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親手種下這棵“英雄樹”

        • 聽全文
        • 2022-05-22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1991年被臺風刮斷后長出了今天的新樹

          古樹名片

          蘋婆樹:樹齡:170年;樹高:8.7米;胸圍:158厘米;平均冠幅:10米。 位于海珠區鄧世昌紀念館內

          古樹歷史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句詩,說的是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而在鄧世昌出生成長的廣州市海珠區龍珠里(今名“龍涎里”),也就是鄧世昌紀念館的花園里,有一株相傳是他年少時手植的蘋婆樹(又稱“鳳眼果樹”)。經鑒定,這株老樹迄今已有170年歷史了。

          “這株蘋婆樹是一件活文物,見證了這一百多年的變遷。”鄧氏后人鄧炳泉回憶,小時候,父親常常帶他和姐姐來看護這株蘋婆樹。1986年2月2日的《廣州日報》頭版還刊登了他們一家人在百年蘋婆樹旁邊種下二代子樹的報道。如今,老樹在1991年被臺風刮斷后又重新抽枝發芽,每年都果實累累;首株子樹已經36歲了,同樣長勢喜人。此外,盆景大師周炳鑒用老樹斷枝扦插,又培育出幾株盆景子樹。其中一株,在2002年由時任甲午戰爭博物館館長戚俊杰帶回山東威海劉公島,移栽于當年北洋水師基地。對此,鄧世昌紀念館館長潘劍芬表示:“英雄之樹開花結果,意味著英雄血脈的賡續,寓意著英雄鄧世昌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臺風刮斷百年老樹 發芽重生兩支主干

          《大樹底下聽古仔》系列報道之前探訪的名木多為參天大樹,但這棵相傳是鄧世昌手植的蘋婆樹并非如此。如果不是旁邊立著古樹名木標志牌,人們甚至很容易會錯過它——然而,這也正是它的傳奇之處。

          這株蘋婆樹種在鄧世昌紀念館東花園里。一輩子居住在旁邊的鄧世昌曾侄孫鄧敏揚,在世時曾拍攝過不少關于它的照片:當時,蘋婆樹呈盤虬臥龍狀,姿態優美,蒼勁有力,樹前有一方石碑刻著“民族英雄鄧世昌手植”。鄧世昌曾孫女鄧立英每次回廣州,都會來看看這株蘋婆樹。

        老照片中的蘋婆樹呈盤虬臥龍狀,姿態優美

          “這是我們家族的一個重要紀念地。雖然我沒有見過我爺爺(鄧敏揚),但在這樹下,我聽了很多關于他守護古樹以及鄧氏宗祠如何成為紀念館的故事。”鄧敏揚的孫女鄧卉生說,從小爸爸就帶她來紀念館看古樹。鄧敏揚所在的鄧氏二房一直住在鄧氏宗祠旁邊。身為小學教師的他,在龍導尾鄉一帶頗有名望。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一直為“將鄧氏宗祠建成鄧世昌紀念場所”而奔走呼吁。

          鄧敏揚的兒子鄧炳泉說:“我爸爸很早就意識到這株古樹的重要性,在它長勢很好的時候,就委托東郊龍眼洞一位老園丁嘗試扦插培養子樹,并在1985年培育成功。1986年春天,我們一家就在老樹旁邊種下了一株子樹。”鄧炳泉說,1986年2月2日,《廣州日報》頭版還刊登了他們一家人在百年老蘋婆樹旁邊種下二代蘋婆樹的報道,一時引起了不少關注。

          關心這株古樹的遠不止鄧氏后人,今年69歲的街坊馮寶華在鄧氏宗祠旁出生成長,他說:“我和小伙伴最喜歡來這個花園玩,這株蘋婆樹一直都很出名,因為相傳是鄧世昌手植的,大家都覺得很有靈氣。1991年它被臺風刮斷,只剩下一樁焦黑的樹頭,當時很多街坊都來看,覺得很惋惜。誰知道隔了沒多久,大家都在說‘樹頭上長出了靈芝’。于是過來看的人就更多了,不只是附近的街坊,還有專程來的市民。我也來看過幾回,那個靈芝足足有兩只手掌伸開那么大。沒想到更神奇的事還在后面,在海珠區綠委工作人員的養護下,隔了一年左右,殘剩的樹頭竟然抽出了新芽,漸漸長成目前兩支主干的模樣。”

          盆景大師培育子樹 移栽北洋水師基地

          嶺南盆景大師周炳鑒也一直在關注著古樹的狀況。1991年那場臺風過后,住在附近的周炳鑒也來看被刮倒的蘋婆樹。“我將地上一根約有汽水瓶粗的斷枝帶回家,琢磨有沒有可能將它養活”,他說,他用高錳酸鉀稀釋水溶液消毒斷枝,再在鋸口涂上催根的溶液,插在基質中細心栽種。經過近3年的精心護理,蘋婆斷枝成長壯大為一株小蘋婆樹,還結出了兩個果實,成了一株珍貴的觀果盆景。1994年,鄧氏宗祠重修并成立鄧世昌紀念館,周炳鑒將這株蘋婆盆景送給鄧敏揚作為紀念。與此同時,周炳鑒也在繼續潛心培育百年蘋婆樹的其他幾株盆景子樹。

          “我爸爸收到周老師送的這株蘋婆盆景,真是很歡喜很激動,當寶貝一樣。但是他思前想后,覺得這么有意義的一株樹不能自己私藏,于是就決定將它移栽到東郊公園鄧世昌衣冠冢前。”鄧敏揚女兒鄧紅霞說。

          周炳鑒之后再培育出四株百年蘋婆的盆景子樹,目前3株在鄧世昌紀念館內,年年都會開花,有時候還會結果。“英雄之樹開花結果,意味著英雄血脈的賡續,寓意著英雄鄧世昌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鄧世昌紀念館館長潘劍芬說,最有意義的是,甲午戰爭博物館創始館長戚俊杰2002年專程到鄧世昌紀念館,將百年蘋婆的一株盆景子樹帶回當年北洋水師的基地劉公島上移栽。“當時由于樹體積大,一般是不允許上飛機的。后來航空公司聽聞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遺物’,做了特殊安排,允許這株樹乘飛機到達山東威海。如今這株蘋婆樹就栽種在威海劉公島的甲午戰爭博物院。”

          此外,距離鄧氏宗祠不遠的鄧世昌紀念小學內也有一株“鄧世昌手植蘋婆樹子樹”,成了同學們的“立志樹”。

          鄧世昌7~11歲親歷第二次鴉片戰爭 蘋婆樹就在這段時期種下

          1849年,鄧世昌出生在廣州龍導尾鄉龍珠里,也就是現在海珠區寶崗大道龍涎里。據鄧世昌紀念館館長潘劍芬介紹,1847年5月,英國人企圖強占離龍導尾鄉不遠的洲頭咀一帶為租界,廣州河南48鄉3000多人前往英商館示威抗議,并得到廣州十多萬人聲援,侵略者只好放棄不軌圖謀。

          鄧世昌父親鄧煥莊經營茶葉生意,從小把他送到私塾學習。鄧世昌7歲至11歲親身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加上自小深受愛國思想的熏陶,逐漸形成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使命感。據其家族流傳的說法,也就是差不多這個時候,鄧世昌在家祠花園里種下了一株蘋婆樹。

        百年蘋婆樹就隱藏在鄧氏宗祠中,本身就是一段傳奇

          現在的鄧世昌紀念館主體建筑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鄧氏宗祠,它始建于1834年,是鄧氏家族的家祠,當時規模較小,有四房族人在此定居,鄧世昌屬于第四房。1894年,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朝廷下撥10萬兩撫恤銀給鄧世昌的家人。于是,他們將其中一部分用于改建成今天的鄧氏宗祠。

          古樹名木智能管理 震動傾斜實時報警

          記者在鄧世昌紀念館采訪時,正遇上工程人員對兩株古樹名木及周邊的設備進行維護。“樹木有什么狀況,后臺馬上就知道”,工程人員說。不遠處還安裝了幾個監控攝像頭,多角度正對兩株古樹名木——這就是海珠區打造的古樹名木智能管理系統。該區為加強對古樹名木資源的保護力度,將“人防”+“技防”措施相結合,推出了實時化、智慧化管理系統,優化古樹管理工作、提高了古樹監管維護的效率。

          去年,海珠區40株古樹名木率先安裝了相對應的古樹名木警示牌標志。警示牌標志內容有對應的古樹編碼、樹種、位置、權屬單位,還有《廣州市綠化條例》中古樹名木相關的保護措施和法律規范,提醒人們愛護古樹、保護古樹的意識。

          去年底以來,該區全部40株古樹名木均已配備全天24小時監控的攝像頭、樹木振動傾斜傳感器和土壤三合一采集器,連接到海珠區古樹名木智慧系統,并有報警提醒功能,一旦出現人為破壞古樹等情況,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提醒,管理人員收到警報可立刻查看系統上的監控畫面,系統會自動儲存錄像作為依據。而土壤養分檢測儀能全天檢測土壤中的水分、肥力等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的因素,上傳到智慧系統,可根據需求產生圖表,為古樹名木養護及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海珠區住建和園林局工作人員介紹,該系統以智能巡檢為技術手段,以事件為紐帶,結合大數據、云技術以及高精度傳感手段實現海珠區古樹名木全覆蓋、全要素、全天候、全過程的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對古樹名木震動傾斜傳感監測和周邊環境視頻監控,提供古樹名木分布區域、生長情況、營養成分、周邊環境、實時動態監測等數據,對古樹名木開展日常動態監護,實現古樹主干姿態異常情況實時報警,達到對古樹名木智能巡檢、自動預警的監測管理。通過對全區古樹名木建立臺賬,實現 “一張圖、一張表”的管理,形成全區古樹“一樹一檔”電子檔案。從而實現古樹名木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智能化科技監護手段,提升海珠區古樹名木管理精心化、智能化及現代化水平,為區內古樹名木健康生長保駕護航。

          守護“活文物”

          傳承英雄精神

          在采訪中,記者最鮮明的感受就是:民族英雄鄧世昌年少時手植的蘋婆樹是千年羊城珍貴的“活文物”。雖一語不發,但道盡百年故事。

          在很長的歲月里,蘋婆都是廣州最為常見的本土樹種之一。然而,走近鄧世昌紀念館內的這株蘋婆古樹,我們還是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不但領略了它的風姿,更從這一“活文物”的身上感受到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感受到背后蘊含著的氣吞山河、英勇斗爭的英雄精神——這就是文化傳承的魅力。古樹無言,城市有根。古樹名木不但是自然界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也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活著的歷史,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廣州,像這樣的古樹還有很多。它們的背后不僅是人物和故事,更蘊含著一方水土的文脈與精神。我們守護古樹,守護這些遍布羊城的“活文物”,就是守護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根與魂。我們要挖掘更多的廣州古樹故事,講好“活文物”的歷史,讓它們留得住、長得好,讓文化在古樹年輪里不斷傳承下去。

          猶記得第一次到鄧氏宗祠參觀時,記者正在讀中學。當時,古樹的故事雖為人所知,但對于其底蘊的發掘,對其保護的精心,還是沒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么系統。我們體悟中國滄桑巨變的內在邏輯,于銘記中傳承、在傳承中奮起。這一腔家國情懷的涵養,很多時,正是從身邊這一樹一草開始的。

          珠江之畔,歷久彌新。讓我們共同守護好這座城市的“活文物”,讓英雄精神薪火延綿、代代傳承下去。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古典武侠| 18亚洲男同志videos网站|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AV电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导航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黄网站wwwwww|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亚洲av综合色区|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亚洲男人都懂得羞羞网站| 亚洲国产美女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