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商圈調解工作站調解涉外貿易合同糾紛。
“崔老板,上次那筆中東訂單的糾紛,對方律師已經確認和解方案了,以后關于不可抗力的條款要注意寫細了。”黨員調解員劉嘉瑩蹲在物流檔口門前,用紅筆圈出了合同爭議處。
荔灣區站前街道毗鄰廣州火車站,25個鞋服飾專業市場、1.1萬家經營主體在此扎根,年交易規模達400億元。涉外貿易頻繁的背后,糾紛調解與出海服務需求日益突出。為此,街道創新打造“雙平臺”——時尚商圈調解工作站與企業出海服務中心,前者整合公檢法等多部門力量組建30人專業團隊,設12名黨員首席調解員;后者聯合區貿促會及4家專業機構,構建“調解止損—服務賦能”全鏈條體系。今年以來,調解工作站成功化解商標侵權、跨境追償等糾紛38宗,成功率97.2%,涉外糾紛實現“零敗訴”。
助力企業拿下海外訂單
“以前處理跨境貨款糾紛,要跑法院、仲裁委、領事館、保險公司,至少半個月,這次街道3天就幫我解決了!”商戶崔相位的客戶因貨物延遲拒付尾款,雙方語言不通、合同條款模糊。黨員調解員劉嘉瑩積極協調,由司法所、派出所以及涉外律師團隊助力,通過翻譯合同、商會協調、視頻會議調解,3天就促成了雙方和解,客戶同意按既定約定支付貨款。
“合法合規是底線,合情合理是溫度。”劉嘉瑩總結了“四合四字”工作法(合法、合規、合情、合理;聽、理、解、和),讓商戶從“怕糾紛”變為“信調解”,街道涉商訴訟量同比下降30%,調解滿意度達100%。
在全球化浪潮下,企業出海成為拓展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的“關鍵一招”。李旭在天和鞋城創辦了自己潮鞋品牌,開拓歐洲市場時因為不熟悉CE認證的流程卡了殼,街道的企業出海服務中心啟動幫扶流程,由黨員干部陪同申請,協調貿促會加急審核。李旭感慨道:“以前跑完幾個部門至少要10天,現在‘一站式受理’,連翻譯費都省了!”
中心提供外貿單證、供應鏈金融等20項服務,半個月內助力18家企業拿下海外訂單。“政府牽線的‘鴻運鞋業貸’授信2000萬元,我們終于有資金升級生產線了!”商戶林映微不僅通過中心追回跨境欠款,還搭上了電商快車——中心鏈接直播資源,幫助36家民企開拓東南亞市場,帶動線上交易額突破5000萬元,同比增長35%。此外,中心編制了《站前益企幫政策匯編》,開展“以案釋法”活動23場,推動企業涉外合同規范率提升至90%,糾紛發生率同比下降32%。黨員干部“檔口議事、市場辦公”成常態,政企懇談會已破解融資、物流等問題47項,供應鏈響應速度加快30%。
商圈年客流量增長50%
“營商環境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引來金鳳凰。”站前街道黨工委書記梁治國說,雙平臺就是他認領的“一把手”黨建項目。如今,商圈年客流量增長50%,新增涉外注冊企業超300家,正從“全球批發集散地”向“時尚產業創新地”轉型。
從“矛盾不出市場”到“服務全程護航”,荔灣區站前街道以黨建紅引領法治藍,用“軟服務”激活“新動能”。這既是基層治理的“繡花功夫”,更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商貿一線的生動實踐。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