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州市白云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獲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復。作為白云區歷史上第一部“多規合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規劃》是白云區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也是全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
按照《規劃》,白云區將錨定“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區”總體目標,塑造“三軸兩帶三區”空間格局,發揮“云山珠水”特色及“四大樞紐”資源集聚優勢,開啟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中心城區建設新局面,全力支撐廣州全面建成中心型世界城市。
錨定“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區”總體目標
《規劃》錨定了1個總體目標、3大發展定位、4項核心功能,描繪城市發展藍圖。
1個總體目標即是以“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區”為總體目標,發揮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國際港、廣州白云站、廣州站“四大樞紐”輻射帶動作用,全力推動樞紐門戶功能提升,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擦亮“云山珠水”的獨特生態品牌,推動城鄉空間高質量發展,塑造依山傍水宜居宜業宜旅的山水智慧城區。
“3+4”的發展定位和核心功能分別是明確全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山水智慧城區、港產城融合發展區”三大發展定位,以及“國際商貿中心重要承載區、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載區、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重要承載區、全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四項核心功能。
面向2035年,白云區將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國際樞紐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港產城高度融合、城鄉活力突出,全面支撐廣州市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城市。
對標目標,立足灣區需求和廣州要求,《規劃》強調,融入區域,融通港城,是未來白云發展的總體方向,要持續強化城市戰略空間對未來白云發展的引領作用,充分利用白云“軸帶極核”兼具的空間優勢,發揮鏈接極核功能,深度融入極核發展。
《規劃》提出,首要圍繞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國際港等空鐵樞紐,聯動佛北戰新產業園和國家知識中心城,共筑產業極點,建設大灣區北部智造產業走廊。其次,以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為主體,融入廣佛同城,共建廣佛全域同城化合作示范區。此外,還要全面貫徹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主動融入、主動對接、主動對標“面海新城”,實現聯動發展。
塑造“三軸兩帶三區”空間格局
經過歷版規劃的引導,白云區城市空間逐步優化和明晰。本次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堅持港產城融合、緊湊布局、融灣聯動,優化形成白云區“三軸兩帶三區”的城鎮空間結構。
其中,三條南北向發展軸分別為:港城一體發展軸——鏈接北部增長極與中心城區,充分發揮臨空商務港、民科園核心區、白云城市中心、白云新城等重點區域功能,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數港融合發展軸——積極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以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灣區新岸等重大平臺為核心,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兩業”融合發展;生命健康發展軸——聯動廣州中新知識城、天河智慧城和珠江新城,串聯同和京溪地區高端醫藥總部、美麗健康產業園等重點發展區域,發展生命健康產業。
兩條東西向的發展帶分別為:雙極聯動發展帶——增強交通資源的戰略投放,發揮北部增長極產業鏈組織和交通樞紐作用,強化與國家知識中心城的協同聯動,發揮好市域環灣發展走廊上核心區域功能;國際時尚消費帶——重點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際交往和時尚商貿功能,以“黃金三角”商圈(白云新城商圈、白云站商圈、廣州站商圈)為核心,打造匯聚高端現代服務與國際消費功能的國際時尚消費帶。
最終形成三大發展區(北部雙極聯動區、中部綜合服務區、南部國際商貿區),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大融合,實現港強、產優、城美。
建設國際樞紐門戶與創新城區
一個通達灣區、對話全球的國際樞紐門戶,正在走進現實。
《規劃》指出,要圍繞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國際港、廣州白云站和廣州站,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推動樞紐能級大躍升。
白云區規劃形成11條高鐵通道,實現與鄰近省會城市3小時、國家級城市群5~8小時互達;構建9條城際線路、“6橫5縱”高速公路網絡,實現與灣區城市2小時直聯直通;構建20條多層次城市軌道網絡及“16橫16縱”城市骨架道路網絡,推動城市交通結構綠色轉型、數字化轉型;完善低空基礎設施,打造一批示范應用場景。
與此同時,白云區將建設更具驅動力的創新城區。在落實全市“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上,白云區力圖做大做強“6+6+X”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千億引領、百億支撐”的產業格局。
一方面,白云區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充分發揮國家新型儲能創新中心等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建設“6+N+X”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另一方面,白云區將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進一步聚力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加快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對標一流,建設廣州民營科技園、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等“一園兩城三都四區”重大平臺。
此外,白云區還將加大力度保障產業發展空間,劃定工業用地控制線,加大產業用地供應,推動產業項目集聚發展,提高產業用地利用效率。
開啟高質量中心城區建設新局面
推動城市、文化和生態融合發展,白云區謀求蛻變為更具辨識度的魅力城區。
根據《規劃》,白云區將加強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全面保護特色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山、水、城、田、園交織互融的整體格局。尤其凸顯“東山西水、南城北港”的城鄉風貌,延續山水相依的地區特色,構建“通山達江、城景相融”的總體風貌格局,塑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景觀視廊,確保主要山脈水系、都市地標、城市軸線等視覺感知的通透性。
在生態建設上,白云區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建立具有嶺南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重點保護白云湖濕地公園、白海面區級濕地公園等,形成連通山水、貫穿城區、功能復合的“區域—組團—社區”三級生態廊道網絡。
白云區還將完善“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四級城鄉公園體系,結合山體、河涌水系和城市生態廊道,串聯各類公園,融入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構建由綠道、碧道、登山步道、古驛道共同組成的城鄉休閑游憩體系。
為建設更具幸福感的宜居城區,白云區將規劃形成“城市級—地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空間體系,著力強化白云新城、白云城市中心兩個城市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重點提升白云湖、京溪同和、江高、鐘落潭、人和、太和6個地區級公共服務中心,持續提升行政、文化、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15分鐘工作生活圈”,形成便捷、舒適的公共服務網絡。
為實現這一目標,白云區規劃新增文化設施22處,建設優質教育設施10處,新增46處體育設施,新增30處養老設施,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鎮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網絡。
與此同時,白云區還將建設全領域應用、全要素管控、全周期管理的數字白云,打造更具感知力的數字智慧城區。
白云區將錨定“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區”總體目標,塑造“三軸兩帶三區”空間格局。圖為廣州白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