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的廣州,春意暖暖,珠江兩岸,郁郁蔥蔥,連片的木棉花競相綻放,昭示了這座英雄城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此時位于珠江要道上的黃埔集通碼頭,大型運輸車來回穿梭,大馬力挖機不停揮舞大鏟,將來自工地的余泥渣土裝運到碼頭停靠的運輸船只上,不遠處已有三、四條運輸船等待停靠,繁忙的場景讓人倍感城市建設帶來的充沛活力。
小切口,大民生。在沒有采用水上運輸方式以前,大部分余泥渣土只能通過公路運往周邊地區進行綠化回填利用及礦區回填消納。“塵舞漫天”的渣土亂象頻頻發生,不僅造成了城市環境“臟亂差”,許多渣土運輸車輛也給城市道路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面對陸路運輸產生的諸多不足,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余泥處審時度勢,依托發達的珠江水系,結合水路運輸投資少、成本低、運量大、占地少等優點,于2014年開創性制定并實施《廣州市建筑廢棄物水上運輸管理工作方案》,按照合理規劃、因地制宜、有效控制、規范管理、強化協作工作思路,利用現有合法和廢舊碼頭以及規劃布局新建碼頭,相繼解決了一大批國家、省市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建筑廢棄物處置,進一步拓寬了城市余泥運輸渠道。經過近8年的發展,全市中轉碼頭(臨時裝卸點)已由最初4個碼頭擴大到現如今21個碼頭,船務公司50家,現有船只486艘,年均中轉運輸能力達18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城市開發建設中巨量余泥排放的需求。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城管部門在拓寬重點項目余泥外運水上通道工作中不斷努力進取、開拓創新。一是推出便民措施。堅持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研究數據賦能審批流程再造,健全數字化政務服務,簡化水運中轉臨時裝卸點選址建設手續,特殊工程項目可直接報港務或水務部門批準選址,對經批準的選址給予三個月臨時轉運期,采用合法躉船臨時轉運余泥,持續優化建筑廢棄物處置許可辦理流程。二是完善編制規劃。推進建筑廢棄物水上運輸中轉碼頭選址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規劃布局,落實用地選址,完善運輸方式,規范運輸流程,解決運輸規模與中轉設施之間的矛盾,加快《廣州市建筑廢棄物處置設施布局規劃(2021-2035年)》發布實施,以長效解決中心城區建筑廢棄物出路難題。三是加強會議研究。充分發揮建筑廢棄物水上運輸聯席會議工作機制作用,深入挖掘利用廢舊碼頭或現有碼頭建設水運中轉臨時裝卸點的可行性。研究選定新建筑廢棄物水上運輸中轉碼頭(臨時裝卸點)選址,指導已確定選址加快設施建設,完善相關手續,盡快投入運營,進一步拓寬重點工程余泥外運出路。四是落實監管職責。對全市中轉碼頭(臨時裝卸點)開展拉網式排查,對船務公司及其所屬船舶信息匯總、登記造冊。規范水上運輸通道及水上運輸設施的管理,督促臨時裝卸點和運輸船舶安裝視頻監控設備,落實紙質聯單制度,做好運輸管理臺賬。抓好“建筑廢棄物處置全流程智慧監管平臺”運營管理,完善全流程智能監控工作機制,掌握水上運輸消納去向,保障水上運輸有序進行。
是機遇也是挑戰,是壓力也是動力。當前隨著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推進市委“1+1+4”工作舉措,老城市煥發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我市重點項目全面開花,建筑廢棄物處置管理壓力呈現逐年向上形勢。據統計,近幾年全市余泥渣土年產生量均在9000萬立方米以上。2022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提出,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廣州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一場以數字智慧、生物新興、生態環保、社會民生、城市更新、綜合交通樞紐為代表的項目建設高潮即將到來,這對我們的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有效解決余泥渣土處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日前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陶鎮廣帶隊,會同市相關部門、屬地政府負責同志,到海珠區海珠灣隧道項目以及番禺區地鐵重點工程(十號線)選址現場調研,專題研究解決重點項目從水路中轉外運余泥工作。“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認識解決市重點項目余泥外運難題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指導業主單位辦理手續,切實推進我市建筑廢棄物水運中轉臨時裝卸點選址建設工作”,陶鎮廣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