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五仙古觀訪仙蹤 五羊傳說瑞氣盈

        • 聽全文
        • 2024-12-04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五羊傳說晉代以前或已出現(xiàn) 既是浪漫神話又包含豐富歷史 在時光長河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

          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廣州,流傳著五羊的傳說:相傳2800多年前的西周周夷王時期,有五位仙人騎著口銜谷穗的五只羊飛臨廣州,把谷穗贈給廣州人,祝愿廣州永無饑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守護著這片土地。五羊傳說是嶺南地區(qū)產(chǎn)生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口頭文學(xué)。千年之前,廣州人就建造了五仙觀祭祀五仙,這座城市也以羊城、穗城之名聞于世。

          五羊傳說看似是神話故事,虛無縹緲,但卻是對歷史現(xiàn)實的映照,既反映了古代某些史實,又是一種文化積淀,蘊含著南北民族融合和廣州城市發(fā)展的歷史。2007年,五羊傳說入選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

        63cfa4077a27664ee315.png

        越秀公園的五羊石像。

          秦漢時期·民族融合史實 融入美麗傳說

          五仙觀被譽“廣州祖廟” “五羊”元素遍全城

          從解放路右轉(zhuǎn)進入惠福西路,走上兩三百米,就到了五仙觀。它被譽為“廣州祖廟”,承載著羊城起源的傳說。身處高樓林立之間的五仙觀,乍一看并不起眼。不過,在數(shù)百乃至上千年前,這里曾是廣州的人文高地,文人墨客絡(luò)繹不絕,還在明清時期兩度入選“羊城八景”。越秀區(qū)博物館工作人員廖雪芹說,五仙觀因五羊傳說而建,歷史上的五仙觀規(guī)模宏大,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后殿,兩側(cè)還有東西齋房等,如今僅存頭門、后殿和東西齋房部分舊建筑,頭門“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文淵閣大學(xué)士、兩廣總督瑞麟所題。

          生活在廣州,“五仙”“五羊”元素隨處可見。除了古老的五仙觀,越秀公園里有一座五羊石像。五羊姿態(tài)各異,自落成之日起就成為廣州城市的標(biāo)志。位于珠江畔海珠廣場西側(cè)的廣州華僑博物館所在地,在清代曾有“五仙門”,與“五羊”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就連廣州地鐵標(biāo)志也像一對羊角,既體現(xiàn)了羊城的特征,也蘊含了美好寓意。

        701b1d41ede44ab86550.jpeg

        五仙觀舊影(“坡山仙境”)。

        2b94d6582f88d8a2f71f.jpeg

        從古至今,五仙觀在廣州人心中頗有分量。

        c49cffe565ab87a0d4ab.jpeg

        五仙觀有“廣州祖廟”之美譽。

          神奇之“羊”:或由“黃狗取稻”演化而來

          追溯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我國養(yǎng)羊的歷史十分悠久,傳說伏羲氏就開始教民眾飼養(yǎng)家畜,但包括廣州在內(nèi)的嶺南地區(qū)并不盛產(chǎn)羊,即使到了清初,兩廣地區(qū)依然少羊,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那么,為何羊偏偏成了傳說的主角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豬和羊都是人類早期馴化的家禽,不過,廣州先民在南遷的過程中選擇了攜帶羊而不是豬。因為羊行動快、繁殖力強、適應(yīng)力也強,有著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這便給廣州帶來了羊的傳說。另一種更為有趣的說法則認為,五羊傳說中的“羊”,其原型可能是嶺南人非常喜愛的狗。

          在嶺南的百越諸族中,不少部落以狗為圖騰。早期生活在雷州一帶的百越部落更是將狗視為“守護神”和“吉祥物”,雕刻石像加以供奉,俗稱“雷州石狗”。至今當(dāng)?shù)厝诉€喜歡昵稱小孩為“昵狗”等。因此,嶺南地區(qū)流傳著不少關(guān)于狗的神話傳說。其中,“黃狗送稻”便是其中之一,大意是很久以前,一只黃狗在天上的仙田里打滾,身上沾了稻穗,返回后,將谷穗帶給了人間。

          “黃狗取稻”又是如何變成“五羊取稻”的呢?有一種說法與楚越文化的交融息息相關(guān)。古代楚人主要生活在今湖北、湖南一帶,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今嶺南大部分地區(qū)屬楚地。隨著楚人與越人交往的日益頻繁,嶺南的“黃狗送稻”故事逐漸傳到了嶺北楚地。在傳播的過程中,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狗”變成了“羊”,“黃”變成了“五”,于是嶺南版的“黃狗取稻”也就演變成了楚版的“五羊取稻”。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嶺南后,楚人開始大規(guī)模南遷至今珠三角一帶。當(dāng)時,這里還是大片水域,陸地瀕海臨河,當(dāng)?shù)厝艘圆稉啤O獵為生。楚人移民至此后,開荒種稻,向當(dāng)?shù)卦饺藗魇诜N稻的經(jīng)驗。就在這樣的民族融合中,“五羊取稻”在廣州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并逐漸演變成后來的五羊傳說。雖然這也只是五羊傳說的一個版本,但何嘗不是秦漢前后嶺南與中原文化融合的生動寫照?

          神秘之“五”:多種說法折射古人“重五”

          五羊傳說成為廣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然而,羊為何以“五”為限?讓人遐想,引人深思。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許多細節(jié)已難以追尋,但眾多解讀中,五部落之說讓人耳目一新。民族學(xué)家徐松石認為,遠古時期,嶺南生活著五個部落,分別穿五色服飾。這五個部落的代表到廣州進貢糧食,后來被神化為“五羊”“五仙”銜禾穗至廣州。

          先秦時期,嶺南地區(qū)生活著眾多民族,俗稱百越族,后來聚合成五個身著不同顏色服裝的部落。其中,白色部落規(guī)模最大,又稱白佬、白僚。學(xué)者何浩深說,粵語之所以叫“白話”,或與白色越人部落有關(guān)。黃衣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廣西平南至珠江三角洲一帶。徐松石在《泰族僮族粵族考》中說,漢朝的“廣信”、三國的“廣州”都是根據(jù)古黃族土音而來。黑衣部落主要生活在廣西合浦、玉林和桂林一帶。今天的壯族就有一支以黑衣為美的黑衣壯。紅衣部落曾遍布嶺南,后來多移民至東南亞,如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傳統(tǒng)服飾中還有“紅衣”服飾。今天兩廣地區(qū)帶有寧、零、靈、凌等字的地名,可能是古越人紅衣部落的居住地。花衣部落后裔主要生活在今云南省東部。可以想象一下,遠古時期的嶺南大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里生活著五個身著不同顏色服飾的部落,各自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文化。有一天,這五個部落的代表帶著豐收的喜悅來到廣州。當(dāng)他們的身影出現(xiàn)在城頭時,化身為五仙,騎著五只口銜禾穗的仙羊,為廣州帶來了吉祥和豐收,這樣的傳說多么浪漫。

          五部落之說不僅富有神話色彩,更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此外,有“五”源于五行之說,也有紀(jì)念南越國五君王之說,學(xué)界難有定論,但都是古代中國“強五”觀念的體現(xiàn)。在古代中國,人們特別重視“五”這個數(shù)字,五方、五行、五更、五香、五帝、五色、五德……不僅構(gòu)成了古代中國的文化體系,還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代表著一種完美與和諧。五羊傳說中的“五”,正是這種文化觀念的縮影。

          廣州市越秀區(qū)博物館副館長陳秋霞說,五羊傳說不只是一則神話,它更是各個歷史時期嶺南地區(qū)人民生活畫面以及思想情感的多重投射,置于不同的歷史語境下,可看到歷史記憶在傳說表述中被意象化、復(fù)雜化的過程,而其內(nèi)核依然被真實的歷史所包裹。廣州農(nóng)講所舊址紀(jì)念館副館長吳石堅也說,五羊傳說是對古代南北民族融合與廣州建城史的生動描述。

          唐宋時期·五羊變五仙 廣州稱羊城

          五羊傳說的記載早期可見于晉人的《廣州記》。彼時的故事中沒有仙,亦沒有神,僅有被視為祥瑞象征的“羊”與“谷”。通常來說,傳說在書面記錄之前就已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在特定區(qū)域內(nèi)流傳,因此五羊傳說可能在晉代以前就已在民間流傳。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發(fā)展,五羊傳說中逐漸出現(xiàn)了仙人情節(jié),唐宋時期傳說主角完成了由“五羊”到“五仙”的轉(zhuǎn)化。

          道教文化添“仙人” 唐宋詩詞見“羊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zhàn)亂頻繁,道家文化流行,修道成了人們的精神寄托。而此時的廣州安寧和平,特別是晉代滕修主政廣州時,此地豐盛康樂,滕修也深受百姓愛戴,史稱“修宿有威惠,為嶺表所伏”。在廣州出土的晉代古磚上刻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廣州,平且康”的字樣。當(dāng)時,整個家族、整個村子的村民在“太公”(族長、村長)帶領(lǐng)下,離開中原,長途跋涉南下廣州的情形并不少見。道士煉丹家葛洪便是這一時期南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醫(yī)藥,儒道雙修,在廣州結(jié)識了南海太守鮑靚,一見如故。葛洪與鮑靚的女兒鮑姑結(jié)為夫婦,在廣州修行與行醫(yī),將煉丹修道與治病救人熔為一爐。

          廣州人對道教文化的認知逐漸加深,修煉成仙成了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在這一背景下,原本樸素的五羊傳說開始植入“仙人”情節(jié),成了“五仙乘羊贈穗”。南北朝時期的沈懷遠曾為南朝宋官員,也信奉道教,在廣州任職后,撰寫《南越志》,備受推崇。在他的筆下,五羊傳說也有了一股“仙氣”,“昔有五仙牽五色羊至此”之句,是迄今為止首次以“五仙”對應(yīng)“五羊”的史志記載。此時,五羊傳說既成了當(dāng)時道教文化盛行的寫照,也成了中原文化南下的歷史縮影。

          唐宋時期,道教文化更為盛行,五羊傳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人們對這一充滿美好祝愿的城市起源之說頗具認同感,廣州的羊城之名也從諸多城名中脫穎而出,成了人們耳熟能詳?shù)某鞘袆e名。

          唐宋時期,詩文、筆記、雜史中屢見“五羊城”“羊城”的記載。唐開元年間,劉巨鱗任南海太守,治理有方,城市繁榮,一柴姓司戶南下投奔劉太守。柴司戶臨行時,曾在嶺南生活過的好友高適依依不舍,遂即作詩“海對羊城闊,山連象郡高”相送。中唐殷堯藩在送劉禹錫南下連州時說:“遐荒迢遞五羊城,歸興濃消客里情。”晚唐詩人皮日休送李明府到嶺南時也說:“五羊城在蜃樓邊,墨綬垂腰正少年。”詩人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與向往溢于言表。

          北宋已有五仙觀 明代遷建至坡山

          為了祭拜五羊、五仙,廣州人還專門修建了五仙觀。關(guān)于五仙觀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北宋初期。它早期名叫五仙祠,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張勱所撰的《廣州重修五仙祠記》明確將五仙觀的修建歸因于五羊傳說:“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莖六出,乘羊而至。仙人之服,與羊各異,色如五方。既遺穗與廣人,仙忽飛升而去,羊留化為石。廣人因即其地為祠之,今祠地是也。”

          此后,五仙觀至少四度遷建。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仙觀遷建于現(xiàn)址(今惠福西路)。古時坡山就位于今惠福西路一帶。2000多年前,這座隆起的小山崗曾是一個半島,與東面的番山、禺山相望。流經(jīng)廣州城的珠江寬逾2000米,北岸就在坡山,山腳有渡口,后人稱“坡山古渡”。五仙觀整體建筑依山而建。興盛時,觀內(nèi)殿堂多達十?dāng)?shù)處,有五仙祠、文昌閣、洪圣殿、穗石亭等,堪稱巍峨壯麗。

          如今的五仙觀殿內(nèi)存有一尊巨大的五仙石像,手持谷穗的少者居中,手拿黍、稷的老者分居兩旁。在古人提倡長幼有序的背景下,為何會有這樣的排序呢?

          相傳,在最早雕刻五仙石像時,工匠是按老者居中、少者侍立一旁的秩序雕塑的,但雕完之后,雕像怎么也立不起來。一天,工匠突然夢到一位老者,老者說越秀山下有一能工巧匠可以解決。第二天,工匠就來到越秀山,但并沒有找到那位能工巧匠,而是遇到手持五谷的老少五人。他們正以手中的谷物長勢來安排座次,誰贏誰居中位。一炷香的工夫,少年所持的稻穗竟一莖六出,結(jié)出黃澄澄的谷穗,其他人心服口服,甘拜下風(fēng)。少年因此被擁于中間,大家相視而笑,眨眼間不見蹤影。工匠恍然大悟,趕緊回到工地,將持稻的少年像居中,老者居左右,雕好的塑像果然就沒有再倒下了。有學(xué)者說,這個傳說也是廣州人尊重實力、不慕虛榮的寫照。

        3a496f469a53e800a440.jpeg

        五仙觀內(nèi)的“五仙”雕像。

          當(dāng)時,五仙觀向所有人開放,每逢重大節(jié)日,很多人都會來到五仙觀,祈求五谷豐登、社會安定。如今,在廣州人心目中,五仙觀就是將五羊傳說具象化的建筑集群,猶如“羊城祖廟”。

          明清時期·五仙添祝福 融入城建中

          五羊傳說經(jīng)久不衰,并漸漸融入城市建設(shè)與社會生活。明清時期,五羊傳說的世俗化傾向更為明顯,開始突出五仙惠澤百姓的功能。人們進而將五仙視為五谷之神,將奉祀五仙與祈年重谷之俗結(jié)合了起來。五仙觀更成了文人墨客的打卡勝地,孫蕡、湛若水、屈大均等文人墨客紛紛來此,或吟勝景,或詠心志,或嘆別情,既為五羊傳說增彩,又為廣州增添人文底蘊,更記錄了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情。

          孫蕡首書“五仙”祝福 屈大均集傳說之大成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名列嶺南詩派“南園五先生”之首的孫蕡到五仙觀游賞后,寫下《五仙觀記》:“五仙觀在廣城藩治西側(cè),按郡志,始建城時,五仙騎羊臨之,持穗祝曰,愿此阛阓永無荒饑之虞。”孫蕡不僅將五羊傳說的發(fā)生時間置于“始城建時”,還首次寫上了“永無荒饑”的祝福之語。此后,明成化年間的《南海雜詠》、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以及清代《重修五仙觀碑記》等,都沿用了這一內(nèi)容。

          屈大均也為傳說增添了不少情節(jié),對后世的影響最為深遠,被視為歷代五羊傳說的集大成者。他說:“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來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莖六出,留與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永無荒饑。’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今坡山有五仙觀,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嶺南文化專家陳澤泓說,五羊傳說的故事被不斷加工,發(fā)生時間越來越往前推。清初屈大均將故事推至2800多年前的西周周夷王時期。這一變化契合了明清時期對歷史地理的重視,理學(xué)、托古崇古等風(fēng)氣也放大了五羊傳說的傳奇色彩。

          不過,在陳秋霞看來,一方面明清時期的五羊傳說更有神話色彩,另一方面“永無荒饑”的祝愿也映照了歷史現(xiàn)實。學(xué)者鄧云特在《中國救荒史》中說,明清時期,中國農(nóng)業(yè)受災(zāi)的次數(shù)和程度遠超過去。其中,明代中國農(nóng)業(yè)受災(zāi)達1011次,清朝更是達到1121次,超過以前任何朝代。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qū),僅就澇災(zāi)而言,宋代發(fā)生的頻率為22.8年/次,元代為5.9年/次,到了明代,大約每1.3年就暴發(fā)一次。再加上旱災(zāi)、蟲災(zāi)等災(zāi)害,糧食減產(chǎn),米價飆升,人們祈求“永無荒饑”的愿望自然更為強烈。

          “重仙”漸變?yōu)椤爸毓取?祈求除災(zāi)濟世惠民

          這一時期的五羊傳說不再側(cè)重于祥瑞之意,轉(zhuǎn)而強調(diào)禳除災(zāi)禍、濟世惠民,內(nèi)涵從“重仙”變?yōu)椤爸毓取薄H藗兊募蓝Y也從祈求長生不老向祈求谷物豐熟轉(zhuǎn)變。五仙觀也由此成了“谷神廟”,每年“谷日”這一天,五仙觀人頭攢動,人們拿著香燭、五谷雜糧等來到“五谷神”像前祭拜,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五仙觀內(nèi)更是香火旺盛,并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之美名,先后入選明清“羊城八景”。

          五羊傳說也融入了城市建設(shè)。1369年,廣州設(shè)置五羊驛,位于今清水濠街。1565年,廣州城南加筑外城,將五羊驛劃在新城之內(nèi),臨近的城門取名“五羊門”,清朝時改稱“五仙門”。

          民國時期,五羊傳說的文化意義更為濃厚。20世紀(jì)初,廣州拆城墻擴馬路時,“五仙觀”被認為是羊城福祉,鄰近新筑的馬路便命名為“惠福路”。1925年,廣州市首個市徽的圖案也以五羊、禾穗為主要元素。著名建筑師呂彥直在設(shè)計廣州中山紀(jì)念堂和中山紀(jì)念碑時,在圓柱、護欄、木門等建筑構(gòu)件上布滿羊、穗元素,傳承了五羊傳說的文化內(nèi)涵。陳濟棠主政廣東時,還發(fā)行了包含五羊、稻穗元素的“五羊銅幣”,這是我國近代僅有的以羊為圖案的流通銅幣。

          古跡破繭化蝶 傳承歲月之歌

          在長期不斷重復(fù)、衍化的過程中,五羊傳說逐漸濃縮為廣州人的集體記憶,成為廣州城市文化構(gòu)建的重要元素。矗立在越秀公園里的五羊石像高達11米,五只石羊神態(tài)各異,老羊昂首遠眺,口銜谷穗,寓意豐收與希望,其余四羊環(huán)列四周,小羊跪乳,母羊回首,栩栩如生。站在這里眺望,鎮(zhèn)海樓、孫中山紀(jì)念碑以及遠處的現(xiàn)代高樓,勾勒出一幅古今同框的美麗畫卷。

          越秀山修五羊石像 城市東擴建五羊新城

          20世紀(jì)50年代,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提出,要圍繞“五羊化石”的傳說,創(chuàng)作一個能代表廣州形象的雕塑,就像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一樣。朱光提出這個構(gòu)想后,社會反響熱烈,共收集了700多個方案,其中廣州雕塑院藝術(shù)家陳本宗創(chuàng)作的《跪奶之恩》和孔繁偉創(chuàng)作的《友誼、愛情》入選。朱光覺得,將兩個造型結(jié)合起來,效果會更好,并提議加一只“領(lǐng)頭羊”。為了讓創(chuàng)作出來的“羊”更活靈活現(xiàn),尹積昌、陳本宗和孔繁偉等親自到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農(nóng)場體驗生活,還從牧場帶回了一只羊,研究其身體結(jié)構(gòu)。最后,雕刻藝術(shù)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用130塊花崗石創(chuàng)作了五羊石像。五羊石像落成時,朱光賦詞一首:“廣州好,城古越千年,飽閱滄桑消劫燼,緬懷締造接前賢,山立五羊仙。”

          從此,五羊石像成了廣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象征著廣州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與廣州一起勇立潮頭。

          廣州第一個現(xiàn)代小區(qū)便以“五羊”命名,猶如五羊石像中的“領(lǐng)頭羊”。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吹起,得風(fēng)氣之先的廣州立即成立了東華公司,著手在城東建五羊新城,即五羊邨。20世紀(jì)80年代初,這里還是一片稻田、菜地、魚塘。時任東山區(qū)城建局局長的李慶符后來回憶說,當(dāng)時的規(guī)劃總體構(gòu)思是“現(xiàn)代風(fēng)格,中國氣派,南方特色”。當(dāng)時,五羊新城的開發(fā)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在全國鳳毛麟角。建成后的五羊新城成了廣州新式小區(qū)的代表,被譽為這座城市勇嘗頭啖湯的精彩之筆。這里配套設(shè)施完善,有廣州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住宅小區(qū)污水處理廠;與樓房一起交付使用的還有中小學(xué)幼兒園、診所、肉菜市場、百貨商場、公交總站等,一應(yīng)俱全。新城建好后,開創(chuàng)性地邀請了女書法家蘇華題字。蘇華后來回憶說,她題寫的“五羊邨”三字,刻在了綠化帶中的雕塑上。當(dāng)時很多“先富起來”的萬元戶和港澳富商紛紛前來置業(yè),往往房子還沒建好,僅憑設(shè)計圖紙就被搶購一空。

          進入21世紀(jì),五羊傳說走向世界。2006年11月26日,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在廣州中山紀(jì)念堂舉行會徽發(fā)布儀式,設(shè)計師張強以柔美上升的線條構(gòu)造了一個五羊石像造型的輪廓,既象征著“羊城”廣州,也表達了廣州人民對亞運會的美好祝福。

          五羊古跡變博物館 破繭化蝶傳承文脈

          如今,五羊傳說早已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五仙觀等遺跡變身博物館,成為人們了解這座城市的好去處。出生于湖北的王晨露在廣州生活了將近20年,早已把這座城市看成是自己的家,平時最喜歡帶朋友或家人參觀五仙觀和廣州塔。在他心中,這兩個地方都是廣州的地標(biāo),“廣州塔舉世聞名,朋友來了,一定會帶他們?nèi)タ纯础N逑捎^雖然‘藏身’于大片高樓中,乍一看很不起眼,卻是這座城市的另一個源頭,加上旁邊的南粵先賢館,是容易引起遐想的地方。”王晨露說。

          2024年10月,歷經(jīng)修繕和提升的五仙觀正式對外開放試運營。越秀區(qū)博物館工作人員廖雪芹說,煥新開放的五仙觀與南粵先賢館組成“一觀一樓一仙跡”和“一館一閣一林苑”,形成古今交融的歷史文化場景,再現(xiàn)嶄新的生機與活力。

          廖雪芹所說的“觀”,是指五仙觀的本體建筑,“仙跡”是指五仙觀東側(cè)“仙人拇跡”的遺跡,這是遠古時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沖蝕痕跡,民間傳說稱這是仙人留下的腳印。

        e5ac412209f4b34c4610.jpeg

        五仙觀內(nèi)的“仙人拇跡”。

          “一樓”說的是“嶺南第一樓”。廖雪芹告訴記者,“嶺南第一樓”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比越秀山上的鎮(zhèn)海樓還要早六七年,故此有“第一樓”之名。樓基以紅砂巖砌成,中間為拱券洞門,前后貫通,形如城門,上層為四面開放式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莊嚴雄偉。樓上懸掛一口巨型銅鐘,高3米,重達5噸,為廣東現(xiàn)存最大的銅鐘。鐘口正對著門洞中心,能產(chǎn)生共鳴。鐘一敲,聲自門洞傳出,可以傳遍廣州城,“扣之聲聞十里”。在沒有現(xiàn)代通信手段的時代,人們遇到水患、火災(zāi)時,就靠這口大鐘來傳遞信息。所以,此鐘平日里絕不能隨便敲擊,因而又稱禁鐘。

        22c8046575426e1ffc3c.jpeg

        藏身于五仙觀內(nèi)的“嶺南第一樓”。

          站在鐘樓上往后看,煥然一新的“紫煙閣”格外顯眼。紫煙閣原是五仙觀東北側(cè)的一處儲物間,“紫煙”之名源于北宋嶺南第一進士古成之《古仙舊題》中的“撥破紅塵入紫煙,五羊壇上訪神仙”之句。修繕后的紫煙閣分為上下兩層空間,一層布置“在城之央——越秀兩千年”專題展,以“城脈”“文脈”“商脈”為線索,展示廣州城兩千余年的歷史人文畫卷。展廳利用AI拍照入屏、數(shù)字文物3D柜、多點觸控數(shù)據(jù)流屏等科技手段,幫助市民游客更直觀地感受“流淌”在典籍與文物中的城市文化底蘊。二層則是互動體驗中心,在這里,人們可以體驗傳統(tǒng)戲劇表演、欖雕、古琴演出,成為市民游客體驗非遺、欣賞藝術(shù)、學(xué)習(xí)知識和技能的公共文化空間。陳秋霞說,五羊傳說是廣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也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資源,通過對五羊傳說的保護和傳承,可以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增強城市文化認同感。

          從五仙觀出來,沿惠福西路東行至解放路,然后向南約一公里,就到了珠江畔的海珠廣場,廣場西側(cè)有一棟淡黃色單體建筑。這里就是明代五羊門、清代五仙門所在地。20世紀(jì)初,這里誕生了華南最早的電廠,俗稱五仙門電廠。如今,這棟古建筑破繭化蝶,變身為廣州華僑博物館。自2022年7月正式開放以來,參觀游客絡(luò)繹不絕。在這里,人們不僅能體會到五羊傳說的魅力,還能感受到廣府人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念祖愛鄉(xiāng)、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懷。

        c85a5607b530274520ec.jpeg

        五仙門發(fā)電廠舊址

          明朝初年,名列嶺南詩派“南園五先生”之首的孫蕡到五仙觀游賞后,寫下《五仙觀記》:“五仙觀在廣城藩治西側(cè),按郡志,始建城時,五仙騎羊臨之,持穗祝曰,愿此阛阓永無荒饑之虞。”

          五羊安在。城市何曾改。十萬人家圜阓,東亦海、西亦海。年年蒲澗會。地接蓬萊界。老樹知他一劍,千山外、萬山外。——宋·葛長庚

          五仙騎五羊,何代降茲鄉(xiāng)。澗有堯年韭,山馀禹日糧。——唐·李群玉

          五羊老仙用心古,清不受塵如止水。一肩直欲荷斯文,兩眼從前識英偉。——宋·洪咨夔

          撥破紅塵入紫煙,五羊壇上訪神仙。人間自覺無閑地,城里誰知有洞天。——宋·古成之

        f36bb99b4e7212d15b45.jpeg

        五仙觀內(nèi)的石刻對聯(lián)。

        相關(guān)附件
        相關(guān)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dāng)前頁
        -


        關(guān)注 · 廣州政府網(wǎng)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 亚洲毛片免费视频|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亚洲精品国产美女久久久|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美女激情视频| 亚洲人成免费电影|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亚洲中文无码mv| 男人的天堂av亚洲一区2区|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欧美aⅴ在线资源|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