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南海神廟、黃埔軍校)
扶胥古港,海不揚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近現代革命搖籃,南海神廟見證著海絲文化融灣向海、走向世界,黃埔軍校點燃救亡圖存之火,孕育鐵血丹心之志。“云帆”之名,有如李白“直掛云帆濟滄海”之壯闊詩境,是歷史鐫刻的精神坐標,更是廣州向新求強,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發展目標。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是中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筑遺物,也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跡。
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人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故神廟又有“南方碑林”之稱。其中唐代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是廟內保存最早的碑刻,記敘了南海神廟早期祭祀的儀式,最早出現了“海事”一詞。
這不是南海神廟第一次入選羊城八景。“扶胥浴日”是南海神廟西南小崗上的景點,自唐代始建,現存為清代建筑。兩宋時期,這里水面遼闊,登亭可遠眺山海日出。蘇軾到南海神廟游覽,登看海亭一覽日出的雄奇景象,即興提筆寫下《南海浴日亭》一詩,看海亭從此改名為“浴日亭”,“扶胥浴日”也成了宋元時期羊城八景之首。
如今,每年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祭祀南海神誕辰的“波羅誕”,已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見證廣州千年商都歷史的標志性圖騰,南海神廟千年來屹立在珠江畔。如今該片區已啟動全新規劃,為發展注入巨大發展動力。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以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陸軍軍官學校(雖數次易名,因始創于黃埔長洲島,故通稱為黃埔軍校)為中心內容,是國內唯一以保護黃埔軍校歷史文化建筑、展示黃埔軍校發展歷程為核心內容的紀念館,隸屬于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受委托具體管理。
黃埔軍校
作為中國近現代史里程碑式的重磅地標,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是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存黃埔軍校歷史遺跡二十余處:1996年重建的校本部、孫總理紀念室、中山公園、孫總理紀念碑、俱樂部、游泳池、白鶴崗炮臺、大坡地炮臺、東征烈士墓園、教思亭、濟深公園、北伐紀念碑等。2024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接待游客數量為220.24萬人次。
從宋代“扶胥浴日”的金色晨曦,到清代“東海魚珠”的粼粼波光,再到1986年“黃埔云檣”的巨輪列陣,多次入選“羊城八景”的黃埔,始終是廣州通往世界的窗口。如今,“黃埔云帆”擘畫廣州向海圖強的宏偉藍圖,宣示廣州繼往開來、擁抱世界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