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東省新能源循環經濟零碳智慧產業園廣州總部項目在花都區赤坭工業園正式奠基。該項目由中恒源集團與花都汽車城發展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中恒智聯(廣州)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廣東省2025年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廣東省新能源產業強鏈補鏈的重點工程。項目得到了民革中央、廣東省委會、廣州市委會的大力支持。
打造新能源循環
經濟標桿園區
項目凈用地面積60畝,總建筑面積13.1萬平方米。項目一期總投資7.5億元,以國家零碳園區、綠色工廠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新建2GWh新型儲能智造中心、年處理6萬噸新能源汽車退役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中心、年處理2萬噸退役光伏板回收利用中心、碳中和研究院、科研中心及院士工作站。
項目已獲得廣東省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證,已完成選址地詳勘及總平面設計方案,項目地正在進行三通一平,現已報規。預計2027年6月前投產。
構建“三鏈融合”
產業生態
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構建“實業+、+碳匯、+智算”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通過攻克碳匯核算方法學、智算工業仿真模擬、電池綠色再生三大高地,為行業提供可復制的“零碳解決方案”,推動新能源循環經濟產業從粗放擴張向綠色集約化高質量發展躍升。
項目建成后將實現“三級躍升”:經濟層:年產值超15億,帶動直接或間接就業1000+,賦能大灣區新能源產業鏈降本10%。生態層:年碳減排103萬噸,相當于再造12個白云山森林。戰略層:通過未來在全省的產業集群布局,為大灣區提供不少于40%的動力電池再生材料,夯實供應鏈安全基石。
項目將通過“三鏈融合”,破局傳統產業痛點:技術鏈:以低溫固相再生技術攻克材料級再生難題,能耗降低40%以上,效率提升50%以上。數據鏈:通過量子計算+區塊鏈實現碳足跡全流程追溯及存證。價值鏈: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降低園區綜合能耗40%以上。目標是推動大灣區新能源產業從“單點創新”邁向“系統級閉環零碳生態”。
打造資源循環
利用的“廣東樣板”
花都區以“千畝用地保障+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形成獨特磁吸力,政府提供從審批綠色通道到技術研發補貼的全周期護航,實現 “簽約即拿地、拿地即動工”的灣區標桿速度。
“項目的奠基絕非僅僅是中恒源集團的一個重要投資項目,它填補了華南地區乃至全國在新能源產業鏈后端循環利用與碳管理技術集成應用的關鍵空白。”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中恒源集團戰略發展委員會首席顧問曾壯鵬表示,這是廣東省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具有極強的示范引領和產業聚集效應。它標志著我們從單一的“綠色能源生產”向“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邁出了堅實一步,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提供了強大支撐。
廣州理工學院副校長陳漢君期待,學院能與中恒源及園區內的相關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將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方面的優勢,為園區輸送更多懂技術、善創新、能實踐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將積極推動學校的科研團隊與企業的技術骨干攜手攻關,圍繞零碳技術研發、電池回收利用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研究,助力園區打造成為新能源循環經濟的創新高地。
“項目落地,標志著我省在新能源循環經濟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這座集科技創新、智能生產、生態循環于一體的零碳智慧產業園,必將成為引領行業變革的示范高地,成為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桿?!睆V東省企業聯合會、廣東省企業家協會秘書長梁銘希望,園區能夠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在技術創新、能源管理、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廣東樣板”。
助力“雙碳”
目標與產業升級
據了解,項目建成運營后,按德國萊茵認證凈零碳標準運行四年,通過技術創新與沉淀,力爭在2030年實現“零碳排放”。
以“三零體系”實現零碳:設計零碳:以國家“綠建三星”的標準,配套光伏建筑一體化+海綿城市,實現可再生能源覆蓋率100%;運營零碳:風光儲氫微電網,實現能源自循環;生產零碳:碳捕捉工藝覆蓋全部產線,工業廢料100%資源化。
產業園還規劃了院士工作站和碳中和研究院,將設立不少于10億的產業基金,提供“前三年零租金+技術共享池”行業創新企業入駐政策;將推行“碳中和英才計劃”,定向輸送千名碩博人才,形成“技術-資本-人才”黃金三角閉環。
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廣州市委會主委于欣偉表示,將以此次項目奠基為起點,充分發揮民革組織聯系廣泛的優勢,推動民革智庫資源、在穗高??蒲辛α颗c產業園區的需求精準匹配,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將圍繞園區在技術創新、模式探索、政策落地、人才引育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難點堵點,組織民革界別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園區爭取更優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提供智力支撐和務實服務。
中恒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林偉雄表示,奠基儀式不僅僅是一個開始,它象征著我們對未來的承諾,對創新的追求,以及對卓越的不懈追求。通過共同的努力,這個項目必將成為中恒源集團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循環經濟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典范。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