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仙門發電廠舊址見證廣州電力業的萌芽 如今變身廣州華僑博物館
海珠廣場周邊錯落有致的建筑藏著無數故事。它們隨著珠江的流淌不息,日復一日地刻入城市記憶。
海珠廣場的西南角有一座醒目的建筑,其毗鄰珠江的一面,63.6米長的沿街通廊騎樓“貼心”地為市民游客遮陽擋雨,又如一條時光隧道,把人帶進100多年前的舊時光。
這棟建筑就是五仙門發電廠舊址,如今已改造為廣州華僑博物館。這座當年由澳大利亞建筑師亞瑟·威廉·帕內設計的鋼筋混凝土與工形鋼柱結合的老建筑,曾在漫長的歲月里聽慣了發電機的轟鳴,今天則蝶變為廣府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州華僑博物館
博物館內的展陳
記憶
電機轟鳴伴潮聲 廣州電網具雛形
五仙門發電廠曾是珠江邊標志性的工業景觀之一。其龐大的建筑體量和兩道高聳的煙囪,與當年珠江邊的永安堂、嘉南堂、東亞大酒店、愛群大廈等商廈、辦公樓宇相呼應,成了一個鮮明的城市符號。
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珠江畔五仙門附近創辦粵垣電燈公司,民間俗稱“五仙門發電廠”。1909年,由官方和以華僑為主的民間商人將其贖回自辦,1920年改為完全商辦。1933年,五仙門發電廠與河南發電廠聯合為珠江南岸一帶供電,使廣州電網有了雛形。
1975年,因不符合環保要求和耗用能源較大等原因,作為廣州發電廠一個發電車間的五仙門發電廠停止發電,并被并入廣東省水利電力局中心試驗所,1978年發電設備被拆除。五仙門發電廠的發展變遷,是中國電力發展歷史從無到有、從小到強的組成部分。
2008年,五仙門發電廠舊址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廣州確定選址五仙門發電廠舊址,籌建廣州華僑博物館。2022年6月1日,廣州華僑博物館對公眾開放。2023年1月,舊址入選“廣州市第一批工業遺產”。同年6月,“五仙門發電廠舊址修繕提升與活化利用項目”入選“廣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改造
“化整為零”搭“四梁八柱” “最小干預”?!霸丁?/strong>
廣州華僑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在展示廣府華僑華人歷史與貢獻的同時,也保留了大量原工業建筑的歷史信息:有著百年歷史的鋼梁鋼柱、磚墻和帶有字母的特種磚塊等都能讓參觀者感受到廣州百年工業的磅礴力量和城市的發展變遷。
據介紹,舊址的改造修繕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等原則,經過科學嚴謹的論證,形成思路:先拆除建筑主體上加建、擴建的部分,再對建筑主體進行加固,最后在加固的基礎上修建新結構,以“化整為零”的方式為老廠房搭建起“四梁八柱”。
在此過程中,工程對建筑主體框架進行鋼梁更換和加固,使得原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和鋼結構體系得以保留。如今,廠房部分的東西兩側立面首層采用磚砌拱券窗、疊窗及檐口形式的腰線。南立面墻頭上有巴洛克檐口灰塑山花,西立面山墻上保存著廣東省會電力機廠成立時的“1920”年代標志,南立面保存了較為完整的騎樓以及裝飾體系。博物館內還保留著一段老廠房的墻體和鋼梁。修繕工程在不影響原有結構的前提下,滿足了新的建筑功能需求,最大限度地留存了老廠房的“原汁原味”。
活化
廣府華僑華人在此尋根圓夢
從老電廠變身為廣州華僑博物館之后,這里成了展示廣州華僑文化的重要平臺,也成了華僑華人“尋根”“鑄魂”“圓夢”的精神家園。
據館方提供的數據,開館以來,“我和祖國有個約會”“僑課進僑?!薄拔覀兊墓澣铡薄盎涰崗V州進僑博嘆‘非遺’”“僑心共筑航空夢”系列研學等各類主題活動接踵推出,參加活動人數超100萬人次。
博物館的主體展陳以“廣州華僑華人歷史與貢獻”為主題,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騎樓”等元素,全方位展示廣府華僑華人的突出貢獻。
“鴉湖鄉華僑幸福會通訊處牌匾”和保險箱是館藏文物中的珍品。100多年前,鴉湖鄉的不少鄉親到國外謀生。為溝通海外僑胞與家鄉的聯絡,鴉湖鄉幸福會成立,主要業務是代收、代儲僑匯、書信等,并接待往來家鄉和海外的鄉親。這個“通訊處”如今還在,但功能有所變化,它是廣州華人華僑歷史的寶貴見證。
館中還展示了三架飛機模型,即“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研制的“馮如二號”模型、廣府華僑楊仙逸在廣州制造的中國第一架雙翼雙座偵察教練機“樂士文號”模型和廣州東山飛機制造廠設計的“羊城號”系列飛機模型。
如今,許多華僑華人來到廣州后,一定會走進廣州華僑博物館,其中不少還是全家人一起來的。他們在海外奮斗打拼的經歷與博物館里陳列的文物相互呼應,產生共鳴,讓人看到個人命運與時代變化的關聯。
遺產名片
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廣州五仙門承辦粵垣電燈公司,后于1909年由官商合股贖回。這是廣州歷史上最早的電力公司,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的商辦電廠。1975年電廠停止運行。
2018年—2023年,舊址改建為廣州華僑博物館,成為全國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設的華僑專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