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圖說廣州

        一泓清水引萬物繁茂

        • 聽全文
        • 2022-03-24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廣州水環境不斷提升 河湖治理帶來生態與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逐漸凸顯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時值春分,廣州各處河湖畔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爭奇斗艷,水中魚兒爭渡,天上白鷺飛舞,真一派怡人氣象。

          優美的河湖環境,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力量在環保領域的不懈付出。近年來,廣東聚焦水、大氣、土壤等重點領域持續攻堅,全面實施河湖長制,大力開展河湖“清四亂”行為。2022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全省共新建污水管網7658公里,基本消除國家掛牌督辦的527條黑臭水體,高質量建成碧道2075公里,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89.9%。今年,廣東將進一步推進萬里碧道建設,加快推進各地治水治河,補齊水安全、水環境短板。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對水資源的保護如今越來越受到重視。記者調查廣州各處河湖治理經驗后發現,廣州水環境的提升,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經濟效益也漸漸凸顯,碧水藍天正在給廣州帶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鳳凰湖碧道俯視圖

          麓湖:

          水質變好后成市民“觀鳥天堂”

          一山環秀水,半嶺隱濤聲。春天的麓湖畔百花爭艷,淺紫色的洋紫荊、大紅的木棉次第開放,水面上時不時飛來覓食的白鷺、蒼鷺等鳥類,湖中立著一個木房子,那是麓湖景區內幾只黑天鵝的“家”。湖心的小島上同樣棲息著各種鳥類。麓湖邊,最常見到的是帶著各類相機拍攝鳥類和湖景的游客,他們端著“長槍短炮”耐心地等待最佳拍攝對象的出現。

          2020年5月,麓湖驚現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此后,骨頂雞、鴻雁、天鵝等珍稀鳥類也相繼出現,麓湖逐漸成為市民們耳熟能詳的“觀鳥天堂”。

          在麓湖邊,鳥類愛好者聶伯告訴記者:“這幾年麓湖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湖光山色吸引各種候鳥來越冬,在市區能有這樣一個供市民休閑的水域真的太舒服了。”

        麓湖上的睡蓮

          曾經:受三大不足困擾

          麓湖淺處水深約1米,深處有6米,是廣州市四大人工蓄水湖之一,于1958年修壩蓄水,初名游魚崗水庫,1965年改名麓湖,主要由大湖、上湖、天鵝灣、畔山灣、聚芳園黃蓮池組成,下接東濠涌,總水域面積有21.2萬平方米。記者了解到,麓湖在2018年經過修復治理后,水質一直保持在Ⅳ類水標準以上。

          廣東省環境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金龍峰環保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麓湖水體生態修復工程的設計方、施工方,負責麓湖水環境的維護。該中心高級工程師楊燎原告訴記者,2018年以前,麓湖水體受到城市污水、雨水沉降等污染,水質一度發黃,并呈現富營養化,劣于地表水Ⅴ類標準。

          楊燎原介紹:“麓湖之前有三大先天不足,一是有外源污染;二是缺乏干凈水源補給,只能等下雨和各種污水作為補水;三是無序放生,放生的生物品種五花八門,包括羅非魚、雀鱔、螃蟹、烏龜、蛇等。羅非魚作為外侵物種,對水生態和生物鏈的破壞非常嚴重,又屬于雜食性魚類,會破壞植物根系,讓沉水植物始終處于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中。”

        市民在蕉門河上劃皮艇。

          控源截污+生態修復助重生

          2018年9月起,麓湖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正式實施。楊燎原介紹,當時的治理目標是4個主要富營養化指標(總磷、氨氮、總氮、CODMn)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同時沉水植物覆蓋率要達到60%,水體生態系統得到恢復,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實現湖體的自凈功能,形成親水型的生態系統和景觀。

          楊燎原介紹,他們通過實地勘察,綜合考慮周邊水系的分布情況,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清水補給、水質凈化和生態修復”的治理思路。首先,在點源污染控制方面,在鳳鳴橋上游專門加裝了一套快速生物過濾處理裝置,專門用于治理暴雨時夾雜生活污水的雨水,確保湖體不發生二次污染;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環湖的路面雨水、路面沖洗水、綠化灌溉水等經“生物攔截帶+人工濕地”處理后,作為補水使用。之后的工作重點是生態修復,通過種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投加凈水蚤、光合菌、益生魚類、蝦、河蚌、螺等,構建相對穩定的湖體食物鏈,吸收分解氮磷和有機污染物,凈化水質、改善底泥,增加水體透明度,恢復麓湖的自凈功能。經過三個月的努力,終使麓湖成為“水清、岸綠、景美、人暢”的游覽勝境。

          “我們在淺水區湖底種植了矮生苦草、輪葉黑藻,在深水區湖底則種植了馬來眼子菜、篦齒眼子菜、刺苦草,這樣‘主力部隊’終成建制。這些植物的優勢是沒有二次污染,長效性比較好;此外,我們在岸邊還設計了生態駁岸,種植大量美人蕉、再力花、梭魚草等挺水植物,這些植物的特點是根系非常發達,一旦有面源污染從岸邊下來,就能被植物截留和固化。”楊燎原還介紹,針對外侵物種的治理,他們按照一定比率投入濾食性、肉食性的魚類,如大頭魚,白鰱、黑魚、青魚等。“黑魚可以吃羅非魚的幼崽,其他魚類則會進食蚊卵和飛蛾卵,我們構筑的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態鏈,這一系列的治理方式改善了麓湖的整體環境,提升了項目的景觀效果,也提升了市民游客的幸福感。”

        鴨洞河上的石牛

          未來將做生態科普基地

          2018年11月底,麓湖項目正式完工,華南農業大學、華清檢測等第三方機構進行了現場取樣檢測工作,經評測修復后的麓湖水體中主要營養指標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水體水質清澈見底。據悉,從2018年到現在,麓湖每月都會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水體檢測,其水質一直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

          楊燎原介紹:“現在,麓湖的生物多樣性還是比以前有顯著的提高,水體比較清澈,也沒有藻類爆發問題,植物的生長狀況也比較好。在麓湖建立了生態系統以后,后期的維護我們主要就是做一些水面漂浮垃圾的清理以及植物的清理和補種。”

          目前,麓湖已成為中山大學環境工程學院的校外實習基地,楊燎原介紹:“我們日常有一些技術類難題,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食物鏈的構建等,中大都會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下一步想要在麓湖做一個科普基地,讓公司的技術人員、中大的教授、學生給市民朋友講水生態知識和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

          南沙蕉門河、鳳凰湖:

          從舊廠房遍布到“城市客廳”

          在南沙區,風光旖旎的蕉門河兩岸黃花風鈴、木棉、紫荊競相盛開;岸邊的淺灘里,美人蕉搖曳多姿。長約6.2公里的蕉門河是南沙近年來著力打造的“城市客廳”,河畔林邊的生態底色和蓬勃發展的城市建設正完美結合,這里既有秀美的蕉門河公園,也有商業匯聚的南沙萬達廣場、喜來登酒店,還有科技感滿滿的南沙新圖書館。綠樹、紅花、飛鳥、碧道、皮劃艇……各色各樣的元素匯集于此,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水岸聯動發展的經濟效益逐步顯現。

          蕉門河還聯通著南沙的7個湖泊,一同構成鳳凰湖公園,其中面積最大的鳳起湖,同樣也是春意融融。湖畔遍植的黃花風鈴掩映著碧道,時不時有各類飛鳥飛臨湖面捕食。湖中心的小島與岸邊由一座木橋相連,湖區東側還有蕉門炮臺遺址。如果不是南沙當地人告知,沒有人會聯想到,這些優美的湖泊曾經竟然是深達六七十米的巨型廢棄采石坑。

          廢棄石坑造湖成休閑勝地

          一名南沙區河長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蕉門河從2003年開始就在做整體的環境提升工程。此前,蕉門河兩岸曾用于堆砂、堆石,還遍布著破爛的舊廠房、舊碼頭,其余地方也是雜草叢生,水質不佳。

          站在蕉門河人行橋上,該工作人員介紹:“蕉門河一共可以分為3段,進港大道以北的那段占一半的長度,是2003年開始做的提升工程,那里主要以綠化為主,同時還有一個皮劃艇中心;我們現在所在的蕉門河公園是中段,是在2015年建設好的;后面的河道是蕉門河南段,是2018年到2020年重點打造的。中段注重給游客游玩,因此商業體、親水平臺比較多;南段的碧道注重海綿措施的實現,盡量地保持原生態。”

          蕉門河的上下游都是外江。該工作人員表示,為了保持生態流量,蕉門河兩頭都做了水閘,一可泄洪,二可排澇,有了上下游可調蓄的活水,蕉門河的水質也有了保障,“在水環境方面,我們栽種了可以凈化水質的美人蕉等植物,加上上下游的生態流量保障,這兩年,蕉門河的水質保持在Ⅳ類,有時能達到Ⅲ類。”

          為了讓蕉門河沿岸的景觀更加多姿多彩,2017年,蕉門河與鳳凰湖的水系聯通工程正式動工。該工作人員表示,這項工程將蕉門河和附近的多個廢棄采石坑聯通起來,“原本這些采石坑都被用來做魚塘,周圍還有村民種菜,但采石坑很深,上下落差有40多米,容易造成事故;此外如果沒有降雨,采石坑內的水就不夠用,水質也不好。所以我們做了水系聯通,一來可以讓礦坑蓄洪,二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人為改善水質,增加礦坑水體的生態流量;此外,礦坑變成湖泊后,也讓城市景觀有了很大提升。”

          如今,蕉門河和鳳起湖岸邊已建成優美的碧道。這些碧道擁有海綿措施,可以涵養水土。該工作人員說:“我們在做碧道時,特意為魚類設計和保留了產卵的洞穴,這讓蕉門河鳳凰湖的生態多樣性得以更好保障。”

          據悉,蕉門河碧道響應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精神,利用公園景觀系統作為海綿設施,將現有廣場改造成多元空間多元功能的市民廣場,利用植物、濕地、地勢、園路、構筑物等產生對雨水吸納、蓄滲、凈化和緩釋作用,為周邊社區提供休閑綠道、游樂園和雨水花園。

          優美河道引游客“中流擊水”

          如今,蕉門河作為一條內河涌成為了廣東省水上運動的聚集地,南沙皮劃艇俱樂部就坐落于此。在俱樂部,記者看到河岸邊的皮劃艇五顏六色,十分鮮艷,有三人艇和兩人艇供大家自由選擇。從皮劃艇基地出發,一路都可以欣賞到水清岸綠的美景。

          “南沙豐富的水域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還有特色鮮明的水鄉文化都為水上運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南沙皮劃艇基地負責人趙蓉蓉表示。記者了解到,南沙皮劃艇基地2011年啟用,是廣東省第一家對公眾開放的水上休閑運動基地。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50萬人次前來游玩體驗,近三年,皮劃艇更是成了游客前來南沙的必玩選項,服務人次增長達150%,優美的河湖環境和皮劃艇運動成為刺激南沙旅游業的重要動力。

          據介紹,南沙區不少學校已跟南沙皮劃艇俱樂部預定了培訓課程,每周都會有一群中小學生來到該基地訓練。成績好的青少年還有機會進入南沙區皮劃艇競技隊參加比賽。

          從化鴨洞河:

          深挖水文化 因地制宜打造親水平臺

          位于從化良口鎮的鴨洞河,春來別有一番水鄉田園風光。12道滾水堰,將這條從山上流下的河水分割成一塊塊“明鏡”,“明鏡”里倒映著沿岸數不盡的花花草草。橋下,還有3頭石塑的水牛駐足溪水之中,頗有一番樸拙敦厚之氣。

          在鴨洞河下游,坐落著從化區良口鎮生態設計小鎮,這里是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的永久會址所在地。該小鎮品牌部經理陳波介紹,小鎮是中國—瑞士低碳城市合作項目背景下建設的新型產業園區,包括高端休閑酒店、國際會議中心、設計師工作坊、廣東省工業設計研究院、大灣區設計開放大學等,“這里原來是一個廢棄的農貿市場,以綠色生態的理念,保留建筑的主體結構進行設計和翻新,僅用89天就建成這座國際化的會議中心。”

          環境優美的鴨洞河及周圍的生態景觀,吸引了很多游客的造訪;生態設計小鎮通過不斷建設完善,已有多家企業簽約入駐;小鎮還以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大灣區設計開放大學等為紐帶,吸引了全球設計圈的目光。

          賦予河流當地人文內涵

          從化區水務局規建科副科長戴新隆告訴記者:“鴨洞河全長15.49公里,流域面積60.1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達到8‰左右,最陡處達12‰以上,這也造成雨水季節洪峰流量比較大;再加上這條河的下游是流溪河,導致鴨洞河一到汛期就很容易泛濫。”

          談及治理方法,戴新隆介紹:“我們對鴨洞河采取‘五位一體’的系統治理。第一是保障水安全,我們先對堤岸進行加固并對河床進行清疏,堤壩筑高了1米左右,讓鴨洞河重點河段兩岸達到了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同時保證遭遇流溪河50年一遇的洪水時,鴨洞河不漫頂。第二是優化水生態。我們在河道內做滾水堰,把水蓄起來,在兩邊做草皮護坡,在河底做‘生態格賓石籠’,就是把河里的石塊挖起來后,用鐵絲網固住,埋在堤下面。石籠有兩個效果,一是當河道的流速比較快時能防止水流淘刷堤壩;二是石塊之間有間隙,會給魚類、水草類有空間產卵或生長。再往上是草皮護坡,這起到生態涵養的作用。”

          戴新隆接著說:“第三是水環境,我們積極美化沿岸水環境,打造親水空間。在鴨洞河兩岸因地制宜建了親水平臺和親水碧道,再加上自行車等健身設施,讓游客享受美景。”

          “鴨洞河的水文化是非常有底蘊的。”戴新隆表示,“明代的時候,這里有趕鴨人的文化。附近有羅村、影村、溪頭村等古村落,還有荔枝林和梯田。因此這條河流融合了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水文化非常有底蘊。這些古村以前藏在深山里,但是通過我們的河道、碧道聯通起來。鴨洞河兩岸的碧道長度達到15公里,為游人提供健身休閑、觀光體驗、親水游憩的公共空間,同時深挖鴨洞河古村文化、生態設計文化等,賦予河流當地人文內涵,延續歷史文脈,推動歷史文化古跡和旅游資源聯動開發。”

          河道治好盤活水經濟

          提升了鴨洞河的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和水文化,最終為鴨洞河帶來了水經濟。

          戴新隆表示:“在鴨洞河,我們要做的是循環水經濟,政府主導治理鴨洞河,企業也跟著投錢。企業的錢主要是用于景觀提升,因為鴨洞河是生態設計小鎮、上水精品設計酒店的一部分,河道環境變好了,住店客人們能通過碧道健康地運動和度假,整個水經濟就活了起來。生態帶來財富,這激發了企業的內生動力去參與河道的治理。”目前,生態設計小鎮吸引了多家企業進駐,這些企業的到來不僅帶動了當地的就業,通過村企合作的模式還提升了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戴新隆說:“鴨洞河管護模式是政、企、村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帶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義務巡河、文明勸導、政策宣傳等志愿服務,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共建、村民參與’的三級河道治理體系。經過治理,鴨洞河常年保持Ⅱ類水質。”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www亚洲一级视频com|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无删减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导航|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图片另类电影|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国产亚洲国产bv网站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校园亚洲春色另类小说合集|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