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代城東交通要塞 到清末民初城東墟市 再到今日服裝批發城、藝術團體云集
在廣州城東,有一條跨越白云、天河、越秀三大區的河涌,曾因河水含沙量高、水量充沛被喚作“沙河涌”或“大水圳”。千百年來,沙河涌以豐沛水量滋養一河兩岸,孕育出沙河街以及天河之名。
如今沙河街仍沿用“沙河”之名,講述這片土地的傳奇故事。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座服裝批發城吞吐全球潮流;18家文化團體如同珍珠般嵌入尋常煙火深處,還有眾多科教機構默默滋養著城市的文化根脈。在這里,可以感受廣州的地理變遷、商業脈搏與文化藝術底蘊。
沙河變遷
在珠江賓館東側,沙河涌從這里匯入珠江。這條發源于白云山金盤嶺耙齒瀝水庫的河涌,全長約14公里,跨越白云、天河、越秀三大區。
流經楊箕的一段,被稱為“楊箕涌”;流經沙河的一段,老廣州人稱為“沙河涌”。
源出云山匯入珠江 沙河掠水古澗分流
今天的沙河街,因沙河涌而得名,自古就是廣州古城向東延伸發展的要沖。
沙河涌的名字里,藏著一段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傳奇。據文獻記載,作為廣州古城重要水源的文溪,上游叫甘溪,發源于白云山蒲澗。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廣州歷史地理》中提到,秦漢時期,蒲澗水從白云山東坡奔流而下,流入文溪,成為廣州的重要水源。
白云山“東坡飲水”塑像
蒲澗水最初與沙河并不相通。由于沙河地勢較低,沙河水不斷侵蝕沙河河床,沙河溝谷向兩岸擴大,最后在大、小缽盂岡間沖出一條水道。原本西流注入文溪的蒲澗水,分出一股投入沙河涌的懷抱。這種“搶水”現象,被稱為“掠水”。接納蒲澗水的沙河,一路南下,最終在五羊新城附近的珠江賓館一帶匯入珠江。
掠水現象發生在多處,深刻影響了廣州的供水格局。曾昭璇在《廣州歷史地理》中說到,到了宋代,蒲澗水不再直接流入甘溪。北宋紹圣年間,大文豪蘇東坡到白云山游覽時,聽聞廣州百姓苦于飲咸水,當即獻策引蒲澗水入城。他在《與王敏仲書》中寫道:“惟蒲澗山有滴水巖,水所從來高,可引入城,蓋二十里以下耳?!痹谛胖?,蘇東坡建議,在蒲澗的滴水巖下開鑿石槽,蓄飛流直下的泉水,然后將數管鑿空的竹筒相連,順著由高到低的地勢,把水導入城內,供居民汲取。蘇東坡的這一竹管輸水設計,竟成了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工程雛形。
沙河涌清澈見底,兩岸風景宜人。
天河區名源于天河村 沙河街堪稱“天河第一街”
這條頭接山崗、尾銜大江的沙河涌,沒有玉帶濠的商船云集,也不似護城河載入史冊,卻以質樸的流水,默默哺育兩岸。很少有人知道,廣州最繁華的天河區,其名字的根脈就藏在這條不起眼的河涌里。
沙河涌從白云山自北向南,流經丘陵、臺地與平原地帶,流到今廣和路、廣利路一帶時,水流變緩,水面寬闊。宋代開始,臨水而建的村落就叫“大水圳村”?!按笏凇本褪巧澈佑康囊粋€別名。九百余年間,它始終是廣州城郊的平凡村落。1927年,今海珠區大塘村人李福林如日中天,此時的大塘、大水圳、棠下等5個村村民多姓李,被視為同宗。為彰顯權勢,李福林將大塘村改名“天池村”,寓意“天池出龍”。他又派人游說同宗村落以“天”字更名。游說者來到大水圳村,見河涌奔流、河水清澈,提議“不如叫天河村”。村民欣然應允。改名后的天河村,比拗口的“大水圳”更順口。盡管后來天池村等都復歸舊稱,但“天河村”保留至今。
20世紀初,在天河村的土地上建了一座機場,取名天河機場;1984年,在被廢棄的天河機場原址上,六運會場館——天河體育中心動工。一年后,廣州設立新區,因天河體育中心是六運會主場,名氣大,新區便以“天河”為名。這條命名鏈的源頭,就是沙河涌,它如一條藤蔓,結出天河村、天河機場、天河體育中心、天河區。一條河涌,就這樣把名字寫進了城市歷史。
鮮為人知的是,天河區初建時,半壁江山皆烙下“沙河”印記。據《天河區志》記載,1950年由沙河墟、田心村等組成的沙河街成為天河地區首個行政街,堪稱“天河第一街”。沙河街只管轄城鎮居民。天河建區時,下轄沙河街、沙河(鄉)鎮等,102平方公里的轄區中,沙河鄉(鎮)獨占約60平方公里,珠江新城、天河路等今日地標當年盡屬其管轄。
如今,沙河鎮已消失在行政區劃更迭中,唯有沙河街仍掛著“沙河”的門牌,先后被劃入白云區、黃埔區等區,最終劃歸天河區。20世紀90年代,街道范圍多次調整,如今僅剩1.26平方公里,是天河區面積最小的街道。但正是這片彈丸之地,見證了天河區從農耕村落到現代都市的蛻變。
百年繁華
沙河街道辦的接待室,懸掛著一幅地圖。地圖上,沙河街位于天河區西南角,東與林和街道相依,南與越秀區東風公園相連,西到內環路,北至廣深鐵路??删褪沁@個彈丸之地,承載著廣州城東的百年底蘊。
從清代城東交通要塞,到清末民初興盛的城東墟市,再到今日密密匝匝的服裝批發城,沙河的喧囂里,千年商都的血脈在奔涌。
清代廣州東郊咽喉要塞 名將劉永福帶旺墟市
今天熱鬧喧囂的沙河,150多年前是廣州東門外的咽喉,是廣州往來粵東等地的必經之路,官府于此設“沙河汛”。古時“汛”通“訊”,即道路哨卡,可駐兵十余人。據古籍所載,沙河的哨卡大概位于沙河善堂對門,約21平方米,扼守要沖。
南來北往,人踩馬踏,這里漸漸走出一條黃泥小道,鄉間的米、柴、竹等從此進城。城內的布匹、洋火也由此入鄉。人流量逐漸增多,當地人開始在哨卡旁搭起棚寮房屋,賣涼茶、賣草鞋、經營飯館,做起小生意。清同治年間,官府正式開設行政機構沙河埔。此后,河涌邊建起埗頭(碼頭),沙河一帶逐漸發展成城東集市。
據清同治十年的《番禺縣志》記載,當時,尚未有沙河墟之名,附近只有燕塘墟(今燕嶺大廈附近)和三寶墟(今廣汕公路附近)。而真正讓沙河商業墟市興旺起來的,則是清末名將劉永福。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中法戰爭結束后,在越南抗法的清末名將劉永福奉命撤回國內,駐守廣州沙河。部隊分散駐守在離大營3公里、丘陵起伏易守難攻的五山,即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一帶。當地村民視劉永福為大英雄,非常尊敬他。劉永福也熱愛這片土地,視廣州為第二故鄉,在沙河涌畔建起了劉氏家廟,既是寓所,也是宗祠。劉氏家廟位于廣州大道中大洲地2號,與沙河街僅一路之隔。記者看到,劉氏家廟是典型的清末嶺南祠堂建筑風格,坐北朝南,廣三路,深兩進。門前廣場上,矗立著劉永福的塑像,只見他長劍在握,手拿望遠鏡,盡顯英雄氣魄。
劉氏家廟
當時,劉永福所率部隊及家屬、隨從累計超過2000人,日常物資采購需求巨大。軍營門口的空地上,先是支起了幾把油傘,后來搭成簡易的竹棚寮房,賣雞的、賣柴的、賣針頭線腦的,人煙匯聚,沙河迅速熱鬧起來。燕塘墟因戰亂被破壞,新的墟市沙河墟更熱鬧了。
今天的沙河大街就是當時沙河墟的主干街道?!氨庇汹s集,南有趁墟?!痹谖镔Y尚不豐盈、大型商超和商圈未興之時,“趁墟”是人們獲取物資的唯一途徑。沙河墟依托發達的水運交通,每逢墟市,周邊的街坊和當地村民從四面八方涌來,互通有無。
羊城美食遍千戶 山水河粉享美譽
可以想象,當時沙河墟的人聲鼎沸。喧囂中,有人奔向茶樓,期待一碗慰藉辛勞的沙河粉。
沙河粉是沙河街三大特色之一,也是廣州家喻戶曉的小吃美食。沙河粉因最早出自沙河街而得名,獨特的米香,搭配生抽、老抽的濃郁調味,讓“吃粉一族”難以抗拒。2021年,米粉制作技藝(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更是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嶺南飲食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沙河粉的制作工藝極為講究。
如此美食,起源于何時,由何人所創,迄今無確鑿史載,民間傳說卻繪聲繪色。一說清晚期,沙河小食店“義和居”店主樊阿香,仁心救助一落魄老者。老者原是清宮御廚,得罪慈禧逃難到了嶺南。有一次,樊阿香生病,臥床不起,茶飯不思,小店也無法經營。老者為報恩情,用白云山清泉泡米、磨漿,蒸出薄透粉皮,切條調味。阿香食后,胃口大開,病情漸漸好轉。阿香打探此為何物,老者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阿香得老者真傳后,選上好米、山泉精制售賣,取名“沙河粉”。另一說則源于沙河一客家夫婦的水粄生意。有一天,客似云來,粉漿告急,店主急中生智,將余漿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再切成細長條狀,加入香蔥等調料。食客享用后贊不絕口,紛紛詢問這是什么美食。店主脫口而出:“山泉沙河粉!”“沙河粉”之名遂不脛而走。
傳說真假已難考,可沙河粉確實薄得透光、韌得彈牙,迅速成為沙河的金字招牌。至20世紀初,廣州城里的茶樓紛紛派伙計挑著籮筐到沙河訂貨,沙河粉的生意好得很。后來的沙河大飯店,更將沙河粉推至巔峰,開發出烹法多變、五味紛呈的沙河粉,引得中外賓客慕名而來,并收獲“羊城美食遍千戶,山水河粉獨此家”的盛譽。不僅如此,沙河粉還被帶到了廣西、福建和東南亞等地,變成當地常見的主食。
鑊氣十足的干炒牛河,早已融入廣府人的血脈。
廣州首條馬路通沙河 華僑最早經營出租車
集市興旺、河粉飄香,引來了更遠的人。
19世紀末,沙河與廣州城之間的交通,靠的是一條黃泥小道,天晴一層灰,下雨一攤漿。在車馬疾行下,小道日漸拓寬。1906年,商人集資把它拓成一條三四米寬的馬路,從東較場直抵沙河,取名“東沙馬路”。東沙馬路被認為是廣州第一條可以走機動車的馬路。從此,商客、市民、農民、游人絡繹不絕。一條路引八方客,商機如春草勃發。
20世紀初,海外華僑紛紛攜資歸國,參與廣州建設,東山口、新河浦、長堤一帶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到開發。1915年,一位馬來西亞華僑獨具慧眼,他看中東沙馬路這條當時廣州少有的“通衢”,從香港購入舊車翻新,開創了廣州最早的出租車業務——揚手即停,沿街搭客。這是當時廣州市內唯一的機動車業務??v使車速不快,且僅能行駛于沙河與大東門之間(因城內無車行之路),每小時車資更是高達4~5元,但仍引得非富即貴者爭相體驗。沙河由此愈加熱鬧,墟、市兩旺,富商甚至效仿城區,建起宜居宜商的騎樓。
今天人們說的墟市,都是集市的意思,但當時的“墟”“市”有別:沙河墟在東沙馬路北,是郊區鄉民擺賣農副產品的地方,不固定。趁墟時人流如鯽,傍晚散墟則空無一人?!笆小奔窗财绞校挥隈R路南側,乃固定商業區。最熱鬧的時候,馬路兩旁,農產品交易、江湖賣藝、龍舟說唱,乃至“出租馬車”行當,熱鬧非凡。辛苦奔忙的人們,最盼能在茶樓小憩,叫一碗熱氣騰騰的沙河粉,熨帖轆轆饑腸。這或許,就是廣州人的生活。
1921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落成,東沙馬路改名“先烈路”。百年后,先烈路已經成為跨越天河、越秀兩個區的交通要道,全長4公里。行走其間,陵園肅穆,碑塔巍然——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朱執信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當年英烈以熱血照亮前路,守護的正是這片土地上千秋傳承、煙火鼎沸的繁榮生機。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凱旋門
商貿興盛
從古時的沙河墟,到美味的沙河粉,再到民國時期的沙東馬路,沙河的商業文化一脈相承,宛如一部生動的史書,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經的河粉小店匯聚成廣州最早一批星級大飯店,遠近聞名;曾經的沙河墟,變身為農貿市場后又崛起一座座現代服裝城,延續著這片土地的商業基因。
服裝潮流地七天即過時 人潮托起華南服裝集散地
20世紀50年代,沙河迎來全新的變化。以沙河粉著稱的沙河大飯店、時尚潮流的沙河百貨,引得廣州市民專程“逛郊區”?!爱敃r廣州沒幾家百貨商場,沙河就占一處?!鄙澈咏值郎虝貢L何創發回憶說:“人們拖家帶口來到沙河,先逛百貨,再吃沙河粉?!?/span>
有人流的地方,就有商業。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激發廣州商都活力,附近村民自發在曾經的沙河墟擺起了地攤,形成農貿市場,很多人在市場里賣起了服裝。在農貿市場里經營服裝,這在當時還是新鮮事。1985年,一場大火幾乎吞噬了整個沙河市場。誰能想到,這場意外之災竟催生出沙河服裝的江湖。何創發回憶說,大火之后,在媒體報道中首次出現“沙河服裝市場”的稱謂,震驚全城?!霸趶V州郊區的農貿市場,竟然有一個服裝集市!”政府順勢改造市場,建起格子鋪。商戶用竹竿挑起衣服叫賣,在“天光墟”“夜市”的吆喝聲中,沙河開啟了“一塊布撐起一個攤”的創富時代。
何創發就是這時從一德路來到沙河,見證了沙河服裝商業的“黃金時代”。“起初,我是做代理,后來參與維護市場秩序。外地客商涌來拿貨,檔口凌晨四點就亮燈。”市場越做越大,零售變批發,長運、萬佳、沙東等專業服裝批發城,像蘑菇般一夜之間鉆出地面。潑天流量將沙河澆灌成與廣州十三行、火車站并稱的華南三大服裝批發集散地,甚至流傳著“服裝看沙河,沙河一漲全國漲”的行話。何創發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992年9月30日凌晨3時到5時,到沙河拿貨的人,將整個沙河擠得水泄不通?!凹词箟褲h,都寸步難行!”當時負責秩序維護的何創發,站在高臺上俯瞰?!坝腥擞妙^頂貨包,一頂起來就放不下了——地上根本沒空隙。”這一天,有70萬人在此織就財富夢想。
長運服裝城的時裝秀活動空間非常時尚。
沙河服裝為何如此受歡迎?其中的奧妙就是潮流和品質。何創發說,沙河離中大布匹市場非常近,這里的很多商戶白天發貨,夜晚直奔中大布匹市場打版下單,天亮前新貨已掛滿檔口,簡直是24小時運轉?!斑@里的服裝樣板庫存超過一周,就算過時。”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沙河服裝商圈,已經擁有34座批發城,其中,僅沙河街轄區內就有24座,每日吞吐服裝上百萬件,覆蓋中高低各種檔次。“不管什么服裝,只要你能想到的,在沙河都能找到?!焙蝿摪l說,每天從這里發出的貨物有百萬件。記者也看到,貨袋上的地址既有北京、西安、成都等國內大城市,也有東南亞甚至歐美的城市。何創發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曾經有人在國外花了兩萬多元買了一套西裝,送給沙河的一個商界大咖。何創發看到后,總覺得很眼熟,好像在沙河哪一家檔口看到過?!昂髞?,我們就在服裝城里找到了一模一樣的西服,一問才發現,這套西服就是從這里出去的,500來塊批發出去的?!?/span>
首張網批牌照開啟新業態 傳統批發城更像時髦商場
進入21世紀,當電商浪潮席卷全國,沙河灝豐服裝城悄然拿下全國首批、廣州首張網絡批發牌照。這張牌照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傳統批發市場轉型的大門。何創發回憶說,商城手把手教商戶上網,很快,非凡網絡、金富麗等網批城如春筍涌現,開啟沙河服裝商業的新業態。
記者看到,這些網絡批發城都是一格一格的小檔口,檔口小妹不埋頭理貨,而是緊盯手機屏幕——客戶線上選款下單,物流閃電發貨?!翱蛻粼谑謾C平臺上看好款式后,直接下單,然后由平臺來我們這里拿貨。”一位店主說。每年的購物節都是沙河街工作人員最忙的時候。2015年“雙11”,50萬人潮涌入沙河,街道工作人員筑起600米人墻疏導,有人笑稱:“舉一天胳膊,比扛貨還酸!”
依托沙河商圈,這里誕生了一大批直播基地。2020年,沙河崛起近10萬平方米的電商直播基地。離服裝城不遠的五號服裝小鎮成了風暴眼,這里匯聚共享直播間、網紅攝影棚,有人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100萬元。緊鄰沙河的白云區大源村,從一個客家小村莊崛起為全國首個“百億淘寶村”,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00多家電商經營戶在尋找無盡的商機。據說,每天從沙河服裝批發市場運出的300多萬件貨物,其中至少有100萬件會流向大源村。
五號服裝小鎮
近年來,沙河街積極擁抱新技術,整合多方資源,正將傳統的批發市場向現代商貿中心轉型。走進長運服裝城,挑高的天花板灑下畫廊般的光暈,綠植環繞的咖啡廳飄出拿鐵香氣。在咖啡屋點上一杯冷飲,坐在竹椅上,聽一段舒緩的音樂,讓人瞬間卸下疲憊。商戶可免費使用中央T臺走秀,模特身著新品款款而行,臺下采購商輕點平板下單?!斑@哪是批發城?分明是時尚商場!”長運服裝城總管劉伯榮指著改造后的空間自豪地說。這座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老市場,通過分區經營、智能照明升級,化身“服裝體驗館”。漫步沙河街,這里的每一條街道、每一輛手推車、每一個黑色塑料袋,都承載著沙河的商業傳奇。
沙河服裝批發市場人來人往,煙火氣濃。
藝術殿堂
煙火深處的浪漫18家文化團體聚集沙河頂
當夕陽掠過沙河服裝城的樓頂,喧囂的先烈東路、沙河大街、濂泉路等逐漸安靜,商戶拉下卷閘門,服裝城的燈光漸漸稀少。可就在一街之隔,沙河頂與水蔭路卻仿佛被星光照亮——各大劇場的門楣次第亮起,人們三三兩兩,像奔赴一場無聲的約定,藝術的氣息悄然流淌。這又是沙河的另一種生活。
循著沙河頂新二街漫步,十三號劇院那白色大理石,簡約得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留白;廣州歌舞劇院在路燈下泛著歲月溫潤的光澤;而廣州雜技團那幢樸素的建筑里竟藏匿著驚心動魄的空中奇跡。
十三號劇院(資料圖片)
“老廣看戲,認地方,認角兒!幾十年的老團了,從小看到大?!币晃蛔谂_階上候場的老先生笑著說,他指著廣東歌舞劇院的方向。這里的前身是1949年7月在廣東梅縣松源成立的華南文工團。同年11月11日,該團組成彩旗隊、嗩吶隊、腰鼓隊等奔赴廣州,參加“廣州解放入城式”。20世紀50年代,《乘風破浪,解放海南》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歌舞劇”,曾受邀到北京演出,轟動京城。后來,廣東歌舞劇院移址沙河頂,成立了中國內地第一支流行電子輕音樂隊——“紫羅蘭”樂隊。七十多年來,廣東歌舞劇院人才輩出,名作薈萃,成為幾代廣州人的精神家園。著名舞蹈編導家梁倫、一級演員溫明珠、一級演奏員余其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劉東紅等藝術名家,都曾在這里播撒藝術的種子。北京國家大劇院、香港文化中心、澳門威尼斯人劇場、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等世界頂級舞臺都留下廣東歌舞劇團的身影。
在沙河頂、水蔭路一帶,聚集了包括廣東歌舞劇院、廣東現代舞團、廣州歌舞劇院、廣州話劇團、廣州雜技團等在內的18家文化團體,這些散落街巷的院團,如同珍珠般嵌入尋常煙火深處,默默滋養著城市的文化根脈。隨著沙河片區“活力藝術專區”藍圖的展開,藝術正從舞臺漫溢至街巷,融入尋常生活。
這片不足2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日升月落間,神奇地切換身份,白天的商貿動脈,入夜則化身藝術殿堂。商業氛圍與藝術氣息奇妙共生,市井煙火與文化之光交相輝映,為這座千年古城注入恒久不息的活力。
● 尚書恩澤,學士詞章,奕世猶留佳話在;星岫云環,沙河水繞,此間宜有夏聲來?!獎⑹霞覐R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