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與歷史中的“廣州人”對話

        • 聽全文
        • 2022-08-15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廣州是一座古城,一座“層層疊加”而成的古城。

          因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建城以來中心城址幾乎未曾變動的大城市,今天廣州人的生活,可說是建立在一代代古人的“生活現場”之中。無論城市的面容怎樣變化,與古人共處同一“空間”的客觀事實,讓一次次的城市更新總帶著點歷史的回響,也免不了存留一些之前的味道。隨著各種各樣的建設或者改造,以及人們視野的轉換,不時有年代不同的歷史遺跡從地下“冒”出來,或者從之前人們不曾注意到的角落里被重新“發現”。而廣州人的生活也因這文化的厚度顯得格外韻味悠長。

          讓市民走進“歷史現場” 

          親手翻閱“城市之書”

          越秀區解放中路以東、惠福西路以南、大德路以北,是解放中路安置房項目的所在。這一區域在唐代以前地處廣州城西南,宋代納入廣州西城內。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項目工地進行考古發掘,在800平方米范圍發現晚唐、五代南漢、宋元明清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厚達6米多的文化層堆積出土各類文物近3000件套,其中多件木履是廣州城市考古的重要新發現。生活器類有陶或青釉罐、執壺、碗、燭臺、杯、器蓋、算珠、木屐、盤以及石器、銅鐵器等,可能來自廣東本地的水車窯、曾邊窯、封州窯等窯口,也有來自嶺北的長沙窯、邢窯、越窯等著名窯口,令人想見當年此地日常生活的精彩。

        東濠涌遺址,越秀北路宋代城墻角臺基址。上層為宋代角臺,下層為五代南漢時期城墻磚墻

          在廣州老城區的核心地帶進行的此次發掘令許多市民百姓大感興趣。每天都有許多市民、游客在工地附近的天橋駐足觀看考古發掘工作。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順勢邀請青少年學生、幼兒園小朋友和家長到工地現場參觀體驗。

          2020年底,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中山六路RJ-6/7地塊的考古發現。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是近年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跡432處,52個磉墩顯示這里可能曾是一座宋代的廟宇。出土文物見證了廣州與海外的交流往來,也印證著此處在千年之前的商貿繁華。這是一處壯觀的遺址,穿行在現場高低錯落的不同地層和遺跡之間,看到古老的大型建筑基址從身邊掠過,歷史感撲面而來。

        中山六路RJ-6/7地塊的宋代磉墩分布圖,東西走向的可能是一座主體建筑,南北走向的或是廊式建筑

          你可能想不到,今天的廣州城市中心,還能發現先秦時期的遺址。

          2020年,配合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復建工程建設而開展的考古發掘工作清理出古代文化遺存188處(其中墓葬125座),出土各類文物470余件/套。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41座戰國墓葬。這是迄今考古發現距離廣州古城最近、分布最集中的先秦時期遺存,為探索廣州建城以前珠江北岸、越秀山附近的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為研究廣州建城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分別出土于不同墓葬的4件青銅甬鐘也是廣州考古第一次發現。

          廣雅中學本身就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接受了7批近400名師生到工地參觀研學,把火熱的考古工地變成了生動的歷史課堂。

          2019年12月9日,廣州市越秀區犀牛北街97號居民樓在加裝電梯時,意外發現了疑似漢代古墓。“施工隊往下挖電梯井的時候,才不到1米多的深度就發現了有陶器的出現”,時任犀牛北社區居委會主任周月娥說。2019年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到現場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

        越秀區犀牛北街97號居民樓加裝電梯時,意外發現了古墓,考古隊員在地下挖,居民站在樓梯和走廊上看

          雖然發掘面積不到10平方米,搶救發掘時間短短6天,但卻成為當時當地的一景。考古隊員在地下挖,居民站在樓梯和走廊上看。在居民樓包圍下、眾人觀看中開展的考古工作更是別開生面。

          原址保留展示“歷史地點” 多種方法留下城市的年輪

          雖然1983年象崗山的南越王墓發掘時間更早,但讓廣州考古真正大規模進入公眾視野,應該要算2001年搬遷廣州兒童公園來為南越國宮署遺址的科學發掘和保護展示騰出空間的那一次。兒童公園于1958年開放,是幾代廣州人的童年記憶。在它搬遷前后,廣州掀起一股懷念熱潮,許多人專程趕來拍照留念。2001年兒童節進場數萬人次,而當年12月15日、閉園前的最后一天,入園人數也是比平時增加了三四倍。從那開始,占據了原兒童公園位置的這處大遺址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以及目前全世界考古發現規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構水閘遺址——2000年發掘的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都進行了原址保護和展示。類似的做法還用在2002年發掘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1996年、1998年發掘明代西門甕城遺址,2004年發掘大通煙雨遺址,2005年-2006年發掘南海神廟明清碼頭遺址、2003年-2004年發掘南漢二陵等重要遺址上。而廣州最新的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南石頭監獄遺址也計劃采用這種做法。

        嶺南地區保存最好的明代書院遺址蓮花書院復建效果圖

          在原址保留和展示的這些古代遺跡并非都是規模巨大。如廣州動物園犀牛館旁邊原址保護展示的古代墓葬遺跡。

          如果說這些項目已經成為新的廣州城市文化景觀,那么還有一些重要的遺跡也在等待未來重放光彩的機會。

          2002年,在越秀北路路面以下、東濠涌截污工程施工區域發掘出保存較完整的宋代城墻遺址,由于越秀北路是市區南北向交通主干道,將遺址露明展示的條件暫時不具備。在各方積極協調努力下,截污工程調整原設計方案,繞過城墻遺址的主體,使遺址免于受到破壞。專家介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來保護技術和展示條件成熟時進行進一步的發掘、研究和保護展示。

        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復建工程項目漢至清代墓群中,十分罕見的宋代磚室墓M8

          考古專家表示,在配合城市建設進行的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中,大量的普通房址、灰坑、水井、墓葬等遺跡,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規模不大,且受后期人類活動破壞,保存得不完整,實施原址保護的必要性不明顯,展示的可視性也一般,通常會在做好資料記錄并對出土的可移動文物進行有效保護后將考古工地交付建設施工。而在這些地塊上建起來的全新建筑,也就構成了廣州城市新的面孔。

          近年,廣州越來越多地采取在建設工程附近設置標志牌,記錄此處舊日時光的做法。比如恒福路銀行療養院工地考古發掘漢唐墓葬40余座,發掘結束后建設單位主動提出在大院圍墻外立碑記錄考古情況,向公眾宣傳。2002年在大塘街百歲坊商住樓建設工地發掘唐宋時期的文溪河堤遺址后,也在大廈底部設置了說明牌。

          讓市民走進考古

          參與記錄城市的變遷

          “當我們在(南石頭監獄遺址)現場發現了鎮南炮臺,現在殘存一米多的灰砂圍墻,以及南石頭監獄遺址‘井’字形的監房,牢房基址最小的4.25平方米,最大的十點幾平方米,我個人突然感覺跨越了時空,歷史仿佛就在我的眼前變得鮮活而生動”,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說,“希望考古工作能夠走進更廣泛的公眾視野,得到越來越多的公眾關心、支持甚至是參與。我們也希望考古成果能夠更多地惠及人民大眾,能夠給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

          “一開始我們認為考古就是挖寶,但老師說考古其實要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或歷史實物資料,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哇,這與我印象中的考古不太一樣,我一直以為只要把文物挖出來就好了,沒想到那么復雜困難!”這是南漢二陵博物館推出的特色品牌活動“公眾考古體驗探索營(少年考古學家)”的營員何佳樂、黃心然在活動第一天寫下的“初體驗”。接著,他們在考古專家的帶領下參觀展覽、聽講座、走文物徑、給南明鐵炮脫鹽、進行“文物DIY”。兩天活動下來,兩位少年大呼過癮。

        “公眾考古體驗探索營(少年考古學家)”中“為南明鐵炮脫鹽”的實踐

          何佳樂、黃心然參與處理的南明鐵炮,是擺在南漢二陵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中的一件“網紅”文物。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呂良波介紹,2019年8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市一大道翻修排水管時發現了它。當時它表面銹蝕嚴重,紋飾模糊不清。鐵炮出土后隨即送到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保護實驗室開展保護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除銹后,鐵炮表面的紋飾和文字全部揭露出來,“對于鐵炮的保護,重點和難點就是脫鹽。我們綜合考慮了鐵炮的體量等相關因素,采取了紙漿脫鹽的辦法。能否引入社會力量,讓公眾參與到鐵炮的保護中?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與展陳宣教部多次交流探討,決定推出‘為南明鐵炮脫鹽’的活動。”

          “為南明鐵炮脫鹽”公眾考古活動共舉辦十次,歷時兩年,公眾助力使鐵炮脫鹽保護順利完成。“鐵炮脫鹽后需進行緩蝕和封護。承接脫鹽,我們又推出‘為南明鐵炮緩蝕保護’活動。緩蝕體驗環節包括清除脫鹽紙漿,蒸汽清洗機清除碎紙屑,最后涂刷緩蝕劑。通過活動,讓公眾了解南明歷史和鐵器保護的技術,近距離體驗文物保護工作,也推動了鐵炮保護的進程。”

          今年5月,館方召集了有關這門鐵炮的“可能是最后一次公眾考古活動”。呂良波親自指導大家給鐵炮“穿衣服”,也就是封護處理。封護指的是在金屬表面涂上封護劑以隔絕外界環境的水分、氧氣和其他有害成分,就是給鐵炮穿上“防護服”。

          此外,2020年9月29日至2021年1月17日期間舉辦的“州城外 珠江邊——解放中路安置房項目考古成果展”中展出了那批珍貴的晚唐五代時期木履,館方也招募了6名文物愛好者協助更換浸泡水溶液,體會了一把修復木質文物的獨特體驗。

          易西兵說:“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在1950年說過一句話:要讓考古成為人民的事業。我想,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讓考古回歸這個語境,真正讓人民享受、參與并且作為全民事業發展。”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亚洲M码 欧洲S码SSS222|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 大桥未久亚洲无av码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91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