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蘭、紅掌、粗勒草、竹芋、姜荷花……走進位于番禺區石碁鎮橋山村的廣州市卉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卉通公司”)番禺基地的母本大棚,宛如進入一個“花花世界”。
1500多種花卉植物爭奇斗艷,是研發新優產品的種質資源。卉通公司每年從國外引入新品種進行組培的同時,也面向全球銷售。4000平方米的植物組織培養工廠,組培苗年產能達8000萬株。
產業上興起“花經濟”,背后是橋山村在騰籠換鳥。
為改變依靠工業廠房粗獷發展的模式,橋山村的關鍵一步正是從改變村容村貌開始。近年來,該村完成環村路綠道、停車圍蔽道閘等工程建設并升級改造了中心公園,成為如今既有小橋流水,也有青山綠樹的和美鄉村。
“高顏值”成為吸引好項目的又一籌碼,卉通公司入駐的一個理由正是看中這里的好環境。橋山村的改變才開始,目前該村正推動草崗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項目,期望又一次的“蝶變”。
道路通起來,醒獅舞起來
橋山村有600多年歷史,因村前有小龍涌(金龍浚)流經,村民建橋以方便出行,同時村后有大盂山,故得名“橋山”。
村前有橋、村后有山,透露出路通、財通、事事通的意味。如今,一條嶄新的進村大道直通橋山村,平整的瀝青路面,劃線清晰的停車位,一進橋山村就耳目一新,給前來考察的投資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橋山村籌謀著產業轉型升級,好項目看中好地塊、好政策,也看中好的營商環境,為此,橋山村把全村硬件設施的全面升級作為重要一環。該村用好與番禺水務投資集團的結對共建的優勢,實施了進村大道修復及環湖配套設施改造項目。
今年初,項目團隊開始對橋山村竹園北街、忠恕街、竹園中街等“三橫三縱”主干路進行瀝青鋪設,同時整飾路線標識、人行步道。截至目前,已鋪設瀝青路面約7383平方米,人行道磚修復面積約450平方米。
“回家就像回到景區!”越來越多的村民感嘆。不只是進出村方便了,如今位于舊村和新村交界處的中心公園,既是村民休閑的好去處,也成為游覽橋山村的必去地標。此外,該村還將村內134塊閑置地盤進行硬底化改造,打造成“微公園”“微田園”等,讓村里處處都是好風景。
同時,橋山村人居環境在前階段集中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的基礎上,轉入常態化整治、管護工作,好環境也有好維護。
有新風尚,更有嶺南鄉愁。
橋山醒獅是該村的文化載體。同時,橋山村內現存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兩處祠堂——玉川曾公祠和則顏曾公祠,均為區級不可移動文物。2019年,廣州市龍獅傳承基地在橋山村則顏曾公祠正式掛牌。
此后,橋山醒獅由廣東醒獅非遺傳人擔任教練,多年來橋山村醒獅隊在省、市、區的傳統醒獅比賽中屢獲大獎,而該村也依托則顏曾公祠濃厚的祠堂文化,在祠內打造活動中心、醒獅文化展柜、醒獅名譽柜等。
種下“花經濟”,走出致富路
引入花卉產業,是橋山村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一次創新探索。
“近年來,橋山村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因地制宜推廣花卉種植,并確定綠化花卉為農業主導產業,引入卉通公司進入到我們村。”曾志倫介紹,該公司作為區內花卉龍頭企業,是專業從事農業產品研發、組培生產、育苗培植為主體,延伸到半成品、成品養護,再到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公司。
花卉產業不斷壯大的同時,就近就業的老百姓也得到了實惠。他表示,結合村民就業意向和了解卉通農業公司的用工需求,橋山村協調卉通農業公司通過雇傭工人、訂單帶動、提供培植技術支持、培訓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創收,幫助培植戶實現科學高效培植。
“以往的品種溫度高了就會褪色,我們研發的新品種光育種就花了六年,三年前拿到了專利,可以實現溫度越高花開越艷,生長速度也更快。”在一株開滿火紅花朵、名為“金火炬”的盆景面前,卉通公司副總經理冼志恒自信地介紹。
本是經營林業公司的冼志恒,瞄準國家花卉產業技術缺口,毅然決然選擇加入卉通公司,來到橋山村。在建設基地培養人才團隊的同時,鼓勵企業員工住在村內,帶動橋山村的日常消費與物業出租,積極幫助當地農戶務工就業,堅持每年出資捐款,幫助橋山村舉辦特色活動。
不只是花卉銷往全球,卉通公司在自主研發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果,目前已自主研發了900多個植物品種,并獲得了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此外,還擁有6個商標注冊證、2個發明專利和5個植物新品種權專利,充分展示了在創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除了花卉產業,橋山村此前發揮臺胞僑胞聯誼優勢,引入5間臺資企業進駐東泰工業園區,產品范圍涵蓋塑膠鞋材、塑膠原料、模具、數控機床等方面,年實現產值近1億元人民幣,解決了大量村民和外來人員就業問題,同時提升了村集體物業和村民房屋出租收入。
為了騰挪出更多的產業資源,橋山村正推動草崗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完成試點項目申報、改造意愿表決、申報入城市更新項目儲備庫、公示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征詢意見等工作,已確定改造模式及流程,以及招商程序指引等。
產業“多條腿”走路,致富路也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