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時已是航運要道,唐宋文人留下詩篇,黃金水道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文明紐帶”
一灣碧水南流。北江,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自北向南蜿蜒,不僅孕育出連州地下河、丹霞山、北江三峽等奇特地貌,還是一條綿延千年的黃金水道。北江也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 “文明紐帶”,見證了一代代先民開發嶺南的勇氣與智慧。
北江、連江交匯處
源出贛鄉
曾稱肄水溱水始興大江
源自江西信豐初稱湞江
打開中國地圖,黃河、長江都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珠江則不一樣。珠江不只有“一條江”,而是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三角諸河匯聚的復合水系,西江一路東行,東江自東流至西,北江從北向南奔騰。
三江里頭,北江最短,卻是珠江第二大水系。北江樣貌如何?走進廣東省北江流域管理局的會議室,墻上掛有巨幅北江流域全圖,北江流域如神龜匍匐于嶺南大地。神龜的頭即北江源頭,在江西省信豐縣石碣大茅坑,一股清泉從佳木蔥蘢的山澗中涌出,奔流南下。它先被喚作湞江,流過南雄、始興后,在韶關市區的通天塔畔與武江交匯,正式以“北江”之名開啟新程。
思賢滘堪稱嶺南都江堰
北江途經曲江、英德、清遠市區,在佛山市三水區通過思賢滘與西江連通。兩江看著就要匯合,卻分道揚鑣各自前行,西江繪出一個西南向的灣,北江拐出一個東北向的灣,共同勾勒出雙月灣的美景。而思賢滘如同一個“都江堰”,調節著兩江的水量。不同季節不同水位時,水道雙向流通。水流方向由?西江與北江的相對水位高低?決定:當?北江水位高于西江?時,水由北江流向西江;反之,水由西江流向北江。?“西江水豐,借道思賢滘,部分西江水會從北江南下;一旦兩江遇洪澇,可通過思賢滘錯峰分洪,如雙保險護佑兩岸。”廣東省北江流域管理局北江大堤管理部三級調研員陳小春說。
千里路漫漫,墨江、錦江、武江、南水、滃江、連江、潖江、濱江、綏江等支流次第匯入北江,編織出面積超4.6萬平方公里的北江水網,最終,北江在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小虎山島淹尾出珠江口,奔流入海。
2000多年來,先民給北江起了諸多美名。最早,《山海經》稱其“肄水”,兩漢時,北江又有雅名——溱水(另有典籍誤寫成“秦水”)。溱者,眾也,多也。眾水匯集北江,水量豐沛,因此得名。三國時期,粵北設立始興郡。到了兩晉,北江多了一個“始興大江”的俗名,同時“北江”兩字也面世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留下“東江又西注于北江”之句。
北江何時成為正名呢?極有可能是明清時期。唐宋以后,以廣州為嶺南中心的格局得以定型。明清時期,廣州城更加繁華。北江位于廣州北部,廣州人便以“北江”稱呼它。在《廣東新語》中,屈大均用北江統稱整個流域,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番禺縣志》清晰描述了東江、北江、西江的概況,其中對于北江是這樣描述的:“北江本湞、武二水,湞水源自庾嶺,武水源自臨武,迤邐而下。”
十里長廊小桂林
地下長河多勝景
北江流域面積不算遼闊,億萬年來,多輪地質運動翻覆山海,海洋變成陸地,高山隆起,北江南流,孕育出廣東最為豐富的地質景觀。廣東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姜守俊介紹,除了為人熟知的廣東第一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霞山以及北江三峽(湞陽峽、香爐峽、飛來峽),粵北還是廣東喀斯特地貌分布最集中的區域,經北江億萬年的沖刷,締造出桂林的“孿生姊妹”。
飛來峽水利樞紐
7月中旬,記者從廣州一路向北,尋訪北江。過清遠市區不久,出一段隧洞后,自然景觀陡然一變,特別是從英德到陽山沿線,山變得挺拔,輪廓變得硬朗,質地從黃土變為灰白色的巖體。峰叢、峰林地貌撲面而來,錯落有致,與田園、河流相互映襯,繪成十里英西峰林。車輛繼續向前,抵達廣東第一個國家石漠公園——連南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只見萬峰如石錐刺破云靄,又如元寶鑲嵌在大地。裸巖如鱗,或如古獸脊背,或如刀劈懸崖,風光如畫。
該公園的工作人員歐國新打小就在喀斯特地貌環境中長大。他說,北江流域水多,一股勁地鑿著石灰巖,雕刻出“萬山朝王”的景觀。水流鉆到地下,又淘出一個個溶洞,沖刷出地下河。20世紀80年代前,公園這一片石灰巖光禿禿的,石頭全露在外頭。治理了幾十年,石灰巖重新披上綠衣裳,地下河的水也漲起來。
“能去公園的地下河瞅瞅不?”
聽到有人這么說,歐國新趕緊擺擺手:“沒開發的地下河、溶洞太險,得去那些開發好的,像連州地下河啥的才行。”
從該公園往北走四十分鐘,就到連州地下河了。入口處有關山月寫的“連州地下河”幾個大字。夏日炎炎,鉆進洞里卻涼氣襲人。鐘乳石在這兒長了億萬年,石筍像劍一樣戳向頭頂,石幔垂掛著,活像琉璃簾子。工作人員說:“里頭分三層。最底下是地下河,流出景區就變成明河,先流進連江,最后匯入北江。上面兩層是旱洞,石筍每年仍能長1毫米;石灰巖的顏色是豐富多彩的,洞口上方是一大片白色崖壁,構成邊石壩景觀,層層疊疊,如梯田般一直延伸到地下河,堪稱一絕,宛如一座地下藝術宮殿。”
像連州地下河這樣的喀斯特地貌,北江流域還有不少,如陽山縣牛鼻洞地下河是廣東最長的,這都是大自然給廣東留下的浪漫。
連通南北
秦漢時期戰略要道
北江入粵最是便捷
“你看,雙江抱流,三山圍峙。江口咀那山崗,就是秦漢萬人城遺址。任囂與趙佗設置的洭浦關就在這一帶。” 英德市委宣傳部的徐英豪帶著記者泛舟,來到連江與北江交匯的地方。江面水平如鏡,悠遠遼闊,兩岸青山如黛,京廣高鐵跨江呼嘯而過,古今歲月在這兒疊成一幅畫。
北江捕魚
北江流域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馬壩人、石硤文化、寶晶宮、元崗頂、貓公山……北江流域留下一連串史前文化遺址,10多萬年前,北江流域已有古人生活。英德牛欄洞遺址出土有水稻硅質體,證實1.2萬至8000年前,北江先民培植出嶺南最早水稻,是我國農業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歷史長河中,北江滔滔,它不僅是一條地理意義上的嶺南母親河,更是一條南北交流的紐帶,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相生相融。
在古代,中原及沿海地區進入廣東主要依托四大水路:西江、北江、東江與韓江。其中北江水道雖地勢險峻,卻因距離便捷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關鍵水上通道。
在秦漢時期,征戰南越的軍隊皆是以北江水系為主要的進軍線路。南越國建立后,為了防止北方的戰亂南延,趙佗遵任囂的遺命,封關絕道,保境安民。他下令封住橫浦、洭浦、陽山、湟溪四關,關閉之前開辟的、連通嶺南與湖南、江西的四條通道,并構筑起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仁化—南雄防線、英德—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江作為串聯三道防線的天然紐帶,成為防御核心,尤其北江與連江交匯處的洭浦關(今湞陽峽風景區一帶)“一關扼兩江”,被趙佗視作戰略要地。趙佗在此屯兵近萬,夯土筑墻,設營寨駐守。
黃金水道帶旺沿線
設稅關韶州變韶關
唐宋之后,北江的“關”越來越多,但少了刀光劍影,多了經濟往來。北江一頭聯系中原,一頭貫通海上絲綢之路,成為黃金水道。唐開元四年(716 年),張九齡向唐玄宗請開“大庾嶺新路”,北接贛江,南連湞江。大庾嶺路開鑿后,連接了南北交通,之后北江一路成了中原與嶺南交通的“主干道”。梅關成為“古代京廣線”的重要一站,梅關古道也取代武江沿線的西京古道、連江上游的秦漢古道。
韶關地處湞江、武江交匯點,原稱韶州。南來北往的人員、貨物到韶關后必會停留并更換船只,韶關因此就成為設置稅關的最佳地點。明代中期,開始在南雄湞江段設關征鹽稅,后來又在城西武江上設遇仙橋關,對過往船舶征收貨稅和船稅。清朝沿用明制,康熙年間,韶州府城東西南北均有關,東門是“太平橋關”,又稱“東關”;北門為“陸關”“旱關”或“北關”;城西武江有遇仙橋關,南邊英德連江上還有浛洸關。這些“關”僅次于粵海關,成為清代廣東兩大稅關之一。久而久之,人們便以“韶關”稱呼“韶州”,并沿用至今。
北江這條黃金水道,帶旺了沿線城鎮,始興、樂昌、曲江、英德、連州、陽山、清遠、三水等,皆因水運而繁華興盛。其中,浛洸鎮的興衰起落,是北江沿線城鎮因水而興的生動縮影。
告別秦漢萬人城遺址,溯江而上,一小時車程就到英德的浛洸鎮。浛洸鎮坐落于北江支流連江岸邊,擁有一千多年的縣級建制史。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它早早成為北江水運網絡中的重要節點。據浛洸地方志記載,明末清初,浛洸已有“總商埠”之稱,管轄英西132個子商埠,當年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商民以及廣州、肇慶等地商販均來往此地經商。連江上水運繁忙,貨如輪轉。每天進出浛洸碼頭的船只少則百艘,多則兩三百艘。
在這種背景下,清同治二年(1863年),廣州會館在浛洸鎮臨連江而建,作為廣州商民在粵北會友議事、調解生意的場所,廣州會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被譽為“風水寶地”。在廣州會館周邊,各種舊商鋪、老宅、中西合璧的騎樓錯落有致,儼然“小西關”,訴說著這里與廣州的緣分、因水而興的故事。
抗戰時期,大批珠三角民眾,尤其是廣州人來到浛洸避難。不少廣州人在廣州會館周邊興業置產、棲息安居,在河邊街、民主街狹窄的巷子兩旁,一座座西關大屋拔地而起,精美的窗楣、洋氣的門樓,將西關風情帶到了北江流域。
人文通道
劉禹錫連州教化育人
詩文成北江文化印記
北江奔流,不僅是黃金水道,更是人文通道。
唐宋時期,一大批優秀文人如韓愈、劉禹錫、蘇軾、楊萬里、米芾等順著這條水道南下,在嶺南播撒下文化的種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嶺南文化,其中劉禹錫與楊萬里的故事尤為動人。
連州地下河畔,伴著一壺清茶,文史學者、劉禹錫紀念館館長曹春生對記者娓娓道來。他說,劉禹錫居嶺南不足五載,卻做成六樁大事,千年后,連州山水間依然縈繞著一句贊嘆:“剡中若問連州事,唯有千山畫不如。”
唐元和十年(815年),因觸怒權貴,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踏入嶺南這片陌生的土地。連州地處北江上游,唐代時仍是“荒蠻”之地,文風未開,教育落后。劉禹錫在《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并引)》中記載了他初到連州遇到的一件怪事:當地很多人拿著名帖來拜見。拜帖上面全都寫著“進士”頭銜。連州哪有這么多“進士”?他細查方知皆是虛銜。在連江之畔,劉禹錫筑起草舍數間,創辦連州首座官辦書院,他親自授課講學,將中原的儒學思想、詩文創作理念帶到北江流域,讓當地學子系統接觸到正統的中原文化。僅兩年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弟子劉景便高中進士,成為連州史上第一人。
北江的山水成為劉禹錫創作的靈感源泉,劉禹錫在連州留下73首詩、25篇散文,從《連州刺史廳壁記》到《海陽十詠》,皆成連州的文化印記。他深入當地了解民俗風情,留下歷史上第一批記錄瑤族民俗的鮮活文字。在《插田歌》中,劉禹錫寫下“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描繪了北江流域男女共耕的嶺南風情。
教化育人之外,劉禹錫還關注本地民生,據曹春生考證,連州首架水車便是由他引入。連州劉禹錫紀念館中,一幅《傳信方》史畫靜靜訴說著他的濟世之心。劉禹錫自幼精研醫道,見連州“嘔泄之患”頻發,遂遍歷鄉野搜集驗方,編撰成《傳信方》。藥方雖僅僅五十余方,卻涵蓋內、外、婦、兒、口腔、眼科等,且多經實踐驗證,療效確鑿。宋代《圖經》、明代《本草綱目》等醫籍紛紛引述,足見其在醫學史上的分量。
四年零九個月的宦途歲月,劉禹錫深深地影響了連州。史載唐中期,連州已有十三萬余戶,人口之盛僅次于廣州,多于韶州,三者同列“嶺南三州”。
楊萬里詩筆詠北江
贊“嶺南風物似江南”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正值壯年的楊萬里自江西吉水啟程赴粵任職。這位“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文人,沿著北江南下。北江的一草一木、一村一鎮都成為他詩中的主角,他的詩作因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北江風情長卷”。
北江畔楊萬里像
北江的山水在楊萬里筆下呈現出多變的形態。行至摩舍那灘時,驟雨傾盆阻斷行程,在宋代,朝廷對官員赴任的路程與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有些官員因意外耽誤了行程,則需要連夜“追程”,趕往目的地,否則會受到懲罰。他寫道:“山才入眼云遮斷,船欲追程雨見留。”詩中將雨幕中的山水朦朧之美與行旅的急迫心境交織。真陽峽,又稱湞陽峽,是北江三峽之一,峽長二十里。進入湞陽峽,二十里峽谷奇峰對峙,楊萬里驚嘆“人言此峽如巴峽,只欠三聲墮淚猿”,將北江三峽的雄奇與蜀地三峽的險峻相比。途經清遠峽山寺時,“只道真陽天下稀,不知清遠亦幽奇”的贊嘆,展現出楊萬里對北江的驚喜發現。
湞陽峽風光迷人。
楊萬里的詩筆并未局限于自然風光。初到英州城,面對茅舍稀疏的荒僻景象,他聯想到蘇東坡的貶謫經歷(未到任),寫下“道是荒城斗來大,向來此地著東坡”,在歷史與現實的對照中寄寓感慨。
作為文化記錄者,楊萬里也敏銳地捕捉到嶺南特有的飲食民俗。他將嶺南的飲食、民俗融入詩中。在英州,他記錄下“人人藤葉嚼檳榔,戶戶茅檐覆土床”的市井風情;“只有春風不寒乞,隔溪吹度柚花香”,他將嶺南春日的嗅覺體驗與季節流轉結合;面對“野飯匆匆不整齊”的行旅餐食,他以“食蕨食臂莫食拳,食筍食梢莫食根”,總結出蕨菜與春筍的獨特吃法,讓北江物產成為文學素材。當他寫下“嶺南風物似江南”時,也寫下了他對嶺南文化的認同。
楊萬里如同北江文化的“記錄者”,他以詩人的敏銳,將北江流域的自然景觀、民俗風情一一寫入詩中,讓更多人通過文字認識了北江。
劉禹錫與楊萬里相隔三百多年,以不同的方式與北江相遇。劉禹錫如拓荒者,播撒文化的種子,用教育與詩文搭建起中原與嶺南的橋梁;楊萬里似記錄者,以細膩的筆觸捕捉北江的靈魂,讓嶺南風物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今天的北江依舊奔流不息,劉禹錫興辦的學堂早已演變為現代化的學校,楊萬里筆下的纖夫號子已被汽笛取代,但他們留下的文化基因,卻早已融入北江流域的血脈。
防洪長城
南宋始建北江大堤 “水上長城”守護灣區
七月中旬,記者行至佛山三水段北江大堤,堤上草色青青,市民或騎行于大堤之上,或駐足觀江天一色。眼前江面安瀾如璧,遠處城市煙火鼎盛。很難讓人想見,北江也曾有過洪水滔天的猙獰。“南雄落水灑濕石,去到韶關漲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遠冇地趯”,一句俗語,恰是北江水患的生動注腳。
北宋年間,治理北江的序幕拉開了。據《北江大堤志》記載,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沿江百姓于蘆苞至黃塘間筑就了珠江流域第一條堤防,舊稱“榕塞西圍”,可說是千年北江堤之始。明代以后,珠三角河道漸淤,航運受阻,水患亦趨頻繁,北江流域的水利防洪工程也有了發展。清遠石角圍始建于明,稱“清平圍”;至清代,沿江多條堤圍雖未連綴成體系,但已具規模。據清光緒二十六年所立石碑記載:“石角堤圍為下游各縣及省垣(指廣州)保障。”這些堤圍直接關系到廣州的安危,足見北江堤壩的重要性。
1915年,連月暴雨,同時疊加臺風與天文大潮,東、西、北三江水位同時大漲,蘆苞圍、石角圍相繼潰決,洪流奔涌而下,廣州被水圍七日,珠三角遭空前浩劫,史稱“乙卯水災”。災后,當時負責廣東治水工作的譚學衡,聘請瑞典專家柯維廉共商治水之策。經實地勘察,譚學衡提出“筑閘聯圍”之策,將散亂堤圍聯結為整體,輔以水閘調控,為嶺南治水辟出新路。
不過,這一方針的真正落地,卻要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后。1954年12月,廣東啟動聯圍修閘工程,將13條獨立、分散、低矮、單薄的堤壩整合加固,正式定名“北江大堤”。從清遠石角至南海獅山竇,四萬余民工自三水、鶴山、高明、番禺、花都、高要等地會聚,就地扎營。肩挑手提運泥土,夯歌陣陣震江灘,每日奮戰不休。至次年3月,六十余公里大堤全線告竣。
據北江流域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呂志濤介紹,后來又經多輪加固,如今北江大堤自身御洪標準已達百年一遇;同時,隨著飛來峽、樂昌峽等16宗水利工程先后建成,通過上下游協同調度,北江大堤的御洪標準已達三百年一遇,成為拱衛粵港澳大灣區的“水上長城”。
能有如此高的防洪標準,全流域綜合調度功不可沒。據北江流域管理局四級主任科員張寶鋒介紹,2023年,北江流域構建了全國首個省級數字孿生模型平臺,實現了大規模流域水文、水庫的調度及水動力模型一體化計算。“上游水庫群聯合調度”“中游飛來峽削峰”“下游潖江蓄滯洪、蘆苞與西南水閘分洪、北江大堤擋洪”,三策并舉是確保廣佛安全的三大招數。2024年的一場抗洪實戰,正是對此最好的詮釋。2024年4月19日,預報顯示石角站將于22日遭遇百年一遇洪峰,屬特大洪水級別。守護者依托數字孿生平臺,通過強化“四預”措施,統一調度飛來峽、樂昌峽等16宗水利工程,精準錯峰削峰。最終,石角站洪峰流量降至五十年一遇,潖江蓄滯洪區未啟用,洪水被安全“禮送出境”。
北江大堤上,先民千年抗洪的智慧與汗水猶在眼前,映照著人們護佑家園的赤誠。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方能換來北江如今安瀾的現實。
黃金水道千年依舊
湞陽古峽再添新景
千年前,楊萬里對湞陽峽情有獨鐘,為它寫下近20首詩歌,如今的湞陽峽是否風采依然?
離開北江大堤,記者溯江而上來到湞陽峽,只見江上漁船、貨船、客船往來如梭。能運載逾千噸級的貨船一排排停靠在連江與北江交匯處的江心。連江口鎮宣傳委員蘇曉明介紹,那是等待運載英石等礦藏的貨輪。2023 年,歷時8年建設,北江航道擴能升級項目完成,1000噸級船舶可暢行佛山三水區河口至韶關湞江區通天塔的北江段,粵北與沿海港口間越發車水馬龍。
離貨輪停泊不遠處是湞陽峽的碼頭,游人忙著上客船,探訪湞陽峽的“奇、峻、險”。湞陽峽風景區的鄧經理在北江邊長大,她告訴記者,小時候,湞陽峽極其險峻,僅容小船通過,漁民是北江的主角,到了連江與北江的交匯處,他們總要來到北江女神曹主娘娘的廟宇祈求平安。20世紀末,飛來峽水利工程建成后,湞陽峽的水位上漲,也激活了文旅市場,游人紛紛來到湞陽峽,尋找楊萬里、米芾等留下的摩崖石刻、無字天書,品味神龜、將軍石等形態各異的山峰,尋訪詹天佑種下的玉蘭樹,在蒸汽機火車頭打卡,重溫修建粵漢鐵路的艱苦歷程。
詹天佑修建的粵漢鐵路湞陽峽站舊址
“大北江、大森林、大峰林、大鄉村”是北江流域的特色資源,這些不僅是廣州的北部生態屏障,更是優勢資源。北江畔,英德特產英紅,從喀斯特山間走到廣州居民的桌上,成為廣州人入夏后的應節飲品;紅茶與黃皮碰撞的特調飲品,成為解暑新寵。時值暑假,珠三角的居民紛紛到清遠、英德、連南、韶關等地旅游,參加連州的水晶梨節,品嘗嶺南佳果的鮮甜……
北江滔滔,流淌千年,黃金水道,依然詩情畫意。
三江之中它最短 為何能成“珠江第二大水系”
北江長度雖然不如東江,然因高山峽谷眾多,涓涓細流匯成江河,讓北江流域集水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13條:墨江、錦江、武江、南花溪、南水、滃江、煙嶺河、連江、青蓮水、潖江、濱江、綏江、鳳崗河,遠比東江的9條多。北江流域面積達4.67萬平方公里,亦大過東江流域的3.5萬平方公里,這是北江水量大過東江的主要原因。
目前,廣州已構建起東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三江四源”的供水格局,是國內唯一具備四大優質水源的超大城市。北江是南洲水廠、花都水廠的取水點。南洲水廠原水取自北江支流順德水道,供水范圍主要包括海珠區、大學城等,服務超300萬人口。2024年,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全線通水,實現清遠市向廣州市的長距離調水,承擔花都區及白云國際機場空港經濟區的用水需求。
● 只有春風不寒乞,隔溪吹度柚花香。——南宋·楊萬里
● 剡中若問連州事,唯有千山畫不如。——《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 唐·劉禹錫
● 人言此峽如巴峽,只欠三聲墮淚猿。——《過真陽峽六首》(其四) 南宋·楊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