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四千年前的嶺南人什么樣?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甘草嶺最新考古發現

        • 聽全文
        • 2024-08-17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遺跡419處

          黃埔甘草嶺遺址,這處廣州考古“寶地”又有新發現!甘草嶺位于廣州市黃埔區龍湖街湯村西南部,是一座大致為南北向橢圓形小山崗,面積約14500平方米,遺址面積近8000平方米,最高點海拔為48.65米,與茶嶺、鑊蓋頂嶺南北相望,東距茅崗遺址僅80米。

        7c4f071bcacea19204d1.jpeg

        甘草嶺遺址二期發掘航拍照

          2023年11月~2024年1月,配合黃埔區GY—X2303地塊及增補地塊的出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出讓地塊內涉及甘草嶺遺址的剩余部分即甘草嶺西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確認有先秦時期遺存埋藏。今年4月初,在報請國家文物局審核同意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地塊內的甘草嶺西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截至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遺跡419處,其中墓葬143座、灰坑窖穴140個、柱洞125個(從中可辨識出的干欄式建筑遺跡5組),不同遺跡相互迭壓打破的現象很多,表明遺址延續時間不短。出土的文物主要有泥質陶圈足罐、豆、釜和夾砂陶鼎、紡輪,以及石鉞、錛、圭、鏃、環和玉鉞、鐲、環等341件(套)。

        03b3bead6b2a24635956.jpeg

        石環

        09230b75e11cdde23810.jpeg

        圈足罐

          在本次發掘之前,2017年9月~2018年1月,配合中新廣州知識城獅龍大道(現名創新大道)的建設,對道路施工所涉及的甘草嶺遺址東區(一期)進行了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90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和戰國晚期墓葬171座,其中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161座,戰國晚期墓葬10座,灰坑窖穴81座,灰溝3條,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質地的文物361件(套)。

          甘草嶺所在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地處流溪河流域與增江流域之間的河谷地帶,是廣州地區人類活動較早的區域,地下文物尤其是先秦時期遺存埋藏豐富。近十多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中新廣州知識城的建設開展了大量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先后發掘了欖園嶺、陂頭嶺、茶嶺等十余處重要的早期遺址,清理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漢南越國時期古墓葬、灰坑、窖穴等遺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玉石器等文物,為構建廣州地區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漢初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材料,也為早期嶺南探源工程項目的持續推動和深化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廣東地區揭露墓葬數量最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甘草嶺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共揭露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304座,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質地的文物702件(套)。甘草嶺遺址是目前廣東地區揭露墓葬數量最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跡現象復雜,包含物豐富,出土遺物眾多。其主體遺存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時代與文化內涵與鄰近的茶嶺、沙嶺、陂頭嶺、欖園嶺等遺址的第一期遺存相近,年代屬于嶺南新石器時代晚期晚段,距今約4600~4300年,文化面貌以珠江三角洲本地因素為主,隨葬品中的扁平足和瓦狀足的陶鼎、長身石鏟(石圭)、玉石鉞等又明顯反映出與粵北石峽文化存在密切聯系。本次發掘揭露出的5組柱洞遺跡,推測與生活居住的干欄式建筑有關,層位關系上要晚于墓葬,主要分布于甘草嶺遺址西部,表明遺址的年代延續有一定時間,且功能分區上早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甘草嶺遺址墓葬數量眾多、幾乎全面揭露的墓地,對于研究珠江三角洲北部丘陵山崗地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規模、社會復雜化程度、歷史發展進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2d610abc1e769c609237.jpeg

        石圭


          曾發現嶺南最早小米

          在反映廣州地區早期發展的一系列考古遺址中,甘草嶺遺址是很突出的一個,有諸多重要發現。

          早在2022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鄧振華研究員發布了他聯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在不久前發掘的廣州市黃埔九龍甘草嶺遺址所進行的植物考古學工作的最新進展。研究發現了距今4600~48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其中小米是嶺南遺址中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旱作遺存。研究者認為,甘草嶺小米的發現提供了廣東地區的石峽文化時期明確的粟作遺存證據,說明新石器晚期華南地區稻旱共存可能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這對史前農業南傳的路徑和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此前就此采訪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時他曾指出,在某種層面上來說,在大約4500年前,在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區域,有一個比較大的時代變化。這種變化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早期農業在這里生根發芽。珠三角這里有了早期的農業,說明這里的人口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它與在此之前,比如五六千年前在環珠江口這一帶的貝丘、沙丘遺址里體現出來的考古文化面貌是很不一樣的。早期的那些人主要依靠的是采集、漁獵為生,遺址的規模不是很大。農業出現以后,需要人群定居下來,也推動了更加復雜的社會結構出現。體現在考古上,這時期的遺址規模大了很多,窖穴、灰坑也多。

          而這些新的發現也能幫助理清水稻的起源和傳播線路:水稻從長江中下游傳播到東南亞地區的中間點,應該就是珠江三角洲。而農業的發展也為定居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能看到良渚文化影子

          而在第一期的發掘中,甘草嶺遺址還發現了1件玉琮殘件。雖然由于磨損比較嚴重,已無法判斷玉琮表面是否有線刻圖案,但無論從材質和造型看,都與良渚文化同類器非常相似,只是更像“山寨版”而已。張強祿指出,結合典型陶器的特征來說,良渚文化的余暉通過粵北石峽文化影響到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廣州是證據確鑿的。

          目前,廣東境內有五個地點出土良渚文化玉琮,分別是曲江石峽、曲江床板嶺、封開祿美村、海豐田墘三舵,以及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湯村盤銘里西邊的甘草嶺遺址。

          而當時發掘時,甘草嶺墓葬和灰坑當中出土的夾砂陶鼎和泥質陶豆,以及玉環、玉琮等,都顯示出來自粵北石峽文化,乃至環太湖良渚文化的深度影響,雖然從墓葬規模和玉石禮器的等級來看,甘草嶺墓地要遠低于前者,這也是文化傳播影響力漸次減弱的必然結果。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性天天干天天摸|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亚洲毛片基地4455ww| 亚洲1234区乱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欧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亚洲大码熟女在线观看|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日韩av无码|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xxx|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久久久亚洲精华液精华液精华液|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