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8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舉辦“全運年·看廣州”——“走進灣區 走近全運”媒體聯合探訪活動,圍繞廣州賽區籌備情況和工作成效,17個部室和3個團隊的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專訪。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場館建設部常務副部長、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唐儀興介紹,本次場館改造工作中,廣州賽區30個場館全部利用現有老場館改造,采用“微改造”方式,一體推進場館內外品質提升,圍繞30個場館周邊打造17個精致街區,建設精致城區,打造宜居城市,賡續歷史文脈,實現全運紅利全民共享。
老場館煥新成低碳標桿
廣州在場館改造工作中,積極探索實踐綠色低碳場館改造路徑,打造一批綠色場館新標桿。其中,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是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完成零碳改造。
天河體育中心鳥瞰圖。
同時,開發太陽能光伏多場景應用,6個場館加裝光伏設施超1.3萬平方米,天河體育中心降碳率達52%以上,年節省電量100萬kWh以上,省奧體中心預計每年減少碳排放約352噸,大學城體育中心每年節省用電約22萬kWh以上。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15萬平方米綠地惠及千萬市民
以“兼顧賽時賽后利用”為原則,廣州在場館和街區改造中,累計增加1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完善19處戶外運動空間、升級10條戶外健身跑道、提升18個地鐵站點,推動場館和街區在賽后轉化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標。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二層平臺增設2.8萬平方米公共空間和1條可全天候使用環形跑道,環繞省奧體中心建成3公里AI智慧跑道,實現“人民的體育公園”美好愿景。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外圍環場鋪設了國家田徑協會認證的941米專業健身跑道,二層平臺增設了700米的風雨健身跑道,年均可服務市民跑者超千萬。
天河體育中心周邊。
紅色軸線串起千年羊城記憶
在改造中,廣州注重深挖場館歷史底蘊,賡續城市文脈。其中一大典范便是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的改造,融入嶺南騎樓設計,通過拆除場館北側部分看臺、增設聯通平臺,貫通烈士陵園—英雄廣場—省人民體育場750米廣州傳統紅色紀念軸線,跨越千載的傳統在開放與創新中煥發新生。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越秀山體育場則通過巧妙色彩設計,與周邊歷史環境協調融合,將足球元素融入標識等設計,延續“足”夠精彩的獨家記憶。
越秀山體育場。
251根柱墩變身城市藝術長廊
改造中,廣州兼顧傳承與創新,激發城市活力。廣州創造性地對天河體育中心周邊的251根柱墩進行藝術美化,融入體育運動、廣州特色、嶺南文化、潮流活力等元素,打造獨特的城市公共藝術,營造城市意境。
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突出“青年友好”理念,布局越野滑輪、攀巖等多項年輕人熱衷的極限運動場地,以靚麗色彩呈現活力四射的年輕化運動場景,打造出新出彩的青年體育片區。
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體育場。
隨著這些“微改造”項目陸續完工,廣州將以更綠色、便捷、有底蘊、富活力的面貌迎接四方健兒。“我們將繼續秉持‘賽時為賽事、賽后為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內涵式發展的進程中著力探索,努力將廣州建設成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唐儀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