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圣清真寺
地處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路56號的伊斯蘭教古寺-懷圣清真寺,是唐初貞觀年期,伊斯蘭教傳教士薩阿德·艾比·宛葛素奉穆罕默德圣人之命,乘船從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廣州后,發動當時在“蕃坊”內的穆斯林“蕃客”所建的中國首座清真寺,成為我國伊斯蘭文化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350多年歷史。取名“懷圣”,系取懷念穆罕默德圣人之意。因寺內有光塔,也稱懷圣光塔寺。自唐至今歷經多次重修,基本保持歷史原貌。經國務院第四批公布懷圣光塔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圣光塔寺是中國最早融會中阿建筑藝術的典范。全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200多平方米。寺內庭廊樓檐對稱布局是唐代中國建筑風貌,寺內光塔則是阿拉伯式建筑。寺內保留著歷朝修葺的歷史遺跡。入寺門進甬道,迎面是清光緒皇帝御賜的《教崇西域》牌匾,邊框鑲鉗著六條盤龍,氣宇非凡。繼進是狀似古城門的看月樓,重檐斗拱,紅墻碧瓦,拱門四開,貫通兩廊庭階。看月樓用“紅米石”砌成的城墻,是元明時代重修的遺跡;四層的重檐斗拱是清康熙年代重修的遺跡;北面的禮拜大殿,廣庭居中,壯麗寬宏。在禮拜大殿與看月樓之間的小廣場環繞著元代精工雕刻的石欄。殿南兩翼,各有東、西碑亭,分別豎著元至正十年和康熙三十四年重修懷圣光塔寺碑記。殿后東側建有藏經廳。碑亭和東廊保存有歷代碑碣和楹聯。
寺內西南角的光塔,高36.3米,塔表圓型,光潔無層,苑如一枝銀筆直指蒼穹,一柱擎天。塔腳南北各開一門,均有螺旋梯級直通塔頂平臺,每條樓梯各有五個小窗通光,寓意伊斯蘭教“念、禮、齋、課、朝”五門功修和每天五次禮拜的意思。光塔原建在唐初時期古珠江河北岸邊上,晚上在塔頂點燈兼作導航標燈。文物專家認為:矗立在珠江邊上已1350多年的光塔,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遺跡。既是國內至今唯一圪立不倒的唐代高層建筑,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邦克塔”,千百年來,懷圣光塔寺一直是廣州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清真寺。為廣州伊斯蘭教事業和伊斯蘭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