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創”思路 IP融合開發 多元創意 互動體驗性文創IP
4月20日,周六,正是谷雨時節。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古色古香的廊道上,蜿蜒的曲流石渠側,暮春的樹木花草間,一場春日游園會正在舉行。
那些著漢服的衣袂翩翩的年輕人,不僅為了享受這春日的美好,很多人也是沖著南越王博物院新開放的文創空間而來。4月20日,令人矚目的南越王博物院越美文創中心正式開放。這座頻頻登上國內博物館熱搜榜的博物館,終于有了能讓人“拿著走”的另一份快樂。
記者了解到,另一家熱度很高的文博機構——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的文創空間也將在“五一”期間開放,加上隨著新館開放與觀眾新鮮見面的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文創空間、熱度早已高漲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文創空間、廣東省博物館文創空間等,廣州地區博物館文創正在進入“加速期”。
游客們在暢享文化精品的魅力之余,在這些設計巧妙、環境舒適的文創空間中徜徉小憩,該有多愜意!
全新的文創空間陸續開放
4月20日的“越美慕春,王宮有緣”南越王宮游園會實際上就是南越王博物院越美文創中心的別樣開幕式。當日,南越王博物院文創設計大賽也正式啟動。漢服游園配合傳統醒獅和街舞表演,亦古亦新的風味似乎昭示著博物館文創“傳統內涵+當代表達”的調和面貌。中心在王宮展區和王墓展區分別設有文創銷售區。院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創中心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地延伸、傳遞南越王博物院的文化內涵,從文創產品角度集中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為公眾提供悠閑的休憩場所和舒適的文創體驗。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南越王博物院的文創方面動作頻頻。2023年,院方完成商標初步全類注冊,合計45大類100余件商標,完成20件作品知識產權登記,當年共開發文創產品80余件(套),并基于重點文物IP和展覽衍生品研發數字藏品。“祥瑞佑寧”南越國守護神IP系列榮獲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二等獎;“有鳳來儀”獲2022-2023年度廣東博物館十大文創精品;“南越打工人系列明信片(暑期限定款)”獲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優秀獎。今年年初的“龍騰南越”新年文創禮盒納入了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漆木大屏風、“文帝行璽”龍鈕金印、“大吉”瓦當,以及南越國遺跡的水波紋、卷云紋等元素,呈現出一派堂皇大氣的新年氣象。近期重點推出的“南越玉舞人”盲盒和“虎節福仔”可動萌寵,突出的則是文物的親和、可愛一面。
南越王博物院推出的“虎節福仔”
在農講所紀念館最熱門的“紅墻”東側,“番禺學宮”建筑群臨近中山四路的一個院落里,也將在“五一”期間開放一處精雅的文創空間。館方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度計劃推出5個系列30款農講所系列原創文創產品。實際上,農講所紀念館也是廣州地區最早實踐了“大文創”概念的文博機構之一。早在2004年,館方就在全國率先參照古禮形式恢復了“開筆禮”,并引來國內同行“取經”。這一為學齡前兒童開筆啟蒙的活動,現在已經在各地開花,成為孩子們進入小學前必備的儀式。
農講所的紅墻成為熱門打卡點
IP大融合,文創開發進入多元化探索
去年年底,廣州博物館與廣州酒家共同開發的“穿粵記——發現廣州寶藏”廣州城市手信文創禮盒摘下廣東省文物局、廣東省博物館協會聯合評選的“廣東博物館十大文創精品”榮譽。
廣州博物館開發的“穿粵記”中的桌游棋盤
“穿粵記——發現廣州寶藏”是融合廣州通史主題桌游與新廣式糕點的首款廣州城市手信文創禮盒。這套桌游以廣州歷史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對戰”格,把各歷史時期的城坊圖和地標性建筑轉化為插畫,涵蓋了從秦建立番禺城至民國拆城墻筑馬路的2200多年歷史。桌游在方寸棋盤之間,濃縮了廣州的城建沿革和人文歷史,讓玩家在趣味的游戲中知曉廣州歷史,領略嶺南文化。而配套的游戲卡既繪有廣州博物館收藏的代表性文物珍品,如秦統一嶺南的物證“十四年屬邦”銅戈、全國獨一無二的元青花船型水注、18-19世紀的高端定制紋章瓷等,也含有選取自歷代典籍中記載的嶺南佳果、傳統年食、特色酒飲等,玩家在收集游戲卡中既可獲取歷史知識,又能對“食在廣州”的城市名片進行追根溯源。禮盒還配有由粵點大師團隊結合嶺南佳果特色口味與現代輕養生主題而精心打造的新廣式糕點,讓大家共同領略嶺南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糕點造型以廣州歷史時期代表性建筑及構件為裝飾元素,如鎮海樓、廣州塔、“萬歲”瓦當、鰲魚脊飾、中山紀念堂、六榕花塔、鑊耳屋、廣式茶樓等,每一塊糕點都是“廣州標志”。
館方負責人介紹,“穿粵記”提供了博物館文創開發的一種新路徑,即IP融合開發。以之為核心,館方正在籌備系列品牌的周邊開發,如衍生文創、主題研學、兒童讀物等。隨著消費者對文創需求的升級,博物館文創已經開始探索在觀賞和實用之外的多元創意。同時,廣州博物館去年起已注重打造互動的體驗性文創IP,如“營建·鎮海樓”“園說”研學“決戰觀音山”劇本殺等。
普公陶瓷博物館也在用文創來表現廣州的城市萬象。館長蒲亭利告訴記者,他們曾將博物館所在的越秀區的代表性文化景觀裝點在絲巾上,讓大家在無形中感受文化的涓滴。而在她向記者展示的另一個系列作品中,館藏的東漢女舞俑變成了帆布包、明信片、拼圖。
“大文創”思路突破館藏品限制
幾乎每家博物館都有龐大的館藏品、建筑等資源,還有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為博物館文創的開發提供了雄厚的“IP庫”。很多新的景觀也逐漸被納入這個“IP庫”中,比如故宮的貓以及在每個新年的第一天如同“吉祥物”一般在館內迎候第一批游客的館長們。這些優質的資源一旦能夠盤活,將是一筆龐大的財富。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自2018年11月成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首批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后,采用“授權開發、委托經營”的模式開展文創工作,截至目前,已開發了以“陳家祠”為IP創作的文創產品有11大類近300款。今年第一季度銷售文創產品數量合計134131件,銷售收入已達去年同期的2.45倍,日銷售額超過10萬元的天數合計有13天。
考古愛好者沿著“小馬站-流水井古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流水井、大小馬站周邊書院群落→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青云書院→五仙古觀、南粵先賢館”游覽路線,邊走邊學,與歷史“手牽手、面對面”。這是今年大獲好評的“探尋越秀——越博研學City Walk”活動。活動是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力支持下,由越秀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越秀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聯合推出的。這種全新的形式突破了博物館藏品的限制,以文創思維把觀眾與真實的歷史時空直接聯系起來。
類似的“大文創”,還有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的“帥府之夜”實景音樂會、黃埔軍校紀念館的沉浸式情景劇、嶺南金融博物館的破解謎題實景游戲以及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紅色輕騎兵”系列活動等。
大元帥府紀念館的“帥府之夜”實景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