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余件展品涵蓋金石書畫多門類文物級精品 開創大規模外展先河
7月20日,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百廿風華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書畫精品展”正式開展。展覽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西泠印社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聯合主辦,中國印學博物館承辦。

書畫展品引得觀眾頻頻駐足。
此次大型特展群星璀璨、千載難逢。200余件社藏珍品涵蓋了書畫、篆刻、金石拓本、印譜、印屏等多個門類的文物級精品,來自何震、西泠八家、吳讓之、黃士陵、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叔同等赫赫名家,為觀眾們奉上一場穿越百年、精彩絕倫的金石書畫藝術盛會。百余件文人篆刻藏品集中在嶺南大地呈現,以饗觀眾,序列之完整、藏品之精美、數量之空前,開創了西泠印社文人篆刻藏品大規模外展的先河。
展覽勾勒豐富立體的文人群像
西泠印社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承載、記錄了122年的印人、文人交往史。2009年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泠印社坐落在世界文化遺產杭州西湖,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有“湖山最勝”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畫橋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葉銘、吳隱等人有感于印學之不振,矢志存亡繼絕,發起創立了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宗旨,立下“因人傳地地傳人”的宏愿,奠定了其社團基石。一百多年來,在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七任社長引領下,西泠印社匯聚了無數藝林賢達,他們以金石為骨、書畫為魂,共同鑄就了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堡壘。此次展覽,正是西泠印社傳奇歷程與深厚積淀的集中展現,勾勒出豐富而立體的文人群像,從創社四君子的清雋風骨,到歷任社長的藝林標領,再到群星璀璨的名家手筆,無不彰顯其“藝與學養并重”的治社之道與恒久魅力。
嶺南之行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
本次展覽涵蓋六部分,包括“君子風骨”“標領藝林”“群星璀璨”(書畫作品),以及“文人篆刻”“金石拓本”“印譜”(金石作品),系統梳理了西泠印社122年歷程。“標領藝林”呈現七位歷任社長的扛鼎之作,其中吳昌碩《設色四季花卉圖》將“詩書畫印”四絕融于筆端,沙孟海《楷書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記》筆力雄渾,印證了“西泠印社社長”作為人文標桿的深厚底蘊。
西泠印社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次展覽是西泠印社一百二十多年深厚底蘊與嶺南大地蓬勃生機的完美融合,是西泠印社首次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公眾大規模展出金石書畫精華,也是對饒宗頤社長倡導的‘播芳六合’的深度踐行。”該負責人還表示,西泠印社此次嶺南之行是一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覽不僅是藝術珍品的集結,更是一部立體的印學發展史。“文人篆刻”展區內,從明代何震“程守之印”的爽利刀法,到清代西泠八家的切刀妙趣,再到吳昌碩“酸寒尉印”的鈍刀沉雄,一脈相承又各開新境。《漢三老碑》拓本上,斑駁字跡承載著東漢先民的生命記憶,當年西泠印社眾人集資贖回此碑的佳話,至今仍傳為美談。通過陳介祺輯拓《簠齋印集》、吳大澂輯拓《十六金符齋印存》等稀世印譜,可見社藏的珍貴豐富。
展覽還設置了兩大沉浸式打卡點:位于一至二層過渡空間的“光的盒子”通過投影,將西泠印社經典印章元素藝術化、抽象化處理,營造一個光影交織、充滿金石韻味的過渡空間,引導觀眾步入更深層的藝術殿堂;二層的“拾古”空間,將復刻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標志性的石坊門,讓觀眾仿佛瞬間穿越至西湖孤山,身臨其境地感受西泠印社“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的景致。
展覽信息
◆本次展覽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1號廳展出。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0月20日,分兩期推出,第一期7月20日至9月7日,第二期9月9日至10月20日,將有部分精彩作品輪換。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