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穗府函〔2025〕96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20250833號提案答復的函
卜紹基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運用第三產業經濟打造廣州市珠江高質量發展帶的提案》(第20250833號)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于3月、4月通過電話、短信等與卜紹基委員進行了多次溝通交流。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優化產業功能布局,統籌考慮沿江經濟和商旅開發
一是結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點商圈建設,統籌推進全市重點商業功能區有序布局、優化升級和建設發展。編制《廣州市重點商業功能區發展規劃(2020—2035年)》,在“1+4+X”的夜間經濟空間布局體系中,以珠江中心城區段(前航道、后航道和西航道)為軸線,整合一江兩岸各大商圈、交通設施和文旅景點等資源,打造世界級夜間經濟帶和都市級夜間地標型夜生活集聚區,形成世界級夜游文旅體驗帶和富有廣州嶺南特色型夜間經濟集聚區。二是積極謀劃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印發《廣州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2024年工作要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各項重點工作任務落地落實。三是沿岸各區結合自身特色,謀劃經濟和商旅發展思路。如越秀區充分發揮商業、金融、文化等產業集聚優勢,重點發展高端商務服務、文化旅游、金融科技等現代服務業;海珠區圍繞有活力有魅力有競爭力的數字生態城的戰略目標,推動珠江沿岸地區提升發展能級;荔灣區以白鵝潭為核心,打造白鵝潭總部經濟核心區、濱江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帶,促進高端產業生態集聚,釋放第三產業發展潛力與活力。
二、推進珠江游品質提升,打造世界級水岸觀光旅游目的地
一是推進珠江游行業發展規劃,立足中心型世界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定位,全局統籌謀劃珠江游頂層設計,提出總體思路,制定任務清單。二是加快推進珠江游游船轉型升級,按照實現珠江游傳統動力游船全部更新為純電動船的總目標,加快推進珠江游純電動化工作進度。2024年,將10艘傳統動力船舶置換為6艘純電動船(總客位不變)。三是以加快推進交通運輸部珠江游精品航線建設為重點,積極支持各珠江游經營企業充分挖掘珠江沿岸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拓展珠江游航線外延,支持珠江游航線向后航道延伸、串聯。四是鼓勵各珠江游經營企業強化嶺南風情和紅色文化融合,持續打造“水上茶居”、紅船“船說”服務,鼓勵企業提高個性化定制服務能力,開通“網紅打卡”專屬航線,積極開發文旅游、美食游、研學游等創新產品。
三、加強水陸交通配套設施建設,保障沿江商旅活動需求
一是推進港區規劃修訂工作。為推進廣州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優化調整產業布局,我市積極協調國家、省有關單位推進港區規劃修訂,以優化港口空間布局、集約利用岸線和土地等稀缺資源,推動港口高質量發展。2024年,黃埔港區、南沙港區規劃調整方案相繼獲得交通運輸部、廣東省政府聯合批復。二是推進旅游大巴臨時停靠點建設。綜合考慮現場路況、交通秩序及候車條件,在越秀公園、陳家祠等旅游景點及交通便利路段設置旅游大巴臨時停靠點,協助解決旅游大巴停車難問題。制訂《客運企業車輛臨時停靠點工作指引》,引導廣州市客運企業有序規范停車候客,規范旅游大巴臨時停靠點現場候乘秩序。三是推動沿江道路周邊停車場建設。在海心沙游船碼頭、大沙頭游船碼頭、黃沙碼頭等周邊配套建設地上、地下或立體停車場,沿江西路、濱江西路等沿江路段結合實際情況設立了道路臨停泊位,可用于車輛臨時停放。四是印發實施《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推進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若干措施》,提出推進廣州停車設施建設的20條細化措施,其中明確提出加大停車設施用地供應,鼓勵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利用自有用地增建公共停車場,增建公益性公共停車場不計收土地出讓金,無需調整規劃等政策措施,緩解停車難問題。
四、活化歷史文化街區,促進商旅文融合發展
一是開展珠江西段(荔灣段、越秀段、海珠段)更新提升策略研究,提出“大美珠江·精品水岸”的更新提升總體目標和策略,其中荔灣段主要打造最具嶺南風韻和西關特色,凸顯百年商行歷史的“廣州精品長堤”,越秀段重點展現廣州最高國際品質、最具文化濃度和最具生活氣息的“粵府文化客廳”,海珠段延續廣州傳統中軸線空間序列,打造“珠水紅脈·星耀海珠”的榮耀廣場。二是將我市A級旅游景區與文博場館、非遺傳承、藝術展覽、公共圖書館等文旅資源深度融入我市珠江沿岸發展的規劃中,通過差異化打造主題鮮明、業態豐富的精品旅游節點,構建資源聯動、功能互補、協同共進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三是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探索工業遺產、工業文化、工業旅游融通發展的新路徑。出臺《廣州市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并研究編制實施細則,認定廣州市第二棉紡廠舊址、陳李濟中藥文化園等22處廣州市工業遺產,培育7家省級工業遺產,1家國家級優秀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示范案例(全省唯一),廣州電業局舊址(華安樓)入選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成功打造包括T.I.T創意園、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信義會館在內的多個獨具特色的產業園區。
五、提升街區空間品質,打造步行休閑區域
一是在越秀、荔灣、海珠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將旅游景區與歷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北京路步行街、海珠廣場、大阪倉、太古倉、大西關等特色街區,形成更加豐富多樣的旅游消費線路,通過打造廣州美食、藝術創作等特色步行區域,讓老城區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得市民游客在欣賞歷史建筑的同時,還能親身體驗藝術創作,品嘗地道廣州美食,從而深刻感受廣州的歷史變遷和人文底蘊,促進商旅和服務業的特色化、融合化發展。二是推進珠江兩岸片區人居環境提升、閱江路(廣州大道—獵德大道)品質提升等項目建設,通過市民廣場空間優化、便民設施建設以及綠化提升等,提升街區空間品質,為觀光、旅游、休閑提供便利。三是持續推進碧道建設,優化提升濱水空間品質,全市累計建設碧道1396公里,重點打造了閱江路、荔枝灣涌等亮點碧道,逐步貫通濱水慢行系統。根據《廣州市總河長令2024年第2號》部署,謀劃實施了第一批14條綠美碧帶建設,整合濱水生態與產業空間。
六、挖掘保護水文化遺產,謀劃珠江沿岸水文化研學點
一是深入挖掘和梳理圍繞珠江形成的獨特文化,出臺《廣州市水務遺產認定申報工作指引》,并于2022年、2024年先后印發兩批次共計20個水務遺產名錄(包括荔灣區沙面島舊石堤、海珠橋等珠江沿岸水務遺產),著力打響珠江前、后、西航道沿岸的海防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祠堂文化、工業遺產、龍舟、漁業、美食等系列具有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成立廣州水務協會水文化專委會,凝聚各行各業、各界人士近150位領導、專家,為廣州水文化建設建言獻策。下一步,將依托水文化專委會,繼續加強對珠江沿線疍家文化等水務遺產的梳理挖掘,并利用珠江沿岸有利的地理條件,結合自然景觀和水文化遺產保護,打造珠江沿岸水文化研學點。
感謝你們對我市珠江沿岸規劃建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25年4月15日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