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野“智”變 產值超600億
數讀農業
616.7億元
廣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24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6.7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蔬菜、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為3個超百億元產業。
3000億元
廣州建設優品絲苗米、優質蔬菜、北回歸線荔枝、精品花卉、生態畜禽和現代漁業等6條優勢特色產業鏈,都市農業總收入超3000億元。
45萬畝
廣州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超45萬畝,建成設施農業面積近22萬畝。全市蔬菜、水產品、水果等“菜籃子”產品自給率分別保持穩定在100%、90%、70%以上,位居全國大城市前列。
當5G智控系統遇見先進滴灌技術,當植物工廠實現蔬菜“永動機”式生產,當三角梅瀑布與種質資源庫共繪鄉村振興畫卷……廣州農業正在田間地頭書寫著數字化新篇。種業攻堅、數字賦能、三產融合,推動廣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616億元,在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構建起科技密集型農業新生態。
馬嶺觀花植物園
藍莓種植向智能化升級
“我身后的這個水肥系統,能夠實現對基地所有藍莓的精準化灌溉。”廣州智都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冬波介紹說,該公司10余個生產基地,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員,手持一部平板電腦,就能進行所有灌溉作業的監督和管控。
位于花都區獅嶺鎮西頭村的藍莓基地,應用智慧農業技術,采用5G智控系統、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等生長環境,結合以色列滴灌技術精準調控水肥,病蟲害發生率可降低60%。全基質無土栽培模式則減少了土壤依賴,配合自動天窗散射膜大棚,實現全年可控生產,打破傳統藍莓種植周期限制。
獅嶺鎮西頭村藍莓基地是廣州智都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首開基地,作為種苗培育中心,其年產能達46萬株,輻射帶動全區17處基地投產,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推動藍莓產業從“分散種植”向“集約化、智能化”升級。
基地負責人介紹,企業通過數字賦能管理,搭建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藍莓生產實現了生產數據可視化、決策智能化,畝均成本降低20%,生產效率提升30%。
據了解,該基地提供固定就業崗位80余個,季節性用工超200人,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
植物園打造全產業鏈模式
春日廣州,萬花盛放,馬嶺觀花植物園內,三角梅如同彩色的瀑布,傾瀉著滿眼的春色。青磚灰瓦、亭臺樓閣,“園在花中,花在園里”的意境,并不是馬嶺觀花植物園的全部。
淡雅的“奶昔”三角梅、嬌俏的“佩德羅”三角梅……走進園區,形形色色的三角梅讓人眼花繚亂。據廣州馬嶺觀花植物園副總經理鄭棟恩介紹,植物園創新種質資源,引進國內外花卉品種超3000個,計劃建成省級觀花植物種質資源庫,突破種源“卡脖子”問題,提升花卉產業核心競爭力。同時,植物園聯合中國觀花植物研究院開展科研攻關,推動新品種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夯實花卉產業鏈前端技術基礎。在生產方面,植物園采用生態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構建循環農業體系;推廣清潔能源應用,打造低碳景區標桿。在管理上,植物園引入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花卉生產智能化監控與精準管理。
馬嶺觀花植物園還大力推進三產深度融合,構建“科研+生產+消費+文旅”全產業鏈模式,一期園區融合觀光旅游、科普教育、餐飲服務等業態,年接待能力達百萬人次。園區開發“花卉+文旅”特色產品,延伸花卉產業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
健康栽培法育出“放心菜”
良種、良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方。廣州市通過深入實施“穗字種業”振興行動,大力打造種業創新高地,擦亮種業品牌。
“近年來我們培育了一些優質蔬菜新品種,好吃、好看又好種。”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副總經理李慶懷向記者介紹說,廣良公司高度重視種業科技創新,年科研投入約1000萬元,占種子營業額7%左右。該公司在珠海、廣州等地建立了7個研發示范基地,其中在廣州市白云區的種業之都建立的研發基地面積336畝,主要承擔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發、繁殖、示范和推廣等工作。
據悉,廣良種子在蔬菜種業領域的行業地位和市場影響力處于國內領先行列,常年在全國各地銷售玉米、蔬菜等新優品種400多個。其中在白云區的葉菜生產中,廣良的品種因其優異的特性為農戶帶來更高的收益。
此外,廣良公司還創新率先提出“葉類蔬菜健康栽培法”,這一栽培法成為2022年、2023年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在業界推行健康栽培生產理念,引導推動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生產方式。“葉類蔬菜健康栽培法”是通過種子丸粒化功能性包衣技術應用,在種子包衣劑里添加微量殺蟲劑,播種后達到精準殺蟲效果。生產實踐中其防蟲效果顯著,既方便機械化播種,又大幅度減少農藥使用,每畝減少施藥成本200元以上。該方法后期結合防蟲網物理隔離,可使種植幾乎全程不需使用殺蟲劑,還可增產25%以上,且鮮菜質量明顯提升,讓消費者吃上幾乎沒有農藥的放心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