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送爽,寓意豐收。8月8日,由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和黃埔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年廣州市農業新質生產力暨都市現代農業招商引資引智活動在隆平院士港舉辦,超150家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高校院所、金融機構以及涉農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繪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藍圖。
活動現場亮點紛呈:三大前沿展區集中展示最新成果,15個重磅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超15億元,麥康森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1121招商體系”全景呈現,超3500萬元年度政策資金強力加持……這場盛會不僅是一場農業科技的“閱兵式”,更是黃埔區向世界發出的現代農業投資邀約。
智農機 花科技 數字漁 黃埔智造刷新農業基因
步入隆平院士港會場,仿佛置身于未來農業的“樣板間”。智慧農業、海洋牧場與觀賞魚、花卉三大主題展區交相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動的現代農業科技全景圖,吸引嘉賓駐足交流、對接洽談。
其中,黃埔區3家代表性企業攜13個品類的農產品和農機裝備參展,成為企業打卡的“熱點”。
極飛科技無疑是現場的“明星企業”。其展出的最新款農業無人飛機、APC3農機自駕儀、智能水肥管理系統等多款智能農機裝備和全新的智慧農業設施,全方位展示了其在“耕、種、管、收”全環節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生動詮釋了新質生產力如何重塑傳統農業。
公司創始人龔槚欽現場分享:“在國內,極飛科技的網絡渠道已覆蓋1007個縣城。在全球,我們的產品已進入70個國家和地區,有466個農場已使用極飛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轉入花卉綠植展區,澆澆花卉帶來的南美水晶花燭閃爍著天鵝絨般的光澤,火鶴王花燭則以其碩大鮮艷的佛焰苞奪人眼球,爪哇鹿角蕨與女王鹿角蕨以其獨特奇異的形態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為觀眾鏡頭爭相捕捉的“顏值擔當”,展現了現代農業的“美麗經濟”。
優魚技術帶來的智能水質監測系統,如同永不疲倦的“數字哨兵”,能全天候實時監控溶解氧、水溫、pH、鹽度、ORP、氨氮等數據,這套系統引領水產養殖進入數字化精細管理時代,吸引了眾多意向企業深度咨詢,為打造“藍色糧倉”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底座。
智能裝備解放人力,特色品種提升價值,數字技術賦能管理,三大展區集中展示農業新質生產力最前沿成果和技術,如三股強勁新質生產力激流,在黃埔交匯奔涌,共同托舉起農業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項目簽約 碩果盈枝 “1121招商體系”首揭面紗
現場的簽約與授牌環節,不僅見證了項目的“開花結果”,更清晰勾勒出黃埔區精心構筑、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載體——“1121招商體系”的堅實骨架。
當天,活動上共有15個農業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超15億元。其中,黃埔區共有新農人黃埔區(南灣)都市休閑農業、麥村澆澆植物超市、自動化鮮烹菜生產基地等3個項目進行現場簽約,總投資超1億元。
這僅僅是黃埔農業磁吸效應的縮影。據了解,今年來,已有17個優質農業產業項目扎根黃埔,總投資規模突破10億元。
隨后,麥康森院士工作站同步揭牌。這座占地1萬平方米、投資2億元的產業園,又名“藍色糧倉產業園”,由麥康森院士領銜,致力于構建以生物農業企業為核心,與生物醫藥、生物制造企業共生共榮的生態體系,打造“研發-應用-循環”一體化的生命科學產業集群。
它的落地,正是“1121招商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站,也標志著“1121招商體系”的全面落地。
除了“一站”,該體系還包含:
“一港”,即隆平院士港,該項目占地3.45萬平方米、總投資14.5億元,是袁隆平院士2020年親自選址、謀劃并提名的省級重點項目,正全力引進高端農業科技資源,立志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的“黃埔軍校”。
“兩園”則是指現代種業(農作物)產業園和現代農業裝備與服務產業園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共引入34個科技項目,總投資達8億元,2024年產值超15億元,培育、研發20多個新品種、新技術,獲30多項發明著作專利,29個獎項收入囊中,其中國家級和省級9項。
“一賽道”是開辟的生物農業新賽道,目前已聚集55家生物農業企業,產值超85億,涵蓋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飼料、生物制品、微生物食品六大板塊,慕恩生物、瑞豐科技、科虎生物等龍頭企業在此茁壯成長。
黃埔區農業農村局局長 劉猛:“一港”的重點任務是吸引優質農業企業總部落戶,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孵化、交易平臺;“一站”聚焦生物飼料產業科技研發,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兩園推動好種子、好技術、好裝備產業轉化,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一賽道”聚焦引進生物育種、生物農藥等領域企業,打造黃埔區百億生物農業產業集群。
劉猛首次系統闡釋“1121招商體系”的戰略內涵,他表示,黃埔區將全力拓展“1121招商體系”,為每一位投資者、創業者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廣闊的舞臺。
政策紅利惠農企 每年3500萬直投農業項目
雖非傳統農業大區,但黃埔以科技賦能、改革驅動,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三農”高分答卷: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連續五年正增長,2021年、2022年增速蟬聯全市第一;
農業龍頭企業達92家,其中國家級3家,較2019年增長超5倍。更令人矚目的是農村改革成果:2023年,獲批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試點(全國僅35區縣);
2024年,“三資云”平臺獲評全省數字政府優秀案例,農村集體資產總額從2013年的185.82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78.45億元,實現11年連增。
在市級“百千萬工程”考核中,黃埔區2023年、2024年分獲“創新類區優秀”和“工作實績突出區”榮譽。
活動現場發布的《黃埔區促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025年修訂版),于7月30日新鮮出爐,堪稱獻給農企的誠意“大禮包”。該政策從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到農業科技創新、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土地流轉等方面,每年安排不低于3500萬元資金直接用于支持各類農業項目。
“政策將提供全周期服務,讓企業在黃埔發展安心、舒心,有信心!”劉猛的承諾有數據支撐——據悉,僅2024年黃埔區兌現補助資金超4200萬元,近三年累計超2億元。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