大膽突破,由以往的一冊擴展為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文博事業三大分卷單獨成冊。新版文物志在記述時間范圍上不設上限,下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重點記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州市文物資源變化以及文物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歷程。
此外,在新版《廣州文物志》的基礎上,配套通俗讀物《文物里的廣州》也被編纂而成,精選全市最具代表性的125件文物和38處考古遺址、文物建筑,撰成73篇短小精辟的文章,深入挖掘、傳播文物背后的深邃意涵和生動故事。
歲月工場
工業遺產展覽
普通人視角飽含溫情
當日,在南漢二陵博物館特展廳,“歲月工場——廣州工業遺產調查成果展”開幕。
在廣州市文物局的指導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于2016年啟動廣州工業遺產相關研究。從2018年起,院(館)方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分期、分階段對廣州119處工業遺產進行調查及保護研究工作,至2023年形成《廣州工業遺產調查與保護研究報告》。本次展覽正是依托這119處工業遺產,以217件/套展品的規模,從廣州工業發展史、工業與城市發展、工業與市民生活以及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四個維度展開,在宏大歷史敘事與個體記憶的碰撞中,呈現廣州工業文明的發展脈絡與人文內涵。展覽將展至9月10日。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從2200多年前蓮花山古采石場的手工業萌芽到近代柯拜船塢、廣東造幣廠開啟機械工業,再到20世紀早期民族工業艱難奮進,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工業崛起的漫長歷史脈絡。展覽特別呈現了一條充滿溫情的副線,以20世紀50年代建筑工人張師傅的人生軌跡為微觀切口,折射出個體人生與廣州工業宏觀進程交織的圖景。有趣的是,展覽策展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張嘉穎告訴記者,“張師傅”就是她父親的形象?!拔倚r候就住在公司的家屬大院,鄰居都是爸爸的工友,同學的父母之間也都互相認識?!彼f,“展覽里不是有個小孩嗎?這個孩子經過人民橋,看到正在新建的解放橋時,覺得那是一個很好玩的過山車。這一幕其實就是我小時候坐在爸爸的單車后座上,路過那里時的真實感受。所以展覽中的‘小張’就把那條橋叫作‘過山車大橋’。”她說,其實很多工業遺產都與普通人有著深厚的情感關聯,想通過展覽呈現這種獨特的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