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番禺區上漖村是華南地區著名的龍舟制作之鄉,歷經六代龍舟匠人的傳承,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上漖村龍舟基地現有八間各具特色的龍船廠,廠區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專注于手工龍舟的制作與維修,是珠三角地區龍舟制作的行業龍頭。2018年5月,上漖龍舟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端午節前夕,記者走訪了上漖村,見證了這里加班趕工的繁忙盛景。
盧再洵龍舟制作龍船廠,一艘船身長達41.8米的坤甸木龍舟正在制作中。
5月14日,廣州番禺沙滘圍上漖涌邊,略感悶熱的巨大鐵皮廠房里,數臺工業風扇在嗡嗡嗡搖著頭。黃劍挺和一位造船師傅正合力將龍頭安裝在刻有“瀝滘德勝飛龍”字樣的龍舟身上。這是一條俗稱“雞公頭”的傳統龍舟。不遠處的另一間廠房里,黃沛倫慢慢地一刷一刷給一艘翻新的龍舟上漆。他們倆是疏堂兄弟,也都是上漖村龍舟技藝第五代傳人。在他們背后,是一個可清晰追溯的自清朝光緒年間至今傳承了六代的龍舟制作技藝傳承人譜系。
龍船世家龍船廠,造船師傅正在為新龍船安放龍船鼓。
黃劍挺所在的龍船世家龍船廠今年生意不錯,算上這艘即將交付的瀝滘龍舟,新造龍船達14艘,送來翻新的則有三四十艘?!巴挲堉壑谱饔械局?,一般是春節后到端午前最忙,之后就是修修補補,最近這兩三年變為一年到頭都在忙。”據黃劍挺分析,這是因為在數年沉寂之后,扒龍舟活動重新興起,一些多年沒扒龍舟的村都重新“起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市場的拓展。除了廣州本地,上漖龍舟還供應佛山、中山等地,“以前最遠去到江門,現在連陽江也過來這邊做船,”黃劍挺說,屬于西江水系的上述各地的傳統龍舟,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出自上漖。至于東江水系如東莞等地的傳統龍舟,屬于俗稱‘大頭狗’的另一種樣式,就不是由上漖制作的了?!?/span>
龍船世家龍船廠,造船師傅為一艘即將交付的傳統龍舟安裝龍頭。
上漖涌上排滿了等候進廠翻新或是完工后等待接回的龍船。
談到存在的問題,黃劍挺表示一是場地不夠大,許多等待翻新的龍船都要在河涌中排隊進廠,按照現在的市場需求,廠房如果能夠擴大工作起來就更方便;還有就是人手不足,隨著造船老師傅的陸續退休,年輕人愿意加入這一行的不是很多。
70歲的黃沛倫是龍舟東街22號龍船廠的創始人,他的兒子也子承父業成為龍舟技藝第六代傳人。黃老師傅今年主要做龍船翻新的生意,說到市場情況他要謹慎許多?!斑@幾年新造船多,意味著接下來市場的飽和,畢竟我們用坤甸木做的龍船經久耐用?!秉S老師傅還說,龍船做好后并不是馬上送走的,村民需要“擇吉”選個好日子才來迎接,還要搞一個隆重的“新龍駿水”儀式,這是傳統習俗可以理解,一些船自然就要在河涌里排隊了。
5月11日,獵德村三條新龍舟在龍船世家舉行駿水儀式。
一條村,八個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工場,何以能夠占據珠江口西岸百分之九十的傳統龍舟制作市場?
黃老師傅已經給出了部分答案。從龍舟技藝的第二代傳人黃寮開始,這里就開始使用東南亞進口的坤甸木制作龍船。這種木頭硬度高耐腐蝕還不怕潮濕,浸在水中反而更加堅固。除了用料、船型、速度這些上漖龍舟的優勢,黃劍挺還說了一個聽了也不懂的核心技術——掌口。在龍舟制作中,掌口是指各部分木料拼接處的接口形式,屬于榫卯工藝的一種。黃劍挺說,一艘傳統龍舟長達四十米,需要三段木拼接,還有許多板材的駁口。在他看來,端午扒龍舟最好看的其實是游龍時的“摁龍船”,就是龍舟上的“扒仔”們按照統一節奏身體上下用力使龍船在上下晃動中前進?!叭绻玉g技術不好的船是不能摁的,容易散架。上漖制作的坤甸木傳統龍舟大家盡管摁!”
新龍舟駛出上漖涌,通過四通八達的珠江水系網絡駛向珠三角的各個村莊。
寫到此處,我已萬分期待半個月后的端午節那些龍船在水中一起一伏宛如翻江倒海的名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