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撐起大市場朋友圈的“廣州支點”
千帆競發,萬商云集。8月22日上午,由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33屆廣州博覽會(以下簡稱“廣博會”)、中國發明協會主辦的第十一屆國際發明展覽會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同期開幕。
本屆廣博會以“雙向賦能促循環,新質發明創未來”為主題,不僅延續了其32載的開放基因,更以多項“首次突破”和“創新機制”彰顯廣州作為樞紐之城的戰略擔當。
在百年大變局中,廣博會正成為觀察國內大循環活力的“窗口”——當國際循環不確定性增加,廣州如何以“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支撐,與對口幫扶協作地區實現雙向賦能;又如何聯動全國更廣泛“朋友圈”,構建“區域大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大循環通道?透過廣博會這個“窗口”,我們覓到了其中的“廣州智慧”。

第32屆廣博會(資料圖片)。
“創新突破”刷新展會能級
1993年盛夏,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人潮如織——2萬平方米展區,789個展位,累計進館17萬人次,188個項目簽約,累計簽約金額達44.39億元……首屆廣博會在此盛大開幕。
32載沐風櫛雨,從最初的2萬平方米到展覽面積躋身全國前三,從地方性展會成長為全國性經貿合作平臺,廣博會在砥礪奮進中鑄成廣州開放交流的“金字招牌”;而今站上新的起點,第33屆廣博會正以更多“創新突破”和“與眾不同”刷新著展會能級。
看規模之大——新質生產力、“百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銀發經濟和醫療與健康、品質生活4大主題展區;多個專業展遍地開花,將上下游產業串珠成鏈;展覽總面積18萬平方米,同比上屆逆勢大增50%,超30個省市政府代表團組團參展參會,預計到會采購商、參展商均超4000家。
看獨特之處——首次與第十一屆國際發明展覽會聯袂登場,首次設立廣州消費幫扶專展,首次引入工藝美術暨地理標志精品展,首次實現廣州市財政“零投入”,以市場化的機制激活展會生命力。
看創新之風——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特設新質生產力展區,集中呈現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前沿技術與創新產品;首設機器人表演專區,近150個智能機器人組團來“斗舞”……一直以來,廣博會都是創新成果的匯聚地與展示窗。正如廣州市協作辦主任霍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要改革創新,要走市場化的路子,激發企業服務市場的動力,為新時代的廣博會增添人氣、名氣、財氣。”
廣東會展組展企業協會會長、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劉松萍觀察到,本屆廣博會規模逆勢上揚,有賴于展會平臺的不斷創新。“創新主要體現在‘展產融合’和‘展城融合’上”,劉松萍認為,一方面,今年廣博會緊扣會展對產業促進的功能,尤其注重資源整合,在新質生產力上發力,幫助企業轉型升級、開拓市場;另一方面,注重跟城市的融合,今年開拓的很多展出資源都與生活息息相關。
從“單向幫扶”進階“雙向賦能”
在本屆廣博會“百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主題展區內、2萬平方米的消費幫扶專展上,廣州對口幫扶協作地區超千家企業帶來了貴州刺梨汁、新疆刀郎羊、高原藏香豬等千余種“鄉村好物”。
一組組數據直觀地展現了幫扶成效:“在廣州,每5枚雞蛋中,就有1枚來自貴州?!薄?025年疏附縣特色產品宣傳推廣活動中,木亞格杏等優質農特產品3天銷售額就突破了846萬元。”廣梅、廣湛、廣清、廣肇對口幫扶協作邁上新高度,“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
如今,廣州對口幫扶、合作全國7省12個市(州),其中省內幫扶4個市、30個縣,省外幫扶8個市、34個縣。上半年,廣州采購、幫助銷售當地農副產品和特色手工藝產品金額近43.2億元,幫助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超11萬人,幫助脫貧人口實現就業7.8萬人。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以本屆廣博會為新紐帶,廣州從“單向幫扶”進階“雙向賦能”的案例隨處可見——貴州省文旅集團與廣州億航達成10.8億元合作項目,采購500架無人機;高景太陽能在安順合作開展光伏發電項目,中標金額達4700萬元……
今年以來,圍繞汽車銷售租賃、低空經濟、數字科技、生物醫藥、AI教育、新能源、農產品等多個行業領域,廣州與各地“牽手”的大項目遍地開花。
如今,“雙向賦能”的互利機制已具雛形。在這一機制之下,人才雙向交流、商品雙向流通、成果雙向轉化、產業協同共建、文旅雙向推介,“優勢互補、差異發展、互利共贏”的協作格局悄然成形,為區域大市場向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注入了關鍵動力。
以廣州為支點的“朋友圈”正在形成
當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如何將區域市場的“小循環”升級為全國市場的“大循環”?
目前,與廣州互為友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立駐穗辦事機構的國內城市達到80個,涉及29個省(區、市),人口總量達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GDP占全國比例超45%。
相互交錯、融合共生,一個以廣州為支點的“朋友圈”正在形成。
“朋友圈”里,人員往來、四通八達。廣州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廣州港貨物吞吐量位居全球前五。截至8月6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口岸2025年出入境人員突破1000萬人次,較去年提前41天;截至8月13日,白云機場2025年接送旅客5020.6萬人次,較去年提前17天突破5000萬人次大關。
“朋友圈”里,資源流轉、一呼百應。本屆廣博會,超過30個省市政府代表團組團參展參會,到會參展商、采購商均超4000家。其中,青海展團組織85家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
廣州不止于簡單的“中轉站”角色,要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核心“配置器”,供需兩端的深度融合與精準對接尤為關鍵。本屆廣博會,還將聯動廣州與對口幫扶協作地區、國內合作城市的市(區、縣)產業園及科創示范企業,共同簽署“百園千企”暢通國內大循環、發展新質生產力經濟協作框架協議,通過技術共享、產能協同、市場互通,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環,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朋友圈”里,產業協同、破圈鏈接。廣博會打破了傳統展會“展完即散”的時空局限,以數據流、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的動態循環,重塑了資源要素的配置邏輯,最終建立起國內大循環的“廣州支點”,持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廣州內外貿一體化兩翼齊飛
從“搭平臺”到“建生態”,廣州正成為貫穿南北、聯通內外的“加速器”;從“單向幫扶”到“雙向賦能”,再到更深的國內大循環,以及更廣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廣州培育的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構筑國內大循環、大市場的最強動能,廣博會與廣交會也有望成為廣州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兩翼。
在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林輝煌看來,廣博會與廣交會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廣交會在外循環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廣博會則聚焦內銷的優勢產業、企業和優質產品。在此背景下,廣博會對廣州參與國內大循環將發揮重要作用。
林輝煌建議,“通過廣博會,廣州有望聯合更多周邊城市以及對口幫扶的其他欠發達地區,共同構建區域合作平臺,或培育更多行業標準規則,把廣博會做成國內大循環的一個重要節點,廣博會的角色就會更有發展價值和更強生命力?!?/span>
從更高的層面看,如何在超大城市中合理利用城鄉分布結構,并與周邊城市融合發展,是廣州的必答題,也是國內許多城市的課題。
劉松萍認為,在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環境下,廣博會立足內貿市場,與國內其他地區形成很好的合作。
林輝煌還關注到了廣博會上的對外幫扶元素?!皬V州對外幫扶富有特色和成效,充分體現了一個超大城市的責任擔當;而在經貿上,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是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城市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博會在這兩點上的探索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