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在廣州黃埔舉行的2025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第21屆夏季年會上,一款人形機器人格外引人注目,它與路過企業家們頻頻互動,展現出靈活柔韌的身姿,成為AI技術具象化的生動注腳,這款人形機器人正是出自宇樹科技。
同樣在黃埔,四足機器人正在2025廣州黃埔國際網球公開賽擔任開球“球童”,精準完成遞球任務,其靈活的動作與穩定的性能引發觀眾陣陣驚嘆,它就是由視源股份自主研發的工業級四足機器人MAXHUB X7,此前還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公開亮相。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在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大會,發布“灣區智城”可信AI先進賦能平臺,猶如在數字世界投下一顆“產業深水彈”,深化AI賦能行業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近年來,AI智能體以驚人速度進化,不僅走進尋常百姓家,更與千行百業深度鏈接起來。“十四五”收官之際,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亮出AI賦能新型工業化的硬核成績單——已培育“歸心·太白”通用大模型、“黃埔星”多模態大模型等基礎平臺,孵化達爾文生物醫藥大模型等40余個行業垂直模型……人工智能正在廣州黃埔這片產業熱土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智慧大腦加持
為全運會注入“數字動能”
“AI本質是技術工具向價值引擎的進化。”在夏季年會的AI賦能論壇上,多位企業家達成共識。當前,技術適配性不足、數據隱私風險高、行業知識壁壘厚等挑戰,正阻礙著AI在制造業、醫療、政務、金融等領域的規模化落地。
廣電運通自研的“望道”行業大模型,作為專注于政務和金融領域的垂直行業大模型,自2023年4月立項啟動研發,同年7月推出首個版本,如今已迭代至3.0階段,為多個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政務領域,它采集廣東省內幾乎所有已公開和可公開的政府數據,經處理形成高質量行業知識數據集,再與通用知識數據集合成統一語料庫,對模型進行預訓練,同時創新神經網絡,提升對廣東省政務領域知識的處理能力。“望道”大模型可快速構建智能體應用,在廣州市各區政務系統已廣泛應用。
“模型基于華為生態體系,采用國產原生算力,自主可控且適配性強。”廣電運通集團總工程師、研究總院院長田豐表示。
在全運會中,廣州數科集團旗下廣電運通等多家子公司借助該模型相關技術,從廣州市體育場館智慧運營到AR導航統建系統,從AR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到嶺南文化場景互動,均實現了創新應用。
由廣電運通成員企業廣電信義打造的廣州市體育場館智慧運營管理云平臺,以物聯網、大數據、AI、數字孿生及5.5G&WiFi7高速網絡為技術底座,構建了“1個平臺+7大支撐體系”的全場景智慧管理協同架構。依托數字孿生底座,云平臺在安全態勢、設備態勢及事件管理三方面發揮聯動優勢,提升應急效率。
AR導航統建系統將大學城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廣州殘疾人運動中心、廣州體育館等多個體育場館統一納管,實現統一訪問入口和管理后臺,現場安裝3650個藍牙定位信標、藍牙道釘構成的藍牙定位網絡,結合北斗信號,保障用戶室內無縫外切換導航至目標公共設施點和座席,滿足觀眾及特殊群體等用戶的多樣化導航需求。
“科技絕非冰冷的代碼,而是有溫度的服務。”田豐表示,提供數字類服務的企業可以借助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平臺,以“數字底座”為跑道,以AI為引擎,為賽事注入強大的“硬核數字動能”。
讓“大象”跳舞
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賦能千行萬業
“請進行全廠巡檢”“請查詢八號產線上周產量與合格率數據”……在廣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博依特智能”),工作人員現場演示,語音輸入指令后,AI助手迅速切換場景,開始規劃、執行任務并分析數據,將畫面和數據實時呈現在監控屏幕中,展現出強大的智能化能力。
博依特智能是一家扎根行業、更懂工藝的AI創新公司,專注于為傳統制造業提供數字化平臺、智能化平臺以及基于數據的服務,助力企業實現效率提升、質量穩定和生產成本降低。其打造的解決方案,讓復雜系統的操作變得簡單、輕松,真正實現了讓“大象”跳舞。
例如,在食品、造紙等行業,市場需求波動大,當銷售訂單到來時,生產操作智能體就能與電商平臺或 ERP 系統無縫對接,通過先進的算法,智能制定排產排程方案。最后幫助企業提升準交率,顯著降低換產成本,讓緊急插單變得游刃有余。案例顯示,通過 AI 技術助力企業降低超 10% 的能耗,提高 10%-15% 的生產效率,減少現場操作者 30% 以上的勞動強度。
廣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洪蒙納介紹,工藝大模型并非簡單的流程數字化,而是基于“機理模型+數據驅動”,將工藝機理與數據采集過程中的各類數據相結合,實現不斷優化和學習。可在生產過程中采集更多數據和異常情況,不斷進行微調。
博依特智能首席科學家劉煥彬表示,“十四五”期間,公司重點探索制造業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聚焦工藝AI和工藝大模型。生產操作智能體能傳承“老師傅”的經驗,對生產過程進行資源配置和工藝優化,直至閉環反控,最終實現產線自動駕駛。目前,智能體已覆蓋 20 個生產現場復雜操作場景。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
在教育領域,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希沃教學大模型積累和沉淀了大量數據。
“該模型投入了大量資源確保內容專業準確,最大程度規避知識性、常識性及意識形態錯誤,保障教學穩定。其既能在教師備課、教學時,作為輔助工具,幫老師節約無效時間;又能圍繞學生主動學習,給予思考引導與知識補充,滿足學生發展訴求。”視源股份未來教育BG商用軟件事業部總經理劉霄翔表示。
目前,AI備課已從試點邁向規模化,課堂分析超36萬節,可客觀評估教學水平。希沃擁有1000多萬活躍一線教師用戶,通過AI生成與人機協同制作的課件超60萬份,老師反饋助力AI能力不斷提升優化,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除在教育領域,視源還在辦公會議領域進行探索,領效智會大模型以軟硬件相結合的方式,推出了人工智能+會議的智能會議空間解決方案,目前已能實現會前準備、會中高效協作、會后智能回溯。目前已服務了超80%的中國500強企業。
多園協同、全域賦能
千年商埠煥發新生機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這座千年商埠因AI技術深度滲透,產業轉型之路煥發新生機。
近日,黃埔區科學城人工智能新興特色園(人工智能)成功入選2024年度廣東省特色產業園區,是此次廣州市唯一入選的特色園區,全省唯一一個人工智能方向的特色園區。目前,該園區已集聚規模以上人工智能企業134家,產業規模超過245億元,人工智能產值占園區總產值的67.5%,近三年平均增速達14.7%。園區重點引進和培育了佳都科技、南網數字電網研究院、宸祺出行等一批龍頭企業,產業生態日趨完善,特色優勢顯著,集群效應突出。
除了科學城人工智能產業園之外,黃埔區正以“多園協同、全域賦能”為路徑,積極構建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持續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目前,重點人工智能產業載體總規模突破60萬平方米,南部科學城片區以佳都科技PCI·未來社區、開投·智行產業空間等為代表,重點發展智慧交通、數字孿生和城市智能體,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城市領域的融合應用;北部知識城片區以知識廣場為代表,聚焦AI與智能制造、集成電路、具身機器人領域的交叉創新,初步構建起“南北聯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強化了園區之間的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助推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增強了區域產業輻射力和帶動力。
依托載體優勢,黃埔區匯聚人工智能企業219家,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黃埔區圍繞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算料”三大核心要素,推動包括南方電網“大瓦特大模型”在內的8個大模型通過國家生成式人工智能備案,積極推動南方電網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能源電力方向)等重大平臺落地,加速構建重大功能平臺體系。
在應用推廣方面,黃埔區推動3家企業成功入選2025年廣州市人工智能應用賦能中心入庫名單,連續發布三批《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應用場景清單》,覆蓋智能制造等12大重點領域,開放133個典型應用場景,以場景開放牽引技術落地,精準釋放企業轉型需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賦能實體經濟。
“下一步,黃埔區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AI+’應用示范,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和發展體系。”黃埔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袁蝶影表示。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