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歷史沿革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座有著1300多年悠久歷史的體育場,絲綢古道和歷史際遇,賦予她延續千年的體育傳統和厚重的歷史積淀。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記錄了近現代革命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在此發生的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這里的一草一木,都記錄了追求文明沒有終點的體育精神,見證了體育的夢想和傳奇。
任何時代的體育,總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態具體地存在于不同的地區之中,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存在方式。歷史上,這里曾是近現代中西文化的交匯地,也是中國最早的奧林匹克體育文化傳播地、中國近現代體育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對近現代體育運動、體育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歷史上,這里曾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策源地,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場所。在清末民初這一社會激烈動蕩的歷史時期,在風云變幻的中國近現代史發展過程中,這里一度成為風云激蕩之地,一幅幅歷史畫卷在這里展開,一個個歷史人物在這里風云際會,無數英雄人物在這塊土地上,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辛亥革命、北伐風云、民主吶喊、戰爭烽火、革命與反革命交織在一起。經歷了數次蛻變的東較場在每一次的撞擊和融合中,仍持續著自身的發展進程,以體育的方式記錄中國近現代體育思想、體育運動、體育教育、體育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演繹了中華體育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并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贏得了“舒卷風云之色的政治大舞臺”、“北伐誓師遺址”、“歷史人物風云際會的地方”、“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海上絲綢之路體育文化驛站”、“中國奧林匹克體育文化傳播地”、“千年體育場”、“女子足球世界杯誕生地”、“省運會發祥地”等諸多美譽……
新中國成立后,這座古老的體育場不僅承擔重大的國際國內體育競賽,也承載著共和國體育事業的夢想和光榮,繼續為民族的振興、社會的文明進步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2010廣州亞運后,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需求,結合周邊資源、社會人文環境,積極拓展公共體育服務,打造集群眾體育、全民健身、體育文化、體育競賽、體育培訓、體育用品、會展服務、餐飲娛樂、應急避險、餐飲購物等為一體的綜合體育場。
千年滄桑歲月賦予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不僅是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還有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中華體育精神。今天,這座享有“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美譽的體育場,正擔當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以嶄新的姿態和蓬勃生機,傳承體育文化,續寫新的輝煌。
二、建設歷史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迄今我國以傳統形式保存時間最長的惟一古體育場,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閱武堂”。據史料記載,此地自唐代起就用于體育,曾是廣東人民開展習武健身、武科舉、軍隊校閱和軍隊開展軍事體育訓練的地方。唐天寶九年(750年) 鑒真復渡日本未果,暫居廣州的鑒真應邀前往閱武堂觀看駐軍校閱。明景泰五年 (1454年)總督兩廣軍務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馬昂主持對閱武堂進行擴建,易名為“演武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對演武場進行修繕,易名為“東較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武科舉,此地延續1200年武科舉歷史結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易名為“廣東省運動場”。
1916年,時任廣東省長的朱慶瀾力薦體育以強固民眾體魄。在他的呼吁下, 第七十二號大總統令于1916年12月26日正式頒布,批準此地為“永遠公共運動場”,史稱“廣東省公共運動場”。1932年10月20日,體育場建成投入使用,時占地面積達13萬多平方米,建有呈“U”形田徑場的體育場一座。更名為“廣東省立體育場”。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全面踏進廣州,侵華日軍掠奪廣東省立體育場改作軍用物資倉庫和軍事工廠,體育場在血與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體育場,于1947年易名為“中正體育場”。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這座在血與火中歷盡滄桑、飽受磨難的古體育場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根據毛澤東、朱德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把體育歸還給人民,廣東省人民政府開始著手于戰爭中遭到破壞的體育場的戰后修復與重建。1950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將體育場正式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寓意屬于人民自己的體育場。1975年3月1日,為拓展體育外交領域,加強國際體育文化交流,國家體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緊急撥款修建了框架結構的主席臺和包括當時國內較為先進的貴賓室、運動員休息室、接待大廳等。1979年在時任廣東省省長習仲勛的關心下,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改造工程于年內開始動工,這個符合國際比賽標準、擁有27,096個觀眾座位體育場于1980年竣工,時建成23級框架結構看臺。同年6月8日,廣州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開幕。本次比賽是改革開放的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后首次向世界打開體育大門舉辦的國際賽事,改革開放使廣東體育空前活躍,這座古老的體育場成為人民群眾愉悅身心的家園,青少年體育的第二課堂,開展對外體育文化交流、推動中華體育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三、服務信息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位于廣州市中山三路以南與較場東路和較場西路之間,緊鄰廣州地鐵一號線烈士陵園站,體育場占地面積34693㎡,建筑面積5500㎡,可容納觀眾21000人,場內有足球場、田徑場和綜合訓練館。體育場開放時間:6:00—22:00,其中6:00—9:00,19:30—22:00為免費開放時間,其余時間為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和青少年體育專業訓練等公益體育服務。
體育場現設辦公室、業務、體校、物業等部門,具體負責群眾體育、全民健身、體育競賽、公共體育服務、公益體育項目、青少年體育培訓和場館運營管理等工作。目前,體育場公益體育服務主要有以下項目:全民健身、群眾體育、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運動會、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中小學校體育教學、青少年體育訓練、體育文化、場地出租等服務。開設的體育培訓項目主要有田徑、武術、體操、足球等。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較場西路18號。郵編:510055。場地聯系電話:020—8387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