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與廣州,一西一南,一剛烈倔強,一溫潤從容,一座是踞巴山渝水的山城,一座是扼南海門戶的花城,兩座城市氣質迥異,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下,兩座GDP均破3萬億元的國家中心城市,正在以各自的城市基因書寫著相似的答案。
5月14日,“十五運·十五城”系列聯動活動燃動山城重慶,即將到來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讓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正跨越山海,在全民共享的拼搏與包容中愈發清晰地顯現。
粵港澳大灣區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共振
在國家戰略的大棋局中,廣州和重慶都承擔著重要的時代使命。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6周年,同時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周年。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廣州緊緊錨定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舉全市之力推動大灣區建設走深走實。如今,6大重點產業146項境外職業資格認可、南中高速主線及南沙聯絡線建成通車、100個省重點項目拔節生長……
而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之一,重慶正攜手四川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渝宜高鐵重慶段、成渝高速改擴建項目開工建設,“川渝通辦”累計發布四批次355項政務服務事項,川渝市場一體化17條經驗獲國家宣傳推廣。
正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廣州與重慶,也將推動國家戰略更有效地對接、協同,共同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12218”與“33618”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四梁八柱
雖相隔千里,但廣州與重慶同為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都擁有相通的硬核制造基因?!?2218”與“33618”兩組產業密碼,正是雙城在“制造強國”的考卷上寫下的答案。
而說起廣州經濟的底色,答案必定是制造業。作為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和華南生產制造業的核心產業鏈總部、供應鏈中心,廣州正著力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匯聚了全球首家三證齊全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企業、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全球自動駕駛出租車第一股,成為高端制造創新的策源地。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正以“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重塑競爭力:長安汽車數智工廠60秒下線一輛汽車,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重慶造”,折射出“硬核制造”的深厚積淀。
如今,兩座城市都以硬核制造鍛造更加堅韌的產業體系,詮釋著經濟大市以硬核實力挑大梁的時代擔當。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交相輝映共塑繁華圖景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中,消費是起基礎性作用的。
自2021年獲批成為率先培育建設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以來,廣州與重慶依托各自區位與產業優勢,以文商旅深度融合為抓手,加速構建具有全球標識度的消費新地標和新場景。
作為唯一入選的非直轄市,廣州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獲批設立市內免稅店,持續優化入境人員支付環境。2024年發布32個首發空間、15個都會級羊城夜市先行區,直播電商零售額全國第一。
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城市,重慶累計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15個,新建成啟元光里、下浩里等20余個城市消費新地標,升級完成磁器口、十八梯等100個特色消費場景,2024年入境游客人次翻了一番多。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廣州、重慶雙雙躋身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TOP10。其中,重慶共接待國內游客1858.31萬人次,而廣州接待游客1190萬人次,微信方面數據顯示,廣州的支付消費熱度更是位居全國第一。
洪崖洞的璀璨夜景、榮昌鹵鵝的煙火風味、北京路的霓虹煥彩、廣交會上客商的流連忘返……共同勾勒出“五一”假期以文旅促消費、擴內需的繁榮圖景。
用體育架起兩座城市精神對話的橋梁
重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賈爭占之埠,紅巖精神淬煉出重慶人堅韌頑強的性格,大山大水孕育了重慶人豪爽直率的性情。
廣州兩千多年來城脈綿長、文脈賡續、商脈生生不息。廣府文化勾勒出廣州的城市文化發展脈絡,沉淀出“敢飲頭啖湯”的城市氣質。
體育成為引發兩座城市精神共鳴的橋梁。
3月2日清晨,重慶被3.5萬雙跑鞋叩醒——2025重慶馬拉松以史上最大規模啟程,全球26國頂尖跑者與山城同頻;3月16日晚,WTT重慶冠軍賽2025在重慶巴南落幕,孫穎莎、王楚欽分別奪得女單和男單冠軍,重慶觀眾用最熾烈的吶喊,見證國球榮耀與城市熱血的同頻激蕩。體育賽事出圈出彩、賽事經濟有聲有色,重慶正努力創造更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現代化體育強市建設標志性成果。
千里之外的珠江畔,廣州天河體育場迎來煥新升級后的首秀。5月10日,2025年世界田聯接力賽在廣州市天河體育中心拉開序幕,這是世界田聯接力賽首次走進中國,也是廣州繼舉辦2009年亞洲田徑錦標賽后再次舉辦的重大田徑賽事。這座見證了天河崛起的傳奇跑道,見證了中國接力隊五項創佳績,再展雄風。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即將到來,兩座城市正以體育為筆,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精神新篇章。期待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舞臺上,兩座城市的運動員與全國各地的健兒們共同展現出中國體育精神的多元綻放與蓬勃向上的生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