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育廣州近代第一個CBD,廣州人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從這里起步
上海有外灘,廣州有長堤。在這片熱土上,出現了第一批融合中西的建筑、第一家近代商業百貨、第一個近代中央銀行、中國第一座高樓……領風氣之先,長堤孕育出廣州近代第一個CBD,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如今,歷史建筑變身博物館,廣場成為文化長廊。長堤又以新的內涵,再現新活力。
長堤遠景
長堤之史·人與自然共奏
7月7日,全新的西堤碼頭亮相,燈光璀璨,成為市民游客夜間打卡的熱門之選!西堤碼頭便坐落于廣州長堤。
長堤,在哪里?有人說是長堤大馬路,有人說是沿江路,也有人說是海珠廣場到人民南路的一段,甚至有人說,珠江前航道一江兩岸都是長堤。而目前學界公認的長堤,主要指珠江前航道北岸河堤一線的濱江地帶,大概西起沙面,東至大沙頭,分為西堤、南堤與東堤三段,北至今一德路一線,東西約4公里,南北約300米的街區。
這是一片大自然和人類歷經千百年共同塑造的沿江旺地。
今沿江西路一段曾是江心島 江岸歷經千年抵達長堤
沿著海珠南路一路向南,直達長堤沿江路,對面是海珠區,左轉,便是海珠廣場、海珠橋。你知道嗎?“海珠”之名源于珠江江心的一塊大礁石——海珠石,因面積大,也叫海珠島。據地理學家曾昭璇考證,海珠島大概位于今永安堂以西前后馬路之間的區域,是長堤最早的陸地。
追溯歷史,廣州城市的拓展,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在云山珠水間,隨著珠江岸線不斷南移而不斷開拓的過程。從秦漢至清代中期,岸線由今西湖路一帶一直南移到長堤一線。每次誕生的新空間中,都會開辟街道、興建房屋,如今天的高第街、仰忠街、濠畔街、清水濠街、賣麻街、狀元坊、一德路等,都曾是當時的珠江北岸線的位置。
海珠島就是一塊由白堊紀紅色砂礫巖構成的大礁石,位于廣州古城之南的珠江中。據《越秀史稿》記載,宋代之前,海珠石更靠近南岸,但到宋代后期,北岸加速南移,海珠島逐漸離北岸更近,并出現了長堤一帶最早的人文景觀。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漢時期,劉氏皇帝曾在城東建慈度寺,后毀于戰火。宋初,有人在海珠石上重建慈度寺,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蘇東坡曾登島留下名句“天涯未覺遠,處處各樵漁”。幾經波折,廟宇荒廢,直到南宋,嶺南探花李昴英重建慈度寺。當時,珠江仍寬千米,白天來往商船,繞石而行;晚間,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這也正是長堤最早的人文與自然交織的美景。
明代,廣州城市發展迅速,珠江北岸加速南移到今長堤一帶。因臨近珠江,商賈往來密集,形成有名的蔬菜、水果、魚等集市,也叫欄口。而江中的海珠島距北岸僅剩百余米,漸成商貿之地。明萬歷年間,每年夏、冬兩季,海珠島上會定期舉行市集,與歐洲人開展貿易,俗稱“定期市”,有“最早廣交會”之稱。
到清代中期,今天長堤一帶的陸地基本形成,著名的廣州十三行商館區,就位于西堤區域。從最早的海珠島,到后來附近淤積成陸,長堤的形成歷經了大自然和人類的千百年塑造。不過,人類對其第一次大規模的改造是在19世紀末,張之洞首筑百丈河堤,開啟廣州近代城市建設的先河。
清末張之洞首筑堤 長堤終結珠江北岸自然南移
張之洞,晚清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1884年調任兩廣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張之洞來到廣州后,積極擴建機器局、開辦廣雅書院(今廣雅中學)等,致力于發展近代工業和城市建設。留存至今的,大抵只有廣雅和長堤了。
修筑長堤,最初源于水患。1885年,西江、北江同時泛濫一個多月,廣州城災情嚴重。廣州士紳紛紛倡議建筑基圍長堤,以堵塞洪濤。這一倡議被張之洞接納。不過,在張之洞的計劃里,河堤不只是防洪之堤,更是商業之堤,城市形象之堤。因此,他以“弭水患、興商務”為由,先后三次上奏光緒皇帝,奏請在今天字碼頭一帶興筑堤岸,筑馬路、建騎樓、造碼頭。原本的防洪堤岸,變成了城市發展的大工程。這也被視作近代廣州的第一個城市建設計劃。
1889年秋,長堤華麗開場,天字碼頭段石堤初成。麻石壘就的堤岸,穩固堅硬。然而,一年之后,張之洞卻奉調離粵,未盡的工程在潮汐中沉寂十幾年。直到20世紀初,廣三鐵路、粵漢鐵路、廣九鐵路相繼興建,環繞在長堤周圍,鐵路陸運開始取代內河水運,筑堤的鐵鍬才再度揚起。1904年南堤完工,1907年長堤西濠段、東濠段完工,1914年沙基段完工。至此,珠江北岸河堤基本全線貫通,珠江自然南移的過程,終于被硬質堤岸所終止。
貫通東西的長堤,串聯起沿線城市干道、臨江碼頭、倉庫、鐵路等水陸交通網絡,被《粵海關十年報告》譽為“近代廣州城市建設的里程碑”。1918年,廣州開始拆城墻、筑馬路,掀起新一輪城市建設。兩年后,西起孫逸仙紀念醫院,東至今海珠橋的長堤大馬路填筑竣工,成為廣州第一條近代意義上的大馬路。一張拍攝于1925年的照片記錄下當時氣派的場景:寬闊整潔的弧形路面上,人力車與行人交織,甚至還有小汽車穿梭其間。馬路北面是西式騎樓,商號招牌高聳,一派摩登氣象;馬路南面,是粼粼波光的珠江水,水面停滿小船,江心海珠島上亭臺樓閣、古木繁茂。島與大馬路之間有浮橋相連。
長堤最大的一次擴建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為改善航路和商業開發,廣州炸平海珠島,填平島與長堤大馬路之間的河面,再將彎曲的堤岸拉直,從西濠口到維新路,工程浩大,歷時三年竣工。擴建后的江岸,向南挺進百余米,曾經的海珠島被埋于新馬路之下。
長堤和海珠石(資料圖片 攝于1925年)
20世紀20年代,寬闊的長堤大馬路臨江而建,江中的海珠島郁郁蔥蔥。
至此,在大自然和人類的共同塑造下,長堤基本被定格為今天的樣子:自西往東,連接著沙面島和大沙頭,延綿4公里,成為珠江北岸最后一道邊界。
長堤之美· 領風氣之先
長堤改變了珠江岸線自然變遷,產生大塊新地,為廣州提供了新的城市發展空間。
1914年至1937年,海關、郵政、百貨、酒樓、戲院等紛紛搶灘,共同在這里造就了近代廣州第一個CBD。有詩云:“蹁躚來赴珠江宴,始識長堤美玉顏?!遍L堤“美玉顏”,在于自然風物,更在于領風氣之先:中西合璧的建筑藝術,引領潮流的全球百貨,最早的近代金融業,還有最時尚的城市生活。逛商場、看電影、下館子……可以說,廣州人的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從這里起步。
歷史建筑群同框美如畫 粵海關一根鐘錘226公斤
湖北小伙小姜,在廣州生活了5年,最愛周末沿江徜徉,粵海關、永安堂、南方大廈……小姜如數家珍。他說,長堤的建筑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建筑、南洋建筑的風格,這里每一棟樓都值得細細品味,堪稱一座沒有圍墻的建筑博物館。站在人民橋遠眺,古建筑群與現代摩天大樓交相輝映,成為廣州最有韻味的城市美景。
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粵海關舊址,因樓頂的巨鐘,人稱“大鐘樓”,它見證了廣州海上貿易的諸多“第一”。1685年,清廷設四海關,粵海關最盛,衙署原在五仙門,后遷西堤,之后毀于火災。1916年重新建成的粵海關大樓,即為今所見的大鐘樓,當時以31.85米問鼎“廣州之巔”。大鐘樓采用雙柱、斷裂山花、弧形樓梯等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元素,成為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在廣州的代表。
歷經百年滄桑,大鐘樓如今已成游人打卡點。很多人站在它那高闊的臺階上,留下“霸氣”的靚影。高高的臺階,在長堤古建筑群中極為罕見。有學者說,如此設計,既防珠江水患,又顯海關地位。即便今日,行人仍須仰首,才能一睹其真容。愛奧尼巨柱,被羅馬人比作“莊重貴婦”,常用于殿堂建筑。長堤大鐘樓采用此柱,再添花果垂飾,更顯莊重威嚴。
大鐘樓的鐘塔
廣州人對于大鐘樓最深的印記,莫過于那穿越時光的鐘塔。頂層鐘塔高13米,四面嵌著直徑2.7米的發光鐘面,分針長逾一米,中間是白色蓮花圖案。內部有5個銅鐘懸吊,3個鐘錘,最大的重達226公斤,由人工定時通過滑輪牽引,借重力奏鳴。這套鐘由英國泰勒公司1915年鑄造,如今全球僅存四套,另外三套分別在英國大本鐘、耶魯鐘樓和中國江海關舊址。
海關為何置此巨鐘?原來舊時船舶噸稅按日計費,過午夜即增一日。因世界各地船舶時鐘存在誤差,海關便設置鐘表,統一報時。粵海關的巨鐘,是關稅征收的標尺,也是廣州人生活的節拍器。八旬陳伯對此記憶猶新:“那時每15分鐘一響,整點前還奏一段《威斯敏斯特》!”在手表尚未普及的年代,這鐘聲是數里可聞的公共時鐘,指引著人們上班、歸家,甚至是年輕人約會的甜蜜暗號。后來,隨著手表、手機的普及,鐘聲終成美好回憶。
步出大鐘樓,目光所及是陳少白所建、倒影如塔的塔影樓,如今已化作咖啡香縈繞的閑適空間。坐在窗邊,看著悠悠珠江水,仿佛能感受到陳少白筆下的詩意:“日日凝妝珠海岸,經年憔悴深閉門。風光如許人何處,厭記江潮漲落痕?!?/span>
塔影樓如今已化作咖啡香縈繞的閑適空間
再往東走,是郵政博覽館、南方大廈、愛群大酒店……長堤宛如一條流動的建筑史詩長廊。其中,南方大廈是使用仿石材料的券廊騎樓,中段則以愛奧尼式壁柱,將凸起于墻面的弧形陽臺窗劃分開來,表達出西方古典風格的審美。而愛群大廈等則展現出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影響。
長堤愛群大酒店
如今,曾經的海珠島與長堤大馬路之間的水域早已被填成新地,建起了愛群大酒店、永安堂等高樓,新辟沿江西路。
1997年,TVB《香港人在廣州》大結局,男女主角在西堤人民橋底相會,背景是匆忙的行人、新舊交錯的建筑,伴隨著王菲的一曲《約定》,定格令人難忘的長堤之美。
長堤掀起商業風云 先施百貨開風氣之先
在中國近代商業史上,廣州長堤是一片充滿傳奇的土地。這里不僅是近代百貨業的搖籃,更是商業創新的發源地。
走過博濟醫院舊址、愛群大酒店,當行至長堤大馬路318號時,一塊石碑靜訴往事:“原址建筑建于1914年,為先施有限公司環球貨品粵行。”比起同為百貨公司的南方大廈和大新公司等,先施幾乎被人遺忘。但就是它,曾掀起中國近代百貨業的驚濤駭浪。這個故事始于歸僑馬應彪。
這位廣東中山人曾在澳大利亞打拼幾十年,學得一身做生意的本領。1901年,他攜資在香港創辦先施公司,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民族百貨公司?!跋仁敝?,取《中庸》“營業之道首貴誠實”之意,又與英文Sincere(真誠)諧音。馬應彪經常踏足省港兩地,那時的廣州,雖然商業興旺,滿街仍是傳統的雜貨鋪。馬應彪決定將先施公司引入廣州,他看中了新生的長堤。1914年,“先施有限公司環球貨品粵行”在長堤開業,人稱“廣州先施”。開業之日,水晶吊燈照亮整個商場,歐美香水與蘇杭綢緞在玻璃柜臺交映生輝,市民蜂擁而至,只為親睹“全球寶貝”的新奇。
廣州先施在此寫下中國商業史上的諸多“第一”:明碼標價終結討價還價,紙質禮券開啟饋贈新風。最石破天驚的,當數柜臺后三位女子的身影。20世紀初,馬應彪就預見到“她”消費的前景,廣州先施決定聘用女店員。然而,彼時女子拋頭露面尚屬禁忌。招聘啟事刊登1個多月,仍無人問津。無奈之下,馬應彪夫人霍慶棠親自出馬,帶著兩個小姑子一起走到柜臺前。這在當時可是觸動社會神經的事,一改“店小二”全為男性的傳統。三位閨秀熟稔地介紹巴黎香粉、英國呢絨,顧客驚異于她們的優雅干練,口口相傳,“三個女人同臺站”的佳話很快傳遍羊城。
這種敢于嘗“頭啖湯”的精神,催動長堤商潮。1922年,歸僑蔡昌在先施幾百米外建起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廈),整棟商場裝設霓虹電梯,小汽車可以上樓頂,購物、美食、娛樂應有盡有。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百貨、酒樓、電影等新的生活方式高潮迭起,改變了城市面貌,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觀念,更激發出廣州人對生活的美好追求。一時間,逛百貨商店、住旅館、看電影、下飯館,成為廣州人的時髦之舉。從某種程度來說,廣州人的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從這里起步。
孫中山創辦中央銀行 長堤被譽為“金融第一街”
長堤之于廣州,不亞于外灘之于上海,兩者都是各自城市歷史上的商業和金融中心,見證了城市從古代向近代轉型的重要過程。廣州金融底蘊可謂深厚,也是近代金融潮涌之地,孫中山曾親手在長堤創辦中央銀行,成為全國金融中樞。長堤也因此有了“金融第一街”的美譽。
走完長堤大馬路、穿過海珠廣場,沿江中路193號,一棟花崗巖建筑靜立江畔,這里是中國工商銀行廣州第一營業部的辦公場所。門口石碑上的“中央銀行舊址”訴說著長堤金融傳奇的崢嶸歲月。20世紀初的廣州城,辛亥革命之后,銀號、當鋪等傳統金融早已不適應新的需要。當時10萬元以上匯款需經外國銀行之手,國際匯兌更全被洋行壟斷。孫中山著手繪制銀行金融藍圖。1924年8月15日,孫中山親手創辦的中央銀行在廣州長堤成立。
長堤大馬路民間金融街
據文獻記載,當時的中央銀行,采用了國際先進的管理制度,設立董事會。首屆董事會成員包括廖仲愷、孫科、林云陔等政要名人。中央銀行甫一開張,便重拳頻出:發行廣東銀毫,統一幣制,代理國庫,遏制金融市場亂象。還發行軍用券,保障北伐糧餉。最令人揚眉的,是開通了自主國際匯兌??梢韵胂?,當第一筆跨境匯款不假外國人之手直達海外時,職員們相視一笑,是多么揚眉吐氣。
銀行興起被譽為中國近代金融的轉折點,長堤也迅速成為金融一條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特許銀行、地方銀行、華商銀行和外商銀行以及各大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紛紛在長堤落地生根。1927年10月,廣州市立銀行成立,地址位于長堤嘉南堂東樓,后遷往長堤潮音街口的光樓。此后,美亞保險廣州分公司也進駐光樓。時任總經理楊新倫在回憶錄中提到,西堤的光樓大廈曾是五家保險公司的營業處,美亞、友邦在三樓,聯邦、泰山在四樓,四海在五樓。廣州人熟知的愛群大廈,最早也是一家保險公司的辦公樓。當時的長堤,可謂是銀??v橫,一片繁榮景象。廣州也由此成為華南最大的金融中心。
1927年,國民政府在上海增設中央銀行,兩年后,廣州中央銀行改為廣東中央銀行。至此,孫中山在廣州一手創辦的中央銀行完成了歷史使命。它如同一枚沉甸甸的金融印章,蓋在廣州近代史的扉頁上,也為后來的廣州經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堤之新· 百年過去仍是潮流
百年長堤,風物留光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第一座城市濱江綠化廣場、廣州賓館、華僑大廈等拔地而起,長堤引領城市潮流,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晴雨表。
改革開放后,長堤是廣州人購物、生活、娛樂的好去處,熱鬧盛景堪稱廣州的“旺角”。
百年長堤,領時代風氣之先,綿延不息。如今,廣州新商圈紛紛崛起,長堤也逐漸轉換歷史使命,但依然潮流。
建起廣州第一座濱江廣場 成為外貿晴雨表
長堤大馬路往東,就是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第一座跨江大鐵橋——海珠橋。站上海珠橋北望,眼前是猶如肺形的綠化廣場,這便是海珠廣場,榕蔭下常有市民下棋。這座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廣場是廣州第一座濱江綠化廣場,被譽為當時的廣州城市客廳。
海珠廣場一帶原為清代城外的蔬菜、水果集市,舊稱菜欄和果欄,20世紀初漸成廣州繁華的商貿區和密集的居民區。1938年,日軍空襲廣州,因毗鄰五仙門發電廠和當時唯一的跨江大橋,這塊區域幾乎被夷為平地。20世紀50年代,廣州剛解放,政府迅速開展重建工作,修復被炸的海珠橋,在海珠橋北端的廢墟上建成廣場。因其南臨海珠橋和古海珠石,取名“海珠廣場”。短短幾年,廢墟化作濱江綠洲,甚至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的新窗口。
1955年秋至1956年春,廣東省外貿部門在長堤的文化公園前后舉行了幾次小型物資進出口交流會,被譽為廣交會的前奏。1957年,首屆廣交會在人民北路開幕,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大盛事,但當時交易場地面積太小,亟需更大的場館。一年后,長堤僑光路崛起一座五層高的專屬展館,陳毅元帥揮毫題寫“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從第3屆開始,廣交會便遷至長堤,開啟長堤對外貿易的高光時刻。僑光路展館展出面積增至1.3萬平方米,仍不能滿足需求。1959年,海珠廣場西北側,一棟十層高的新陳列館拔地而起,這就是今天的繽繽廣場。從1959年到1973年,廣交會在這里連續舉辦15年29屆。當時,陳列館設有70多間交易洽談室,每年廣交會期間,銀行、保險、航運、酒吧間等一應俱全,可謂是“一站式服務”的鼻祖。上海的手表、天津的自行車、廣州的縫紉機……無數的中國貨,從這里走向世界??梢韵胂螅好磕甏呵飪杉?,海珠廣場宛如沸騰的港灣,華僑指著景德鎮瓷器咨詢價格,德國工程師為廣州柴油機點贊。這場景正是廣州城的美麗風景。
1973年,一外國訪問團,在河南的草芳圍,用相機為長堤留下瞬間,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當時的廣州第一高樓廣州賓館等地標格外顯眼。也就是在這一年,流花展館建成,廣交會重回人民北路。至此,海珠廣場南北兩個展館一共舉辦了32屆廣交會。如今,曾經的廣交會陳列館或變身海鮮酒樓,或變身商場,成為人們購物、休閑的好去處。
五彩繽紛新潮地 廣州旺角不夜天
20世紀80年代,長堤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引領廣州生活潮流,美食、購物、娛樂等應有盡有。1985年夏天的一個夜晚,12歲的林細坤攥著父親的手,從河南走上人民橋,遠遠就能看見長堤霓虹閃爍,最后在西濠二馬路的一家“人人菜館”享受他人生的第一頓豪華夜宵,當時吃了什么,已經變得模糊,但他記得,當時的西濠二馬路,無論是早晨還是夜晚,都熙熙攘攘、人流如織,仿佛是一座不眠之地。
“那時候,這里就有香港旺角之稱”,林細坤說。這里到底有多旺?一張拍攝于20世紀80年代的照片記下了這一場景:西濠二馬路一街兩旁店鋪林立,“人人菜館”“石門百貨店”“立體電影院”“南國面食”等招牌五花八門。街上的女士,穿連衣裙的、穿喇叭褲的、穿牛仔褲的……潮流時尚;男士有穿筆直西裝的、有穿夾克的,青春活力。
林細坤告訴記者,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說法,各地年輕人都來廣州,男女朋友談戀愛也都喜歡到長堤,“因為到這吃夜宵、看電影、買服裝,都是很時髦的事情”。位于西濠二馬路南側,緊鄰新華大酒店的地方,曾經是廣州電影院的售票處?;貞浧疬@家影院,“70后”的羅先生可謂滔滔不絕。在他的口中,廣州電影院是當時廣州最火爆的影院?!安粌H放電影,還有音樂欣賞會,還是舞廳、電子游戲廳……遇到熱門電影,售票處人山人海。1994年,廣州電影院率先推出15米寬銀幕,轟動一時。我記得剛開始放《泰坦尼克號》的時候,買到一張票都被擠得滿頭大汗?!绷_先生說,“當時,附近有購物中心、數碼城,很多外地人到廣州,不住旅店,就到廣州電影院買一張通宵票,看到天亮。”鼎盛時期,廣州電影院的票房不僅位居廣州第一,還多年位居全國之首。
西濠二馬路只是當時長堤引領潮流的一角。當時的長堤,美食有三“大”家(大三元、大公、大同)等;酒店有新華、新亞、愛群等;購物有南方大廈、華夏百貨等;娛樂有廣州電影院、海珠大戲院等,都是廣州頂流。以至于長堤竟成廣州潮流生活的代名詞,至今很多人仍記憶猶新。
一位曾在長堤生活多年的老華僑說:“離開祖國也有30多年了,但長堤的記憶,始終深植腦海。如今廣州電影院、羊城電影院、廣泰來旅店、大三元酒家……這些熟悉的地方,雖已不同往日,但每次回國,一定要去長堤走一次。這里是我心里永遠值得留戀的地方?!?/span>
新舊交融再嘗頭啖湯 百年長堤依然是潮流
進入21世紀,廣州新的商業地標如雨后春筍般崛起,長堤雖然不再獨領風騷,但卻以新的內涵,展示出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古建筑變身博物館,廣場成文化長廊,老店也煥發新活力、新商業地標不斷涌現……百年長堤,歷經歲月淘洗,依然是潮流。
在長堤大馬路的起點,有一條充滿嶺南風味的金融街。2010年,國家開始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兩年后,廣州勇嘗頭啖湯,在長堤騎樓群里辦起了全國首條民間金融街,成為民間金融改革的“試驗田”。
在長堤,最火的還是生活。長堤大馬路258—266號的百年老店大三元酒家是街坊的最愛。大三元創辦于1919年,酒家取名“大三元”,源自“三元及第”,寓意“酒家榜首、食肆班頭”,曾馳名省港澳,在海外華僑華人中也頗具名氣。不過,之后“大三元”曾因多種原因一度歇業。2024年原址復建后,“大三元”依然是街坊的心頭好。中午時分,記者順著指引,來到六樓宴會廳。廳內滿滿當當,等待就餐的隊伍都排到了電梯口。正在排隊的黃女士說:“小時候父母常帶我來吃飯,現在我常帶父母來?!焙芏嗳司拖顸S女士一樣,他們所享受的,不只是美食,更是親情和記憶。工作人員熱情地為記者打印出叫號單,“您前面還有59桌在等候!”見此情景,也只好建議說,可以先去星寰廣場逛一逛,再回來。
百年老店“大三元”依然是街坊的心頭好
星寰廣場就是位于海珠廣場西側的星寰國際,是長堤一帶為數不多的臨江現代大樓。與大三元的懷舊氛圍不同,星寰國際設計風格充滿活力與藝術氣息,商場內的扶手電梯更是別出心裁,其中,有一套扶手電梯采用星河璀璨的LED環形設計,站立其間仿佛置身于夢幻星河之中?!?0后”林良就在這里上班,閑暇之余,他最喜歡通過這夢幻手扶梯,到露天觀景臺,一邊享受美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欣賞珠江美景,生活原來也如此美好。記者站上露天觀景臺,海珠廣場、海珠橋、廣州塔、獵德大橋……兩岸美景,一覽無余。廣州金融街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星寰國際是由港商打造,很多僑資機構也在這里辦公。
100多年前,華僑、港商開啟了長堤的繁華,很多建筑到今天依然是地標,見證了廣州深厚的華僑文化底蘊。這也是華僑博物館落戶于此的原因。2021年,位于沿江西路183號的原五仙門發電廠,活化為廣州華僑博物館,成為全國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設的華僑專題博物館。古建筑變身博物館,納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成為長堤的新角色。同樣在這里,廣東郵務總局舊址被辟為廣州郵政博覽館,粵海關大鐘樓成為海關博物館……
曾經的五仙門發電廠變身廣州華僑博物館
如今,華燈初上,當游船從西堤碼頭緩緩駛出,乘客不僅能沉醉于珠江兩岸四季常青的蓬勃生機,更能領略長堤這幅堤與城、堤與人,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的絕美畫卷。
百年長堤,繼續潮流。
大清郵局變身郵政博覽館
入夜的長堤依舊充滿生機與活力
“天涯未覺遠,處處各樵漁。”——蘇東坡
“綠樹榕陰添錦繡,昔日長堤故事多。”——《羊城竹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