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下稱“市執委會”)在廣州市智慧城市運行中心隆重舉行“院士專家共商數字全運、數字廣州”暨特聘專家顧問聘任活動。14位深耕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數據安全和體育管理等領域的權威專家被聘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數字技術工作特聘專家顧問,標志著以數字技術賦能全運賽事、以數字轉型擘畫城市未來的戰略布局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數字技術工作特聘專家顧問聘任儀式4月22日舉行。
數字賦能
數字全運數字廣州雙向融合
“數字技術與體育的深度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執委會常務副主任、秘書長彭高峰表示,要抓住時代機遇,攜手體育數字化發展的先鋒,積極探索創新,為數字全運數字化轉型提供寶貴的智力支持,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市執委會副主任、副秘書長朱小燚在頒發聘書時表示,要充分借助各領域專家的智力優勢,加快推進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的數字化建設,提升賽事組織和城市建設的數字化水平。
廣州如何立足“數字廣州”建設成果,打造獨具廣州特色的“數字全運”“智慧全運”品牌?市執委會數字技術部部長、市政務和數據局局長黃津介紹,數字全運離不開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而廣州作為數字發展的前沿城市,依托已有建設成果,深化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繪制數字全運藍圖,即依托物聯感知、云、網、數、安及現有的豐富應用搭建1個數字底座,通過1套規范體系促進資源共享、系統互聯互通,采取系列措施做好云網運行、網絡安全、無線電以及通信等4個領域的服務保障,同時聚焦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賦能,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數字全運”“智慧全運”。
在數字化服務助力賽事舉辦方面,建設廣州賽區運行保障指揮系統(MOC信息系統),為開幕式、賽事運行、火炬傳遞指揮等提供平臺支撐。系統充分復用數據中樞平臺、視頻智感平臺等公共中樞平臺能力,展現了城市三維虛擬空間、融合通信、視頻調度等底座支撐能力。建設“全運廣州”小程序,融合穗好辦、志愿時等平臺能力,為運動員、觀眾和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同時,推動建設改造城市信息系統和設施,支撐保障賽事期間人員、車輛、交通、酒店等各類城市資源;圍繞系統建設和網絡、安全、5G通信、公網集群等分別制訂專項工作方案,成立專項工作組,協同推進數字化保障工作。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黃津表示。以數字技術支撐打造數字全運,既是落實“簡約、安全、精彩”辦賽要求,確保全運賽事圓滿成功的有力舉措,也是深入推進數字廣州建設、加快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重要契機。
智慧煥新
推動23個傳統場館智慧升級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廣州體育場館煥發新活力。據悉,廣州創新采用“一個云平臺中心+多個場館基礎設施系統節點”的技術路徑,建設全市統一的云化場館運營管理中樞系統,構建“橫向互通、縱向聯動、集約復用”的智慧場館數字化運行體系,推動廣州賽區負責的23個傳統場館向智慧場館蝶變升級。
在廣州體育館,“高科技感”無處不在。場館入口的3D視覺閘機可在0.3秒內完成人證核驗,AR導航系統可以為觀眾實時導航,無障礙智能服務樁可以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導覽等服務。賽后,廣州體育館場館還將上線“智慧健身艙”系統,市民可預約VR訓練、AI體態評估等科技健身服務,讓市民享受智慧場館帶來的幸福感。
廣東奧體中心的游泳跳水館,無論是跳板、跳臺,還是游泳區域、場地燈光、觀眾座席,都已煥然一新。游泳跳水館不遠處就是十五運會的MOC,作為大賽的核心“大腦”,這里在賽時將布置競賽信息中心、綜合管理指揮中心、新聞宣傳指揮中心、決策指揮室、賽事指揮呼叫中心、信息技術指揮中心、指揮場館總控中心等。
智匯賦能
院士專家把脈開方獻良策
這支涵蓋院士學者、人工智能領軍人才、體育技術專家的“硬核”團隊,積極為科技全運“獻良策”。
方濱興:保網絡安全是分內事
長期從事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研究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表示,作為廣州大學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辦全運、保安全”尤其是保廣州賽區的網絡安全是自己分內的事。為此,他針對廣州賽區的網絡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頗具指導性的16字原則:積極防御、及時發現、快速響應、力保恢復。
饒堅:借全運機遇建“數智廣州”
曾擔任廣州亞運會組委會信息技術部副部長的饒堅則強調,全運會的籌備工作相較于奧運會、亞運會更繁雜、更艱難,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為廣州賽區的競賽組織、媒體服務、文化傳播、運行服務等賽時運行工作添新彩、創新意,更應借推進“數字全運”之機遇,為建設“數智廣州”搞創新、促轉化。
田志宏:建多層次網安防御體系
廣州大學副校長田志宏表示,面對新型網絡安全的威脅,廣州需要構建多層次的網絡安全防御體系。針對勒索病毒、釣魚攻擊等,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防御策略,在利用好傳統防御手段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全面立體的安全防御體系。這個體系需要實現一體化運作,形成整體防護能力。
大灣區各城市應該建立跨區域的網絡安全聯防聯控機制,通過體系化的安全防御手段,構建安全防御體系。這個體系與傳統防御方式相互支撐、相互補充,能夠實現早期發現和趨勢預判。
許勇:打造“智慧全運”灣區標桿
“全運會是科技與人文的交匯點,是城市與未來的對話場。”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許勇建議,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賽事,打造“智慧全運”灣區標桿。十五運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臺,更是展示大灣區科技創新實力的窗口。在“科技賦能”的理念下,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驅動賽事智能化、服務人性化、管理高效化的核心引擎。
同時,構建智慧化基礎設施,推動賽事與城市協同發展。全運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高效、安全、綠色的基礎設施支撐。可通過構建“一屏統覽、一網統管”的賽事指揮系統(MOC),整合場館運營、交通管理、能源監控等模塊,確保賽事運行的高效與安全。其中,廣州體育館已率先部署的光影互動系統,通過AI算法生成動態運動場景,讓觀眾在觀賽之余體驗虛擬運動項目,這正是數字孿生技術與體育場景融合的典范。
翁健:保障數據“可算不可見”
“大型體育賽事不僅是體育競技的盛會,更是我們國家數字治理能力重要展示窗口。”暨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翁健表示。
如何借助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契機,讓廣州在數據要素和人工智能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翁健建議,以“密態智算技術體系”筑牢安全防線,護航賽事以及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賽事數據。如何確保這些數據能夠有效地、安全地進行分析利用,支撐賽事的高效運轉,是擺在眼前的重要課題。
因此,面對數據要素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機遇,建議構建基于密態智算技術體系,集結“高性能算力、高質量數據、先進人工智能”于一體的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有效利用隱私計算、密碼學、區塊鏈等關鍵技術,實現分布式協同環境下的數據安全計算與分析利用,保障數據“可算不可見”。
趙淦森:用技術提升觀眾體驗感
“數字化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種責任與情懷。”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淦森指出,應以“技術為善”為信念,以“零障賽區”為藍圖,進一步深化智慧管理平臺與場館各類設施、設備和系統的聯動,提升賽事安全性與包容性。
具體來看,要發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優勢,提升參賽選手和觀賽觀眾的整體體驗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深化智慧管理平臺與各類設施、設備和系統的聯動,確保賽事安全與包容性并重。
趙淦森還提出,要聯合粵港澳三地的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深度挖掘AI、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場景并加大力度推動創新應用落地。強化粵港澳三地的跨部門協作,統籌場館、交通、醫療等數據資源,構建“賽時服務、賽后惠民”的數字化生態,依托賽事強化三地協同體系。“把技術應用構建成為無處不在的隱形助手,處處能夠體驗到技術應用的溫度。”趙淦森說。
田豐:科技是有溫度的服務
“科技絕非冰冷的代碼,而是有溫度的服務。”作為來自企業的顧問代表,廣電運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田豐表示,提供數字類服務的企業可以借助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平臺,以“數字底座”為跑道,以AI為引擎,履行社會責任,彰顯企業擔當。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與廣州天河體育場兩座核心場館利用企業提供的全方位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十五運會。具體來看,涉及安全管理、資源管理、賽事服務、賽事創新等多個領域,彰顯了AR、3D視覺、AI數字人、智慧機器人等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十五運會舉辦提供強大的服務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廣電運通的數字人民幣AR硬錢包成功入選十五運會14項科技創新應用項目。這款創新產品不僅支持賽事場館內外的快捷支付,還能為港澳參賽者提供跨境支付的便利。同時,它還將支付功能與嶺南文化深度融合,用戶掃描硬錢包即可觸發“醒獅躍動”“粵劇扮相”等AR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