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屆“世界水日”,而“水城”廣州有不少路名都與水有關。位于越秀區的玉帶濠便是其中之一。
濠,即是護城河。而玉帶濠,原是廣州內城(即老城)的城南護城河。公元1011年,右諫議大夫邵曄在城南開鑿城濠,之后歷經多次疏浚拓展,修成了東連東濠,西接西濠的寬大城濠。城濠寬20丈,深3丈。至清代,濠畔均為廣州城南的著名商業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廣州城南增建新城,玉帶濠被納入新城范圍,成為廣州內城(即老城)的城南護城壕,因呈U字形,形似玉帶,故名玉帶濠。
玉帶濠巷口,綠樹成蔭
后來,因玉帶濠兩岸的商業開發等原因,河面收窄;又因兩岸產業變更,玉帶濠受到了污染。20世紀50年代初,玉帶濠淤塞嚴重,積重難返。1951年3月,玉帶濠改成暗渠,其所在地成為街巷,街以玉帶濠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