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產業聚勢蓄能“加速跑”
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發揮出強大的集聚效應。圖為廣州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7月29日,廣州市統計局發布廣州經濟半年報。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5年上半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15080.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8%。
“穩中加固、趨勢向好”是廣州市統計局對上半年全市經濟運行態勢的精準概括。上半年,廣州全市上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經濟加快恢復的特征明顯,穩生產、穩市場、穩預期成效來之不易。
從量變到質變,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顯效,全市流量經濟激發消費潛能,新興產業加速聚勢蓄能,經濟穩中向好的積極因素加快累積,“半年報”透露出的四大“穩進信號”,成為廣州經濟決勝全年的底氣。
“壓力測試”下的強大韌性
上半年,社零總額累計增速逐月提升,其中5月、6月的單月同比增速更是雙雙接近10%;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增速轉正;外貿進出口持續兩位數增長;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超五成……消費市場回暖、工業生產恢復、外貿穩健高增,足見廣州經濟的強大韌性。
“韌性”通常指系統經歷沖擊或擾動后恢復、回彈的能力,“經濟韌性”主要是指一個經濟體應對外部干擾、抵御風險沖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最具代表性的,當數上半年關稅“陰云”籠罩下逆勢增長的外貿。
上半年,廣州市外貿進出口總額6050.5億元,同比增長15.5%,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3969.1億元,增長25.2%,排名十大外貿城市第一。對歐盟增長30.5%、對東盟增長36.7%、對非洲增長42.7%。
今夏,伴隨《長安的荔枝》熱播,荔枝再度成為水果界的“頂流”。據廣州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廣州海關共檢疫監管出口荔枝超2800噸,同比增長17.6%。
加速向上的“需求曲線”
整個二季度,廣州社零總額累計增速逐月提升,跑出了一條“加速向上的曲線”。
上半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11.22億元,同比增長5.9%,比一季度提升2.4個百分點,領跑5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事實上,消費市場的加速回暖,離不開市場端“流量加持”和政策端“以舊換新”的雙重發力。
從市場端來看,客流與貨流是反映一座城市流量的“晴雨表”。上半年,廣州全市客運量累計1.63億人次,同比增長0.9%;白云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4003.59萬人次,增長9.2%,其中,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大增23.9%。貨運量4.50億噸,增長2.4%。客流匯聚、貨流暢通,共同勾勒出城市蓬勃向上的經濟活力圖景。
從政策端來看,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在廣州全面發力。廣州市商務局數據顯示,上半年,以舊換新帶動銷售額482.7億元,應核銷資金62.9億元,均為全省第一。
“改變隊形”的創新打法
近年來,我們看到,廣州市傳統產業加速躍遷,新興產業成型起勢,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持續集聚,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創新主體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共同構筑起廣州經濟向新而行、向上突破的“硬核”引擎。
這背后,是一整套“改變隊形”的創新打法:
政策端先行發力——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立足當前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上半年全市聚焦“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集中發力,支持生物醫藥價值園區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印發;累計撥付國家省市惠企資金20.8億元,惠及企業項目近2000家……
投資端緊隨其后——上半年工業投資增長12%,其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5.5%,大規模設備更新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0.8%,資金精準投向關鍵領域,為產業轉型注入源頭活水。
產業端展現出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動圖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特別是新能源車產量增速在一季度轉正后逐月提升,上半年同比增長9.5%,占整車產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3.7個百分點;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發揮出強大的集聚效應。
政策、投資、產業三端協同發力,逐步形成了“政策引導—投資驅動—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推動廣州工業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全年向好”的信心決心
結構性調整轉變非短期之功。我們也要看到,當前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內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還需持續加力。
接下來,廣州將繼續精準聚焦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強化政策協同效應,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積極擴大有效需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著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鞏固和拓展經濟穩中向新向優的發展局面,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三季度是決勝全年目標的關鍵期、攻堅期。廣州將全方位挖潛提質增效,加力提速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堅決打好“十四五”規劃收官戰,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