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協第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2024年1月14日)
李貽偉
各位委員,同志們:
我代表政協第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一、過去一年的工作
2023年是全面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本屆政協履職的第二年,我們的各項工作漸入佳境。
一年來,我們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以“人人成為研究員”的目標追求,穩步推進政協委員、機關干部兩支隊伍建設,著力鍛造協商議政過硬鐵軍。我們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一體推進學習調研、協商議政,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為自信,對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作用感悟更為深刻,做好專門協商機構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進一步增強。
一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廣州的關懷厚望,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廣州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領會省委、市委思路舉措,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凝聚共識、奉獻力量,助力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我們把“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的標高追求轉化為工作動力,縱深推進“十”字聯動履職,探索推進“百姓提案”,傾力打造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廣州品牌”,更好發揮超大城市的示范引領作用。實踐充分證明,政協工作要創新、可出新、能出彩。
一年來,我們弘揚敢闖敢干精神,憂國憂民憂廣州、用心用力用真情,把應做的事情做好做足做到位,為穩經濟、應變局、闖難關擔當實干。全體委員逐步登堂入室、更加熟練履職,成為政協工作的“行家里手”,先后參加協商議政3649人次、學習培訓2188人次、專項工作6596人次,提出提案840件,客觀化履職評分合格率99.48%、良好率93.5%、優秀率79.4%,39名委員被評為市政協“優秀委員”,4名香港委員獲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頒授勛銜。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各位委員為了廣州更美更好的主人翁意識,有效發揮了在本職工作中的帶頭作用、政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界別群眾中的代表作用,主要概括如下。
(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助力廣州高質量發展。我們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認真履職盡責,更好地把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生動實踐,推動市委提出的“二次創業”再出發。
——緊扣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商議政。我們立足廣州資源稟賦和城市定位,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深入開展政協常委會會議協商,提出“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對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源頭供給能力”等建議,扎實開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等重點提案督辦。著眼以金融活水滋養實體經濟,提交“推動廣州建設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的提案,助力廣州打造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核心引擎。圍繞培育新興產業下好先手棋,提出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航天產業、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的提案,助力廣州再造競爭新優勢。
——聚焦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出謀劃策。我們著眼增強廣州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從提升國際航空、國際航運、鐵路、軌道樞紐能級等方面提出系統性意見建議,提出把南沙規劃好開發好建設好、推進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等系列提案,助力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緊扣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和城市更新,提出廣州大學城等級整體提升、東部交通網絡聯通、黃埔涌水岸聯動治理等提案,圍繞《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開展立法協商。聚焦實現高效能治理,建言華南國家植物園與廣州城園融合發展,推動綠美廣州建設。圍繞要素資源均衡配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畬族村鄉村振興等方面開展調研協商,為“百千萬工程”獻計出力。針對超大城市治理難題,我們提出縱深發展廣州鎮街全域服務治理模式、推進鎮街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等提案,為打造宜居廣州貢獻政協智慧。我們關注城市文化傳承,提出“優化廣州語言生態環境,讓粵語文化在傳承中實現創新發展”的建議,舉辦多場高水平的藝術展覽,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贊賞。
(二)堅持踐行宗旨、履職為民,增進群眾高品質生活。我們堅守為民初心、厚植為民情懷,把心系群眾、情系百姓體現到履職盡責的全過程各方面,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觸手即溫的現實。
——錨住市民所急所盼發聲發力。我們關心“一老一小”,提出加強老年癡呆的早篩早防工作、構建面向社區的新型老年人骨骼健康服務平臺體系等提案,更好應對老齡化浪潮,守護幸福“夕陽紅”;提出公共場所增設母嬰室和第三衛生間,給兒童提供好環境、硬設施、軟服務的提案,推進廣州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持續關注教育、住房、醫療三大民生重點領域,啟動貫穿本屆政協的“推進廣州教育跨越發展”專題協商議政工作,提出破解老舊小區二次供水難題、優化職工醫保門診選點等提案,實實在在辦好惠民利民實事。
——推動“有事好商量”擴容擴面。我們持續深化“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建設,協商議題不僅聚焦具體民生問題,還擴大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提升廣州鄉村風貌修復維育水平、推動廣州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規范引領露營潮、樂享城市登山健身之道等選題,更好地反映民情、呼應民意、匯聚民智、化解民憂,意見建議被職能部門充分采納,得到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媒體關注報道。
(三)堅持守正創新、制度規范,推動協商高水平拓展。我們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豐富履職方式方法,加強政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協商活力日益增強、協商成果不斷涌現。
——探索“百姓提案”發展協商民主。我們在全國首個創新性系統提出“百姓提案”工作,上線征集平臺,制訂實施細則,邀請廣大群眾參與提案的選題、培育、協商、督辦全過程,為市民開放更多政策建議空間。累計征集群眾“金點子”486條,形成提案143件,打造了增加廣州滑板場建設、推動廣州觀賞魚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大幼兒園開設托班力度等精品力作。
——依托“委員之家”走好群眾路線。我們高質量打造“線上+線下”委員之家,推動5名履職能力強、影響面廣的委員成立個人工作室,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紐帶作用進一步發揮,社會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委員深入基層社區“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履職5976人次,接待群眾5550人,收集反映問題3060件,協助黨委政府解決民生問題1703件;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100條,加快研究出臺工業上樓政策、提升產業園區專業建設運營水平、探索建立不良資產統一市場試點城市、“面海而興”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社情民意,被全國政協采用或市委、市政府領導肯定。
——立足聯動履職提升協商質效。我們整合縱向體系貫通、橫向聯系廣泛的資源優勢,改善以往分散協商、各自履職的局面,圍繞15個重點議題開展聯動協商,增強協商合力、放大協商效力。圍繞建設廣州南沙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大灣區海防遺址公園、臨時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賬號轉移等議題,持續開展全國、省、市、區四級政協聯動協商。與省政協聯動,圍繞推動落實廣州“港澳藥械通”試點、營造敢干敢闖敢投的人文環境等專題開展聯合調研。與區政協聯動,推動打造長堤華僑歷史文化示范片區、建設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等議題落地見效。
二、體會和認識
認真總結提煉好履職經驗,能為下一步工作爭取更大主動。
過去一年,我們立足廣州城市特點、政協工作特色、委員能力特長,強化代入式履職、嵌入式協商,以“如果我是廣州的決策人”來思考問題、以“如果我是廣州的競爭者”來謀劃對策,用“旁觀者”的理性和超脫,當好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家,既能大膽假設,更會認真求證。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終有回報。我們的協商成果和提案建議,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區、各部門的重視,市領導領銜督辦、有的甚至領辦2到3件重點提案就是最好的說明。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把握了三個關鍵。
一是抓早,體現前瞻性。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我們提倡屏蔽無效信息,強調在弱信息中抓取強信號,注重以長遠視野關注漸變量,敏銳洞察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絆腳石,沉心靜氣思考問題,著眼當下、布局未來,厚植土壤、多播種子,推動廣州在高質量發展中贏得主動、搶得先機。比如,城市發展的關鍵在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我們把推進廣州教育跨越發展,作為助力廣州再造新優勢的破題之策,圍繞基礎教育縱橫分析、教育評價改革、集團化辦學、教育質量監測、數字教育開放創新、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選題開展深入調研,提出我國“2035年逐步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可行性建議,建言提高普通高中入學率,推動出臺《廣州市普通高中學位建設攻堅方案》等一系列組合拳,力爭讓更多的廣州孩子領跑在起跑線上,厚植長遠的競爭力。
二是抓準,體現專業性。問題千頭萬緒,找準問題等于成功解決問題的一半。我們針對老百姓最關心、城市建設最急切、未來發展最需要的問題,以大概率思維抓主要矛盾、以小切口入手解決大問題;創造性地組建經濟、城建資源環境、提案、法制、臺僑等專業顧問團隊,借腦借力,以專業化思考提出方向性建議和方案性辦法。比如,針對海量數據挖掘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法律風險等問題,提出強化數字經濟司法保障的意見建議,助力廣州在“數產融合”中搶占發展制高點;針對廣州目前沒有制定人工智能發展整體規劃的實際,我們組織委員和專家學者深入研討、座談協商,提出廣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對策。
三是抓實,體現有效性。委員協商議政的水平體現在高效值,在于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我們培育提案、提出建議,始終立足廣州,突出問題導向、協商原則,秉持讓承辦部門拿來就能用、照著就能做、做了能有效的思路,在提升精準度、有效性上下功夫,不講空話、不說套話,不做只點問題、沒有解決方案的提案,不提無效、低效、努力也做不到的建議。我們推動了加快打通寧埔大道、臨江大道,切實提升了鳳凰城等周邊大型社區數十萬居民的出行質量。我們有的課題花了很長時間、很大功夫去研究,寫成了調研報告又推翻重來,有的報告擱置一段時間再“回頭看”,不熟不揭鍋、味美才上桌。比如,我們2021年就開始圍繞提升廣州城市能級和防范廣州潛在風險開展研究,歷時一年多反復打磨、不斷綜合,才形成立意長遠、視角新穎、具有針對性有效性的大報告,郭永航同志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年來,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工作還有很多不足。比如,思路不夠開放,世界眼光不夠;面對復雜問題有畏難情緒,既擔心做不夠,又擔心做過了頭,放不下自我;更有些難題累積時間長、涉及面廣,“硬骨頭”不好啃,顧忌耗費大量心思還費力不討好。通過主題教育的學習,我們明白,實際上這些擔心是沒必要的,只要盡了力,哪怕只是孔中之見,不僅市委、市政府是理解支持的,社會也會理解支持。凡是為廣州好、為市民群眾好的,我們都要打消顧慮、輕裝上陣、去想去謀。
三、2024年的履職重點
面向未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我們必須充滿信心。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加速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邁上新征程,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我們既面臨挑戰、也充滿希望。我們要力爭做到不浪費政協平臺、不辜負委員稱號、不虛度歲月年華。要在政協大舞臺上、在已有成績基礎上,進一步放飛履職熱情,勇于登臺、“二次創業”顯擔當,助力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風大轉變、工作大落實,助力廣州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以實際行動書寫好自己的履職答卷。
做好2024年履職工作,希望重點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旗幟鮮明講政治,態度積極講團結
政協委員是政治身份,必須積極履行政治責任。我們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發展的諄諄教導,在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階段滿懷信心與希望,做到常人做不到的積極和樂觀。我們既是主人翁,也要學會做“旁觀者”,不袖手旁觀、冷眼看戲,不發牢騷、不潑冷水,而是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穿破迷霧找方向,辯證思維、長短兼顧,做到“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
人心齊,泰山移。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是政協工作的中心環節。我們選擇了政協,就選擇了集體和奉獻,就要點亮自己、照亮他人,就要以己之行、凝心聚力。要進一步落實好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更為緊密地團結、聯系、服務界別群眾,不斷夯實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推動形成迎難而上、克難奮進的強大合力。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氣鼓勁,用熱情喚醒熱情、用真誠換取真誠,當好黨委聲音的優秀宣傳者、政府決策的堅定支持者,講透廣州優勢、講好廣州故事,有一份熱發一分光,以螢燭微光增輝廣州。
(二)以學增智強能力,本領高強肯擔當
政協作用的發揮關鍵在委員,活力展現看委員、事業發展靠委員。俗語說,繩短不能汲深井,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我們要不負重任,就必須常懷本領不足的恐慌、知識儲能的緊迫,永不滿足勤于學習,時刻不忘加油補課,切實提升“知識快充”能力,全面增強履職本領。尤其是現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行業形態更加多元、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我們要善于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及時填知識空白、補素質短板、強能力弱項,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提升跨界能力、錘煉協作本領,多掌握“幾把刷子”,做到先求己之不可勝、再求敵之可勝。
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是我們必須始終堅守的情懷。實踐證明,越是履職,越是進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們要更加積極主動、熱情進取、廣開言路,緊扣涉及城市發展、市民福祉的重點難點問題協商議政,寫出更多“專精特新”的委員作業。我們的協商建言,有的時候聲音并不大,或者是一開始的時候聲音不大,有的時候比較超前,也未必得到響應,但真知灼見是不怕聲音小的,也不怕一時難以理解和接受,政協組織可以讓它發生共鳴、形成共識、促進共行。我們要突破黨派、團體、界別、專業的限制,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轉變慣性思維,既學會把陌生的東西變熟悉,也能夠把熟悉的東西變陌生。我們總要能以更超脫的態度理性思考,以更超前的思維精準問計,以更系統的研究廣泛協商,助力廣州“二次創業”動力更足、馬力更大、奔跑更穩。
各位委員,同志們!
新征程充滿光榮和夢想,沒有捷徑、唯有實干,不能膽怯、敢于去闖。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在中共廣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錨定“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的標高追求,堅定信心、團結求實、砥礪奮進,為廣州加快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貢獻,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