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日)
今天我們召開中心組擴大理論學習會,目的就是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是在新時代又一次對廣東改革發展的把脈定向和掌舵領航,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總綱。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簡單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重要批示
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末視察廣東時提出“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廣東要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上提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四月又對廣東提出:“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四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三個支撐: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兩個走在前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對廣東提出“四個走在前列”的要求,即在高水平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通過回顧我們發現,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要求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特別是總書記第一次專門就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走在前列提出要求,是因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在這種背景下,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顯的尤其重要。
二、廣州如何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來,廣州認真貫徹中央和省有關社會治理創新系列指示精神,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在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取得了積極成效。基層民主自治不斷加強,社區(村)議事廳建設全覆蓋,街(鎮)服務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幸福社區建設加快推進。持續推進來穗人員融合行動,完善積分入戶等來穗人員服務體系。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公共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安全生產治理機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努力營造公平正義、安全有序、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環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廣州社會治理工作仍面臨新的更大挑戰。一是產業轉型加速催生新的社會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廣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全市經濟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加快轉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使低端產業和勞動力面臨轉移退出的巨大壓力,人力資本與產業升級的矛盾進一步凸顯,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潛在風險。二是特殊地緣與社會進步帶來新挑戰。廣州作為華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毗鄰港澳、面向東南亞,是中國改革開放“窗口”和對外交往的重要門戶城市。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網絡空間的復雜性、影響力遠超傳統空間,社會日趨開放多元,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動員形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自組織日益活躍,市民民主法治意識增強,原有社會規范和管理手段逐漸弱化,在社會治理領域形成了真空地帶。三是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產生新壓力。隨著廣州新型城鎮化進程提速,城鎮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交通、就業、教育、住房、醫療、治安管理、環境保護等面臨極大壓力,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保障體系面臨新考驗。全市實際管理人口突破1600萬,50%是外來人員,城市人口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社會人口結構更趨多元,“社會人”、“社區人”數量遠超“單位人”,給社會服務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四是社會轉型引發各類矛盾趨于多樣化。伴隨著廣州社會轉型進一步加快,新舊體制轉換和利益關系調整加速,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征地拆遷、企業改制、勞資糾紛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進入高發期,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愈發凸顯,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建立社會運行新秩序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為有效應對挑戰,廣州必須針對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和矛盾,系統設計、整體謀劃、協同推進,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創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法治保障。充分把握社會治理創新涵蓋政府多項職能,各項改革相互聯系、制約、促進,容易產生牽一發動全身、改一制觸全局的連鎖效應這一特點,聚焦影響我市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制約民生建設的突出矛盾、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服務訴求,以問題為導向、以結果為標準,找對改革的主攻方向、瞄準創新的關鍵環節,從全市戰略高度上對社會治理創新作統一謀劃和整體布局,強調做好頂層設計,堅持法治保障改革,從制度層面提出破解難題的有效辦法和科學路徑,以務實舉措將社會治理創新引向深入。
二是健全利益表達、協調和保護機制,推動多元共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進一步完善公咨委、村民議事廳、議事自治會等有利于人民參與的組織形式,促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完善市民參政議政機制,對十件民生實事、城中村綜合整治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遵循商以求同、協以成事的決策思路,在不同意見建議中尋求共識,在不同利益訴求中權衡利弊,盡可能兼顧各方利益。決策前,認真傾聽民意、了解訴求,確保出臺的政策考慮周全、合理可行;決策后,跟蹤政策執行,及時調整、完善,確保符合民意需求。
三是推動服務管理重心下沉,夯實社會治理根基。著眼解決基層責任大、任務重、事情多但人力、事權、財權、物權等資源不足,服務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這一現實突出問題,建立力量下沉、保障下傾機制,使社會治理重心落到城鄉社區,通過將經常性的管理、執法資源下沉,統籌管理的權力下沉,與之相對應的人財物支配管理權下沉,讓基層更加有職有權有物有人。提高基層基礎工作水平,加強做好服務基層群眾、強化城市管理的工作,確保各種社會矛盾糾紛的誘因發現得了、苗頭捕捉得到、事態化解得好,夯實和諧穩定的基層基礎。
四是充分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能。順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給各領域各行業帶來顛覆性變化的大勢,積極運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社會治理數據開放、共享、應用的平臺和機制,進一步促進社會領域設施聯通、信息互通,推動社會治理力量統籌、資源共享,加快政務服務程序對接、工作聯動,強化政府管理部門協作、條塊互補,實現線上線下一體互動、相輔相成,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增強社會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五是整合治理資源,激發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增強政府管理和服務社會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民主性,切實提高政府部門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全方位提升全市綜合政務服務水平,進一步釋放出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改革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創新平臺和機制,凝聚社會中的能人志士,有效利用社會組織廣泛傳遞政府決策、增強政府權威和公信力,以及及時回應群眾訴求、提供便捷高效公共服務的優勢,發揮好他們在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化解矛盾糾紛中的作用,確保其成為政府的有力助手。
孫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