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開始懷念“兒時的味道”,萌生了在都市家中、天臺種植果蔬、花卉的念頭。他們體驗將種子播撒進土壤,經過除草、驅蟲、采摘后,吃上自給自足蔬菜的滋味,在這個過程中收獲幸福感和成就感。
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幾位心中懷有田園夢的“都市農夫”,他們中既有建筑設計師、退休老人,也有稚氣未脫的小學生。回歸菜園,在泥土的芬芳中揮灑汗水,是他們告別都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一種簡單而快樂的方式。
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人們與大自然漸行漸遠。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在有限的空間內開辟一方良田,將田園搬入城市。
廣州市海珠區莊頭村,六旬老人黃盛林在天臺種植了一片清香四溢的素馨花
2022年夏天,廣州市海珠區02PARK創客公園香港青創公司物業樓頂,楊工正在“空中菜園”里撥弄卷心菜,檢查內葉是否包裹了蟲卵。她笑著說,這一片菜園如同自己的孩子,從設計到購買種子、土壤,再到種植,自己都全程參與。看著眼前熟練地干農活的她,讓人難以相信她是一名建筑結構工程師。
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葡萄種植基地,劉悅渚手拿著剛摘下的陽光玫瑰葡萄
楊工所供職的建筑師事務樓頂有一片300平方米左右的天臺區域,為了將天臺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楊工從市場搬來營養土,并從老家購買了新鮮種子,在天臺種上了各式各樣的無公害時令蔬菜。如今,蔬菜的月產量達30斤,不少同事閑暇時會去樓頂看看蔬菜長勢,大家還能不定期地在天臺進行團建。
廣州市海珠區O2PARK創客公園一處企業樓頂,員工摘下剛成熟的色澤鮮艷的新鮮番茄
同樣在海珠區的自家天臺開辟綠地的還有退休老人黃盛林。與種植果蔬不同,作為海珠區莊頭村花農的后人,二十多年來,他所培育的素馨花開枝散葉,逐漸形成天臺上壯麗的“素馨花海”。每年的5月至12月是素馨花的盛開期,六旬老人黃盛林每天要花上數個小時在清香四溢的素馨園中忙碌。連日來,廣州市持續高溫。面對“大烤”,黃盛林每日在烈日下澆水三次,默默守護著天臺素馨花的裊娜與幽香,為了照顧它們,他已不記得自己多久沒有出過遠門,“它們好像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廣州市海珠區O2PARK創客公園一處企業樓頂開辟了300平方米左右的“空中菜園”
在廣州的黃埔區,77歲的劉奶奶同樣積極地建設著自己的小菜園。退休前她是一名掌握石油化工生產技術的高級工程師,做事認真踏實,這樣嚴謹而務實的精神亦被她用在了種菜上。她用十幾年的時間打造出的菜園猶如一個有機生態農場——番茄、青瓜、豆角、蘆筍、胡蘿卜、番薯葉、茄子、辣椒……這位老人種植蔬菜不單純是為了收獲吃食,而是踐行一種實現蔬菜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廣州市越秀區回民小學天臺的“城市小菜園”,每個班的同學都認領了一份“責任田”,“田地”上種滿了西瓜、毛瓜等蔬果和中草藥。
“我的孩子說:‘你不要種那么多好不好,你種那么多沒有用。’我覺得挺好的,給別人嘗嘗新鮮,自己也開心。只要是親手種的,大家都會喜歡。”劉奶奶的皮膚被太陽曬得有些黝黑,她笑瞇瞇地說,自己一摸泥土就心情愉悅,很享受看到植物發芽、長高的過程。“秋天的時候拿個小板凳坐在菜園里,一邊除草、移苗,一邊曬太陽,感覺身體都變好了。”
廣州市越秀區回民小學天臺的“城市小菜園”,老師帶著同學們勞作,為菜地除草、施肥、剪枝、澆水
在劉奶奶看來,蔬菜是資源型的財產,能夠讓自己健康生活的品質得到保證。由于種植蔬菜種類非常齊全,她已經完全實現自給自足,無須再去菜市場買菜了。
還有數不清的果蔬、花卉,默默地在各家各戶的院落、天臺上生長,崇尚綠色、回歸自然已然成為都市人的共同愿景。
廣州市海珠區O2PARK創客公園一處企業樓頂,白領正在采摘卷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