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演藝之都”再添一把火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文博會現場,廣東重磅發布六大文化產業“政策包”。其中,《關于推動廣東演藝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廣東演藝市場政策17條”)包括九大方向、17條具體措施,為廣東演藝市場的未來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指明發力方向。
被譽為“演藝之都”的廣州,演出市場一向熱力十足。此次“廣東演藝市場政策17條”一出,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廣州演藝市場將再添“一把火”,助力廣州在打造“國際演藝之都”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在南沙舉辦的灣區校園音樂節。(資料圖片)
演藝市場暢旺 消費動能十足
此次出臺的“廣東演藝市場政策17條”提出,支持廣州、深圳打造國際演藝之都。
此前,廣州發布《關于促進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全面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一城二都三中心”城市名片。其中,一個中心就是國際演藝中心,進一步明確要加強演藝場館建設,拓展中小型演藝空間,鼓勵原創作品全球首演落戶廣州,培育“廣州首演”“廣州首發”品牌,促進演藝市場消費。
廣州的演藝市場一向暢旺。2024年共審批營業性演出4974宗、140135場。今年1—4月,共審批營業性演出1661宗,同比2024年同期增長11%。
廣州穩居演唱會之城第一梯隊。憑借商業資源集聚度高、交通樞紐作用強、年輕人群體占比高等優勢,廣州吸引一大批明星來此舉辦演唱會。2024年舉辦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59場。
廣州積極招引優質企業,推動演藝市場主體不斷壯大。2024年廣州演出經紀機構556家,較2023年增加228家,同比增長41%,涌現了一批在全國演藝市場有較大影響力的頭部企業。
廣州演藝市場的繁榮亦帶動了文旅消費。其中,演唱會成為“行走的GDP”,跨城觀演成為主要消費趨勢,跨城觀演率超50%(其中大型演唱會的觀眾70%來自廣州市外、40%的觀眾來自廣東省外),極大拉動消費。
尤值一提的是,廣州演藝裝備產業實力雄厚,在舞臺燈光、電子音響和戶外景觀照明領域全國領先,占據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企業過千家,產值超千億元。
多部劇作廣州首演 產品供給豐富多元
“廣東演藝市場政策17條”指出,要促進演藝市場供給和消費,支持引進國際高質量商演項目。對此,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陳睿表示,廣州大劇院加大力度引進了很多重磅演藝項目。其中,有“首輪巡演國內首站、廣東唯一”的黎星工作室最新民族舞劇《牡丹亭》,有“國內首演”的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灣頂月明》等。
作為扎根廣州文化近七十年的綜合性文化企業,廣州市演出電影有限公司在“政策包”的指引下,也將更好地結合自身資源,助力廣州打造影視和演藝新高地。該公司副總經理張慧艷介紹,“公司今年成立了‘廣文演藝院線’,包含5個標準劇場和6個演藝新空間。我們將進行充分鏈接,把優質的演藝項目引進到我們的劇場和空間里面。”
廣州本土的文藝院團也將加強舞臺藝術精品創作,舞劇《英歌》、音樂劇《雄獅少年》、粵劇《雙繡緣》等多部舞臺藝術佳作將進行進一步精心打磨。
《英歌》劇照
“廣東演藝市場政策17條”指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演藝交流推廣,強化演藝國際交流合作,鼓勵粵產演藝精品海外巡演,最高扶持500萬元。
5月20日,廣州大劇院啟動了首屆“戲劇星火”大灣區青年戲劇計劃。“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搭建一個平臺,更要整合整個灣區的資源,去聯合灣區的劇場、高校、演藝人才,一起進行演藝生態持續化的培育。”陳睿告訴記者。
“廣東演藝市場政策17條”明確強調培育演藝新空間。一臺好戲文化傳媒(廣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文科表示,將在北京路復制上海亞洲大廈“垂直百老匯”模式,“依托廣州現有多個駐演項目的經驗,聯合《辛吉路的畫材店》等項目,共同打造華南地區首個駐演戲劇集群。”
拓展“演藝+”產業鏈條,“廣東演藝市場政策17條”指出要豐富“演藝+旅游”產品供給,也將為廣州文商旅注入更多新活力。
數說
2024年,廣州共審批營業性演出4974宗、140135場。今年1—4月,共審批營業性演出1661宗,比2024年同期增長11%。舉辦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59場。
廣州演藝裝備產業實力雄厚,在舞臺燈光、電子音響和戶外景觀照明領域全國領先,占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企業過千家,產值超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