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闖出遲菜心的“百億夢”
“食在廣州,菜出增城”。在增城區小樓鎮,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味道鮮甜的遲菜心。“栽培”近二十載,增城遲菜心已逐漸形成特色產業,遲菜心的規模化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入選“粵字號”國家區域公用品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增城遲菜心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了集種植、加工、物流、旅游等產業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園內有企業負責生產種植、品牌營銷,有企業負責凈菜處理、新鮮配送,有企業負責加工產品的生產推廣,有企業進行種質資源收集鑒定、篩選和提純品種,還有企業提供育、播、耕、收等農機服務。
小樓鎮竹坑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柳青在今年當起了“村支書主播”,她認為,直播帶貨不僅能拓寬遲菜心銷售渠道,還能給村集體帶來收益。
不僅村干部當起帶貨主播,產業園內還“跑起”網紅小火車。產業園正打造研學基地、“共享鄉村”民宿項目。不僅盤活農村閑置房屋,增加村民收入,同時村民經過培訓還能成為民宿管家,帶動就業。
在政府指導下,產業園正謀劃更遠的未來——促進“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希望增城遲菜心產值能達到100億元,這是我們的‘百億夢’,也是我的菜心夢。”對于未來,綠聚來公司總經理張文彬充滿信心。
種植技術攻關、研發深加工產品、拓展直播電商渠道“帶貨”、推進農文旅創新融合發展,增城遲菜心不斷闖出一條發展特色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老茶樹煥發“黃埔紅”新茶香
在秋天的黃埔嶺頭山上,不少茶農正忙碌著采摘秋茶、掃野徑、扎籬笆,熱鬧場面仿佛把人帶回到過去的田園時光。山青、水秀、茶香、人勤,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嶺頭山開墾出千畝茶山,后來茶園一度沉寂,直至2021年,黃埔提出以茶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將打造“黃埔紅”紅茶創意園作為農文旅類的重點鄉村振興項目之一。六十載斗轉星移,老茶樹沉淀了深厚底蘊。2020年,這里引入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團隊,經過選育研究,漫山遍野的老茶樹煥發出“黃埔紅”新茶香。
“幾年前的‘黃埔紅’只有最常見的薯香,經過我們幾年的選育,現在的茶具有獨特的花蜜香,辨識度極高。香氣鮮醇,茶味濃郁,唇齒生香,生津回甘持久,山野之氣強烈且經久耐泡,飲用口感極佳。”劉仲華院士團隊的技術人員董日波說。
57歲的嶺頭村村民胡路鈞于2021年回到嶺頭村跟著研究人員學習茶葉知識,見證了“黃埔紅”的重生。回家鄉做好黃埔紅茶,這是胡路鈞的選擇,也是鄉村振興趨勢下許多人的向往。
茶農正在采摘新鮮茶葉
如今,嶺頭山上坐落著廣州城區海拔最高的茶園,建成了茶葉種質資源圃。未來,這片茶山將精選出約400畝優質高產的茶樹進行深耕,還會升級打造成具有生產、科研、文旅等多功能的“黃埔紅”嶺頭紅茶文化產業園。隨著新農人、新技術、新理念的匯聚,“黃埔紅”品牌得到進一步擦亮,產業新貌將帶來新活力、新機遇。
游上冬奧餐桌的這條魚不簡單
據統計,每年經白云機場發送的魚苗貨運中,40%都是“花都魚苗”。在眾多“花都魚苗”中,彩虹鯛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還成功走上北京冬奧會餐桌。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花都區花山鎮的廣東五龍崗水產公司,這里坐擁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省級水產良種場。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培育的彩虹鯛具有耐低氧、肉質鮮嫩、無藥物殘留、品種純正、顏色漂亮等優點,一經推出廣受歡迎。”去年,該公司的彩虹鯛魚苗產量達到三四百萬尾。此外,記者走訪發現,小小的花都彩虹鯛帶動起“大產業”發展,校企合作研發、大棚智慧養魚、探索套養模式……在花都,彩虹鯛養殖場漸漸從1家增加到35家,形成良種良養良銷的全產業鏈條。水產養殖業正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進“百千萬工程”、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的重要產業。
以花都彩虹鯛為代表,近年來花都區不斷壯大漁業品牌隊伍建設,引導成立漁業產業聯盟、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于去年建成廣州市花都區現代漁業產業園,花都魚苗也成為科技興農的一張嶄新名片。通過發展“工廠養魚”、推進健康養殖等方式,帶動全區近7萬畝漁業養殖生產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去年,花都區漁業產值達到18.12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漁業產業格局悄然形成,推動“汗水漁業”邁向“智慧漁業”。
海鷗島上結“金果” “榴”住優產業
廣州市番石榴種植面積超5萬畝,年產值達7.2億元,除供應本地及國內消費外,還出口到海外市場,已成為嶺南果業重要的支柱型產業。
記者來到海鷗島上最大的番石榴種植農場佳碩農場,這里種出的全國獨有的新品胭脂紅番石榴。目前,該農場在番禺、增城種植新品胭脂紅番石榴共550多畝,每年產量1000多噸。
“我們從2000年開始研發培育,經過8年的研發試驗,最終培育出這個新品種。”該農場負責人馮志佳介紹,新品種不但保留了傳統胭脂紅番石榴香甜、綿軟等特點,還解決了傳統品種存放期短等難題。
“農業是朝陽行業,當下正迎來發展的風口期。”馮志佳希望新農人把農業當作一輩子的事業,真正扎下根去,以科學方法、現代思維澆灌它、呵護它。
目前,海鷗島的番石榴種植面積約310畝,種植農戶約11戶。圍繞一片片果園,島上休閑農業旅游、科普旅游得到不斷發展,農場采摘受到市民游客歡迎。這一幕幕成為推進“百千萬工程”、以特色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高山迎“薯”光 飄香引客來
結合時下流行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良口鎮因地制宜發展高山番薯產業,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生態休閑文旅產業發展,乘著鄉村振興的時代東風,開展“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
從化區良口鎮高山資源豐富,海拔高、溫差大、水源優等條件造就了高山番薯的優良品質,番薯種植面積達到約1600畝。其中,達溪村還被評為廣東省“一村一品”番薯專業村。
天氣漸轉晴冷,晝夜溫差加大,良口鎮達溪村迎來了高山番薯豐收季。近日,記者沿著盤山公路驅車前往海拔500多米的達溪村。村口旁的田間地頭上,村民們正搶抓農時挖番薯,村子彌漫番薯清香。
位于從化北部的良口鎮聚集了廣州7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發展高山生態農業成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全鎮的高山番薯種植面積約1600畝。其中,達溪村村干部黃小銀表示,“在過去,我們都要出去賣山貨;現在人們對綠色生態食品的需求增加了,除了本地批發零售高山番薯,還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
黃雞生出產業“金”蛋
雞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來自廣州白云的黃雞憑借肉質細嫩、雞味鮮美等特色,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中國名雞等稱號,深受大眾喜愛。
48年前,白云區江高鎮江村村民譚鉅添帶領6名年輕人在荒地上搭棚子養雞,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首創“養雞場帶動農戶”發展養殖業的“江高模式”,成功經驗向全國推廣,引領中國改革開放農業產業化潮流。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重要生產加工基地,白云區內兩家主要經營企業向香港供應生鮮雞,供應規模約占香港市場的三成,既有“雞味”又新鮮的黃雞受到香港市民的追捧。
伴隨生活節奏的加快,白云黃雞生產企業將目光鎖定在禽肉產品產業鏈延伸上面,推出白切雞、椒麻雞、糯米雞等多款特色預制菜。“網紅”檸檬酸辣脫骨鳳爪等更成了生鮮超市的熱銷品。
目前,譚鉅添帶領團隊在白云黃雞的精深加工領域繼續發力。“作為鏈主企業,就是要不斷強鏈、延鏈、補鏈,要將雞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這才是高質高效發展。”
酸檸檬種出“甜”產業
白云區鐘落潭鎮沙田村是全國香櫞檸檬最早的生產基地之一。在這里,小小檸檬每年能帶來近5000萬元的產值。有農戶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
檸檬是如何成為沙田村的特色產業呢?原來,沙田村種檸檬已有30多年歷史。十年前,27歲的馮冠杰放棄了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沙田村學種檸檬,開始了一場跨界創業。在農業部門和屬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乘著檸檬茶飲興起的東風,馮冠杰這位半路出家的“理工男”與鄉親們一同把酸檸檬種成了“甜”產業,以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馮冠杰還在謀劃推動沙田檸檬向第二、三產業發展,幫助種植戶增收致富。作為省、市勞動模范,馮冠杰希望能發揮勞模的帶頭作用,用實干引導、鼓舞更多年輕人回鄉發展,帶動更多農戶共同富裕,讓美麗家鄉迸發更多生機活力。
紅掌綻放 “花樣經濟”
紅掌深受“老廣”喜愛。早在20多年前,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已經引進國外紅掌種苗試種,經過不斷選育,培育出更適合本土氣候特點、市民消費習慣的新品種。不僅如此,廣州紅掌種植企業還頻頻“觸電”,與電商平臺合作,試水直播,讓“科研紅掌”走進千家萬戶,為鄉村振興“錦上添花”。
廣州從化區花卉產業園牽頭實施主體綠寶軒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紅掌生產已有20年。記者了解到,早年紅掌成品批發價達到50元。隨著廣州花卉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在紅掌育種技術上取得突破,2018年前后,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掌品種陸續面世,成品紅掌的批發價大幅下降到每棵25元,甚至20元。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我國產銷紅掌盆花達到4000多萬盆、切花約1000萬枝。廣州是國內最早開展紅掌標準化引種試種、栽培研究的地區之一。廣州花卉研究中心的紅掌育種創新研究在國內占據領先地位,自主培育紅掌新品種45個,其中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16個,初步形成了新品種成果轉化優勢和全產業鏈式發展,奠定了在全國紅掌產業中的優勢地位。
“鯇魚”大產業帶動共同致富
來自南沙的鮮鯇是國內鯇魚領“鮮”者,每天有10萬斤供應至粵港澳大灣區各地,還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如今,南沙鮮鯇已經成為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的“網紅魚”,講述著廣州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
南沙擁有華南地區最大鯇魚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科技創新讓小鯇魚催生出大產業,在一批批院士博士等技術人員加持下,這里建起了“智慧魚塘”,開設了育種中心,持續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南沙濱海濕地旁的天然咸淡水常年保持著2‰~5‰的咸度,孕育出鮮美嫩滑的鯇魚,不僅沒有泥腥味,還具有低脂、蛋白質含量高的優勢。
作為南沙最大的鮮鯇養殖企業,誠一集團將水產養殖基地扎根于此,從土塘逐漸成為年產鯇魚2萬噸、年產值超2億元的連片標準化魚塘,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鯇魚生態養殖示范基地,每天有10萬斤鮮鯇“游”上大灣區餐桌。
在鯇魚大產業帶動下,從南沙養殖巨頭到珠三角養殖戶,實現了“從先富到共富”。一批批養殖戶來到鯇魚養殖基地參觀學習,增氧機、投料機等智能化養殖技術推廣開來,帶動養殖戶共同致富。目前企業已累計為廣州、中山、佛山等地約4000戶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戶均增收5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