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州市海珠區調解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廣州市海珠區司法局召開,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海珠區律師行業黨委副書記、區律師工作委員會主任楊巍當選為首屆會長,標志著廣州市首家調解協會成立。這是海珠區探索以群眾力量解決群眾矛盾、以社會力量推動多元共治新路徑的創新實踐,將進一步提升海珠法治工作高質量發展水平,推動形成具有海珠調解特色的“楓橋經驗”。
以協會為紐帶 搭建調解“同心橋”
海珠區調解協會是由海珠區從事調解事業的調解組織、調解員和從事調解指導管理、教學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等組成的專業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法人。它以“黨委、政府指導、社會組織領辦、資源全面整合、志愿公益奉獻”為原則,將黨委、政府“有形之手”與社會力量“無形之手”相結合,不斷夯實海珠調解基礎,統籌各類解紛資源為群眾提供更加精準高效普惠均等的調解服務,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近年來,海珠區不斷深化“調解+部門”聯動,健全訪調、警調、交調、訴調、援調、裁調、專業性與地域性調解聯動等銜接制度,依托黨建陣地黨員調解崗,形成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工作聯動、突出問題聯治、平安建設聯創的“五聯”工作機制。不斷構建“調解+網格”格局,推進調解與網格化服務管理深度融合,以觸角廣泛、嗅覺靈敏的信息收集網絡,動態摸排化解網格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不斷推動“調解+媒體”融合,將人民調解工作延伸拓展到廣東廣播電視臺《和事佬》欄目、廣州電視臺《說法》欄目以及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媒體陣地,提供優質糾紛調解、在線答疑、案例解析等服務。不斷創新“調解+普法”路徑,創辦全省首批“法治夜校”,立足城中村街道因地制宜設置“法治夜校”學堂場所29個,組建50人資深講師團,匯總首批備選普法課程57個,提升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為了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海珠區調解協會將持續發揮其紐帶作用,繼續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等力量,搭建調解與各類資源之間的“同心橋”,疊加呈現調解多元效應。
以協會為中樞 構筑調解“大矩陣”
如何統籌城區協調發展,是海珠區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創先”區面臨的課題。為了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海珠區以“一區一谷一圈”建設為引擎,聚焦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斷發力。
圍繞區“頭號工程”和重點任務,海珠區司法局建立適應“一區一谷一圈”總體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配套調解體系。在東部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借助粵港澳大灣區中央法務區海珠云上片區資源,布局數字調解體系,發揮互聯網經濟糾紛調委會、琶洲國際會展區域調委會、人才公寓和諧租賃調委會以及琶洲商事調解室等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功能,2023年化解“數字”糾紛1267件。在中部,建立以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調委會為核心的多元調解網絡,推廣成立9個較大規模市場專業調委會,聯動馬師傅調解工作室、念禹人民調解室、行業商會、平安促進聯合會等區域特色調解力量,2023年化解糾紛763件。在西部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建強專業調解矩陣,成立勞動人事爭議裁調中心,以廖瓊靈、何國瑜律師調解室為主陣地發揮社區法律顧問作用,為歷史街區保護和老社區更新改造等基層治理難題提供法治保障,2023年化解勞資糾紛3048件。
作為匯聚海珠區各類解紛資源的中心,海珠區調解協會成立后將立足東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地實際需求,進一步科學規劃、統籌調配全區調解資源,為“一區一谷一圈”發展提供差異化調解服務,構筑緊密服務區中心工作、切實滿足群眾需求、調度配置合理的調解“大矩陣”。
以協會為溫床 孵化調解“新生命”
調解組織和調解員是調解工作的活力所在。近年來,海珠區健全橫到邊、縱到底、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調解網絡,建立各類人民調解組織313個,選優配強1451名專兼職人民調解員,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糾紛化解自治格局。
近期,為了強化調解專業效應,海珠區創新打造三個中心,提升針對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的調解水平。針對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珠濕地成立全省首個生態保護糾紛化解中心,吸納公檢法、行政部門、行業團體、專業機構、基層調解組織等多方參與,推動生態環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為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賦能。針對新業態就業群體,全國首個新業態用工保障行業自治組織——廣州市新業態用工保障聯盟在海珠區首創成立調解中心,搭建“1+N+E”用工爭議調解服務網絡,為聯盟成員單位之間、聯盟成員與新業態從業者之間搭建平等協商、訴求表達和矛盾調處的平臺。針對社保爭議事項,成立全市中心城區首個全域覆蓋的社會保險費爭議處置中心,實現社保爭議事項“一扇門”“一站式”處理,構建社保費協同共治新模式。
海珠區調解協會成立后,將制定更加科學的調解組織發展規劃,在各行各業、各地域各領域孵化培育更多的調解組織,延伸調解觸角至社會“最后一公里”,推動調解組織健康有序運行,以調解組織的內生活力促進海珠調解事業的蓬勃發展。
以協會為規范 樹立調解“風向標”
如何擴大調解工作的知曉度、影響力,引導更多群眾了解、支持、參與調解工作;如何提升調解工作的水平,使調解員們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這是海珠區一直探索實踐的方向。
海珠區不斷創建新時代調解典范,講好海珠調解故事。例如,打造“馬師傅調解工作室”和“念禹人民調解室”。馬勝佼作為全國司法所模范個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代表,獨創“馬師傅九步調解法”,享譽各地。“布料老板”夏念禹熱心調解事業,成為海珠人民調解和群防共治的一面旗幟。打造“廖瓊靈律師調解工作室”和“何國瑜律師調解工作室”。廖瓊靈擔任社區法律顧問的江南中街青鳳社區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何國瑜擔任社區法律顧問的沙園街廣重社區成為廣州加裝電梯示范點,加裝電梯覆蓋率超九成。
海珠區調解協會成立后,將不斷提升調解規范化水平,建立常態化分級分類培訓機制,組織人民調解員等級評定,組建調解專家、金牌調解員、調解能手等尖端調解隊伍,對調解員進行表彰、獎勵,選樹典型加大宣傳,進一步示范引領調解高質量發展。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