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屋頂蓋瓦 墻體砌磚 巧手瓦匠復原古建筑“天際線”

        • 聽全文
        • 2022-05-16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瓦上四季 檐下人生

          瓦木扎石土 油漆彩畫糊

          “八大作”

          巧手筑嶺南 古建守護人

          之瓦匠 

          坊間稱他們為“泥水佬”,他們的正名是“瓦匠”。

          一磚一瓦,經過他們的巧手修補,重新復原了中國古建筑的“天際線”。屋頂蓋瓦、墻體砌磚、方磚墁地,這些傳統營造技藝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與時間對抗的力量,才能讓古建筑歷經風雨屹立不倒。

        陳家祠的一磚一瓦也經由瓦匠巧手修補。

          瓦作,古建筑行業的“八大作”之一,而瓦匠就是一群普通又不平凡的人。

          技法

          兩個“對準”背后的不簡單

          第一個“對準”,是指瓦面的橫面豎面都要平直齊整。第二個“對準”,是指瓦片內部的鋪作順序,傳統術語叫作“三搭頭”。

          在廣州黃埔沙步古建筑群融德里的修復現場,65歲的瓦匠陳北海跨著馬步,半蹲在屋頂專心致志修復瓦面。舊時,這一帶的大戶人家建造了一批私塾或書室供后代讀書,如“俊成家塾”“榮亮書室”“漢卿家塾”等。時光摧折,建筑易老,正面迎襲日曬雨淋的屋頂是破損較重的部分,急需匠人的“妙手回春”。

        在廣州黃埔沙步古建筑群融德里的修復現場,陳北海半蹲在屋頂修復瓦面。

          “俊成家塾”的屋頂已經全部掀起,經過檢查,百年來依然沒有殘損的老瓦被留了下來,準備再度安裝回原位。手持數張瓦片,陳北海像壘積木一樣,一層層疊著摁上去,沒一會工夫就鋪完了一坑。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沒有“八大作”中的彩畫作那般絢麗炫技,也不似木作打造榫卯結構那般富有巧思,瓦作的特性在陳北海沉默而迅速的動作中生動起來,如此基礎扎實,如此端方周正。

          陳北海講解起蓋瓦的手法,著重強調了“對準”二字。

          第一個對準,是指瓦面的橫面豎面都要平直齊整。瓦片在屋面上每一列會形成一條排水溝,北方稱之“隴”,南方稱之“坑”,坑的內部和坑之間都要不偏不倚。為此,瓦匠會從屋脊上拉一根棉線下來,勾住每一坑最下方的那塊“瓦頭”或“瓦當”,沿著這根基準線逐一蓋瓦,才能實現這種精準的排序。

        黃群慶現場演示蓋瓦的手法。

          第二個對準,是指瓦片內部的鋪作順序,傳統術語叫作“三搭頭”。任何三張瓦片,第三張瓦的垂直線一定還在第一張瓦上,保證即使中間第二張瓦片碎了,也不影響雨水順著其它瓦片流走。這種密密匝匝的魚鱗狀鋪設手法,實有古人大智慧。

          聽完陳北海的講解,深覺蓋瓦不簡單。比如,中國古建筑都是三角形的屋頂,從承重角度而言,越往下瓦面的受力面越大,“所以我們會從屋脊上拉一條銅線下來,‘兜’住最底部的一片瓦,整個屋面都拉了很多根銅線。”他說。再比如,瓦與瓦之間既要緊密黏合,又要適應熱脹冷縮保持疏松度,“我們會調配不同的砂漿,如加少量現代水泥可以增加灰漿強度,傳統的稈筋灰防止開裂,黃糖漿保持黏性,烏煙灰調色起來比較美觀。”這些砂漿一層層鋪設上去,像美妙的交響樂樂器一樣各司其職,又眾聲協調。

          越往下細究,越能發現瓦作的魅力。蓋瓦只是瓦作其中一項工序,在嶺南古建筑營造技法中,整套工序還有執順、檐口瓦灰、線條批制、碌色漿灰層及批壓刮光等。在看不到的地方,有許多技巧性的傳統工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經驗的瓦匠就知道,在嶺南地區蓋瓦,瓦片與瓦片之間盡量不要留空隙,斜斜鋪上去的坡度也不能很高,因為嶺南常有臺風,坡度太陡易失穩,且下雨是經常疾風挾雨,有點縫隙就進水了。”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歐陽侖以此舉例道,瓦匠絕非一群簡單的工人,他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技法,值得被記錄和保存。

          復原

          每一位古建守護人的榮光

          黃群慶有個“看家武器”,就是長年在全國各地收購的老瓦,找出同色系、同規格的瓦片,便可以替換掉古建筑上破損的部分。至于松散剝落的稈筋灰,清理干凈淋濕潤,自行調出同樣色塊的灰進行修復。

          隨著一片片老瓦被重新鋪設,“俊成家塾”漸漸恢復了舊貌的活力。不久的將來,這個修復后的古建筑群將如永慶坊一樣,活化出彩,煥發活力。

          這一刻,是屬于每一位古建守護人的榮光。

          黃群慶特地把古建筑修復前后的時刻“拾掇”起來,拍攝成冊珍藏于書房里。今年69歲的他從事古建筑修繕長達54年,最初從瓦匠起步,后來橫跨土建、裝飾、灰塑、磚雕、木雕等各行各類,2018年,他以營造大師專業入選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20人名單,代表作有修繕余蔭山房等。

          翻開相冊,番禺石樓鎮大嶺村大魁閣塔(文昌閣)維修過程被完整記錄下來。這條山村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沉淀,因為出了1名探花、34名進士、53個舉人和100多名九品以上的官員而聞名,文昌閣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其始建于1884年,由于數百年來風雨侵襲,該建筑部分結構出現了腐爛的狀況,2008年進行修復時,黃群慶對它進行了詳細地勘探,整整找出28個大項的問題。

          “文昌閣的最頂層屋面瓦面,斜脊部分灰剝落,這些都是小問題,最關鍵是寶頂傾斜、上段開裂,遠遠看過去像‘斜塔’一樣,”黃群慶說,古建筑的頂部往往是人們第一眼留意的地方,瓦面和頂部的修復至關重要。

          文物保護講究“修舊如舊”,黃群慶有個“看家武器”,就是長年累月在全國各地收購的老瓦,找出同色系、同規格的瓦片,便可以替換掉古建筑上破損的部分。至于松散剝落的稈筋灰,清理干凈淋濕潤,自行調出同樣色塊的灰進行修復。完成了系列動作,重新校正寶頂,百年沉寂的文昌閣又重現了“活”的生機。

          在修復古建筑的過程中,黃群慶是盡情投入的。“我一不抽煙,二不喝酒,沒有什么別的興趣愛好,就是喜歡反復琢磨一件事情。這個地方破得這么嚴重,有沒有更好的修復方式?這個地方理論上不應該有個窗口,是不是后期被破壞過?”他說,越琢磨越起勁,半夜干脆在工棚里席地而睡,第二天早上6點準時醒來,馬上就能開工。

          修復完的文昌閣成為大嶺村乃至番禺區標志性的景點,黃群慶經常還會回去看看,每當聽到游客的評價“好靚”“壯觀”,他就特別高興。

          磨礪

          練就一雙“鐵砂掌”

          瓦匠最普遍的特征便是皮膚黝黑。輾轉于一個又一個修復古建筑現場,他們立于屋脊上,站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黃群慶15歲入行,因為太爺爺那輩做建筑起家,幫人修建祠堂,“父傳子、子傳孫”,這個工匠世家的后代幾乎都與建筑打交道。

          第一次去工地,爸爸教他蓋瓦砌磚。烈日之下無遮無擋,成熟的工人都光著膀子揮汗如雨,黃群慶在屋頂上學干活,低著頭、彎著腰,沒過幾天就開始一層層脫皮、起泡。但最痛的地方是手。

          蓋瓦的時候,瓦匠的手不停地與砂漿打交道,還要調“白灰水”浸泡禾稈草做成紙筋灰,這些都帶有一定腐蝕性,手部很快就干燥開裂。那時還沒有戴手套一說,因為會影響手部的觸感,無法感知每一塊磚的溫度與棱角。青磚怕干燥,一定要濕潤著砌才黏得夠牢固。

        瓦匠最普遍的特征便是皮膚黝黑,手部干燥開裂。

          曬,就硬曬。痛,就生痛。

          對此,黃群慶自有妙招。他忙完一天后就洗澡,搓干凈手指里的灰,此刻裂紋會爆得更厲害,這時就咬牙用雙手拼命在水泥地上硬搓,甚至用硬瓦片去硬磨,直到手上溫度上升,感知不到痛了,再找花生油來抹一遍。不日就練成“銅皮鐵骨”。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匠人就是這樣“煉”出來的。在這一點上,瓦匠不僅要忍受暴曬,還要以彎曲的姿勢高空作業。屋頂都是斜坡面,不可能舒舒服服坐著或站著工作,要么踩著腳手架在上空疾走如飛,要么蹲著、跨著甚至趴著干活。

        瓦作因其基礎性,位列古建筑行業的“八大作”之一。

          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畫糊。瓦作因其基礎性,位列古建筑行業的“八大作”之一。從基礎施工、墻體建設、屋頂蓋瓦到室內裝修,每一項不起眼的“泥水活”都離不開瓦匠。

          傳承

          從“泥水佬”到匠人

          中國古建筑通常以木結構為主,耐久性差,修繕頻率較高。在歐陽侖看來,相對其他“八大作”工種而言,瓦匠是實實在在的基礎工種,工作環境受天氣影響大,比較辛苦,很難吸引青年人才加入,更難走上古建修繕的專業化道路。

          換而言之,“泥水佬”多,工匠緊缺。個中區別不僅是工藝技法問題,更要有大量歷史知識積累感悟出來的價值堅守。

          如在民間修復祠堂時,有些村民想改用流光溢彩的琉璃瓦片,但古建守護人就會考究,古建筑使用琉璃瓦色彩有等級限制,一般用在學宮、寺廟、國家祭祀建筑上,近現代營造的學校、園林建筑等也會使用琉璃瓦。而鄉間的神廟、道觀等僅僅在瓦筒、滴水瓦及滴水筒位置采用琉璃瓦件,瓦片則仍采用土瓦片。嶺南地區絕大部分的古建筑,屋面材料采用土瓦片、土瓦筒或土制小青瓦,形成了別具風格的傳統風貌。

          “領悟背后的歷史原因,方可修繕出體現出記憶與鄉愁的古建筑,”歐陽侖說。

          “我們這批老匠人,都是子承父業或者是‘小工’剛入行,后來才琢磨上古建筑修繕這個方向,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學習。”黃群慶說。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重視歷史建筑保護,大量民間的古民居、祠堂、廟宇被列入了修繕序列,無論是職業地位的提升,還是修繕費用的提高,都在無形中增加了行業的吸引力。

          歷經風云變遷,中國古建筑存在多久,修繕工作就得伴隨多久,古建工藝技術就會相應延用多久。古建守護人,也將與歷史長存。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激情电影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性猛交XXXX|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亚洲国色天香视频|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 亚洲无人区码一二三码区别图片 |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