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翠稻田綿延如毯,客家老屋重煥新生。梅州大山深處,曾是籍籍無名的客家小鎮——平遠縣東石鎮,如今處處涌動著生機。在廣州文旅力量持續的精準“點化”下,這片土地上的生態與文化寶藏,正從“沉睡”中“蘇醒”,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
盛夏七月,東石鎮靈水村的田野一片繁忙。百畝連片的水田里,村民們搶抓農時,播下希望的種子。“多虧了廣州來的工作隊!”靈水村產業基地負責人吳海豐喜上眉梢,“他們幫我們從村民手中流轉了50多畝土地,搞起了機械化種植、規模化管理,煙葉、水稻、花生輪著種,地盤‘活’了,效益上來了!”他口中的工作隊,正是廣州駐東石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土地租金加上務工收入,村民們的腰包實實在在鼓了起來。
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深厚的文化靈魂?這是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駐東石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王發志一直思考的問題。這位村民們口中的“貼心書記”,腳步踏遍了東石的山水人文。從毓秀書院到林欽才故居,從豐泰堂到鍋叾交通站舊址,再到車子崗大湖背……豐富的紅色遺跡,就是最珍貴的“教材”。為此,王發志伏案數月,精心撰寫紅色秘密交通線講解詞,串聯起散落的珍珠;他悉心規劃全域旅游路線,更以景區標準活化經營毓秀書院——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建筑,如今已成為熱門的紅色“打卡地”,黨員干部、村民鄉親、中小學生紛至沓來,重溫那段崢嶸歲月,沉寂已久的紅色記憶在此刻激蕩回響。
教育的種子,同樣在幫扶中生根發芽。那條連接東石鎮鐵民中學與中心小學的新路,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傳祺狀元路”。它凝結著工作隊的心血,一改往昔泥濘擁堵的模樣,變身寬闊大道,人車分流,不僅大大縮短了上學路,更掃清了安全隱患,鋪平了孩子們的求學成才路。
東石鎮的華麗蛻變,是廣州與梅州近二十載對口幫扶、特別是文旅深度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早在2003年,穗梅兩地便結下了幫扶情緣。2013年,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正式成立。多年間,旅游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養……廣州文旅力量持續輸出,在這片粵東熱土上書寫深情厚誼,筑起一座無形的“文旅連心橋”。
文旅消費幫扶,激活內生動力。 “百萬老廣游梅州”的盛景多次上演。通過策劃精品線路、組織特色活動、打通高鐵自駕等多元通道,源源不斷的廣州游客涌向梅州山水田園,一條串聯兩地精華的“特色文化長廊”應運而生,文旅扶貧與消費扶貧的橋梁越筑越牢。
文化潤心,精準滴灌。昔日省定貧困村——梅江區西陽鎮太平村與五華縣岐嶺鎮黃福村的蝶變,便是文化幫扶結出的碩果。自2016年起,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靶向發力,一場場“送戲下鄉·文化惠民”的及時雨豐富了村民的精神家園,滋養了脫貧致富的志氣,助力兩村如期“摘帽”。知識的橋梁也在延伸:廣州圖書館、廣州少兒圖書館在梅州設立分館,送來近3萬冊圖書,定制電子資源大廳,優質的數字資源跨越山海,滋養著求知的心田,兩地文化骨干的交流培訓也更加頻繁深入。
超越嶺南,賦能四方。廣州文旅的力量,不僅在本土編織了一張覆蓋全省的鄉村振興“賦能網”,更跨越千山萬水,抵達西北邊陲與雪域高原。機制上,與湛江、龍巖等十多個地區攜手,共建文旅協作平臺,織密常態化協作網絡。推廣上,借力廣州國際旅游展、地鐵人流高峰等黃金窗口,累計為幫扶地區“亮出”超500塊優質廣告,組織跨省推介30余場,強力引流客源。交流上,粵劇的婉轉、芭蕾的優雅、非遺的魅力,在新疆疏附、西藏波密的舞臺上綻放,超百場“文化潤疆”“粵藏情深”惠民演出,溫暖了20余萬人次的心。廣州圖書館體系的“知識春風”,吹遍湛江、清遠、梅州等地分館,累計配送圖書近30萬冊,分享數字資源超15TB,助力清遠首獲“國家一級圖書館”桂冠,實現歷史性突破。資金支持精準到位,近五年投入文旅幫扶資金超2000萬元,靶向投入宣傳推廣、非遺保護、人才培訓,每一分錢都澆灌在希望的田野上。
截至目前,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深耕下,一幅宏大的“富春山居圖”正徐徐展開——它跨越9個地市、3個縣區、2個重點村鎮。從梅州蔥郁的山林到新疆廣袤的綠洲,從嶺南古樸的村落再到西藏圣潔的雪域,沉睡的資源在文旅的“妙筆”點染下蘇醒、活化,共同繪就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