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低空飛行氣象保障產學研用聯盟成立大會暨“廣州低空飛行氣象保障志愿者觀測試驗”啟動會在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舉行。聯盟的成立與試驗的啟動,標志著廣州在系統性破解低空經濟氣象保障關鍵技術難題上邁出堅實一步,為蓬勃發展的低空經濟筑牢安全基石,也為全國低空經濟氣象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示范。
產學研用協同發力,構筑低空氣象保障生態圈
活動當天,低空飛行氣象保障產學研用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宣告成立。
該聯盟是由廣州市氣象局倡議發起的非營利性行業協作平臺,旨在整合氣象服務資源與低空經濟產業需求,強化合作共贏,營造鼓勵科技創新、激發干事創業活力的氛圍,推動低空飛行氣象保障業務產業鏈落地廣州,為廣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氣象保障。各級氣象部門、民航部門、科研院所、高校低空經濟運營企業、行業協會及相關技術服務機構可自愿加入聯盟。
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已超40家,包括廣東省氣象臺、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廣州市氣象局等氣象領域權威力量,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工信部電子五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廣州城投、廣州交投、廣州數字科技集團等城市建設與運營主體,更匯聚了億航智能、小鵬匯天等低空經濟領軍企業和華云升達、鐳測創芯、納睿雷達等一大批氣象及關聯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共同構建起“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形成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域的強大合力。
據了解,聯盟工作目標清晰,直擊低空氣象保障的關鍵環節,致力于推動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空域動態等信息的實時交互與安全共享,促進氣象服務與低空業務系統深度融合,鼓勵成員按需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優先推動科技成果在低空氣象保障中轉化應用,推進成員間人才交流與聯合培養,組織業務培訓、學術交流及行業論壇,培育復合型氣象保障人才隊伍。
直擊關鍵痛點,志愿者觀測試驗助力低空安全
低空經濟騰飛,安全是生命線。當前,影響低空飛行安全的低空風切變、湍流、局地強對流、低能見度等復雜氣象因素,仍是懸在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現有氣象觀測網絡對300米以下低空的覆蓋仍存在盲區,低空飛行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的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2025年“廣州低空飛行氣象保障志愿者觀測試驗”應運而生,承載著破解核心難題、填補能力空白的重大使命。
據介紹,該試驗將持續一年,聚焦真實三維大氣實況,重點開展低空風場的觀測實驗。為了更具有代表性,該試驗針對廣州海心沙旅游觀光、增城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物流、黃埔中新知識城低空文旅—物流、南沙明珠灣靈山島尖全空間無人體系等低空經濟示范應用場景,在高密度建筑群、臨江、丘陵、海岸帶等非均勻下墊面開展邊界層湍流觀測試驗和面向低空飛行氣象保障的百米級模式研發與示范應用。
此外,試驗采用“政府主導、企業自愿參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組織模式。目前聯盟成員中的19家單位將貢獻各自的觀測設備、技術專長、試驗場景資源等,共同探索建立“邊試驗—邊應用—邊改進”的快速迭代機制,確保觀測數據和試驗經驗能第一時間反饋到低空氣象觀測布局優化和產品開發中,真正實現科研與應用的無縫銜接,讓試驗成果迅速轉化為保障能力。
“成立低空飛行氣象保障產學研用聯盟和開展志愿者觀測試驗,正是要打通‘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場景應用’的全鏈條,為廣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氣象保障。聯盟的成立不是終點,而是深化合作的起點。”廣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將繼續聚焦低空氣象監測盲區、復雜地形影響等“卡脖子”問題,以及物流無人機、城市空中交通等應用場景和全鏈條服務保障,推進打造廣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全國先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