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探秘全球最大荔枝“基因庫” 珍藏700多份荔枝種質資源
在寸土寸金的廣州天河區,一眾高樓大廈間藏了一片占地75畝的荔枝林——這里珍藏著700多份荔枝種質資源,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荔枝種質資源規模最大、體系最完善的“基因庫”。
尋常果園追求豐產,這片荔枝林則以保存及延續生命多樣性為使命。當紅品種“仙進奉”與馬達加斯加異域品種在此共棲,四季開花的“嶺腰1號”與果殼堅硬的“踏死牛”隔壟相望……來自全球各地的優質荔枝種質資源在此安家。它是一部鮮活的荔枝圖譜,更蘊藏著“解鎖”荔枝新品的無限可能。
近日,記者走進國家荔枝香蕉種質資源圃(廣州)荔枝圃,探尋這座“荔枝王國”背后60多年的守護故事。
國家荔枝香蕉種質資源圃(廣州)位于天河區,占地75畝。
幾代人接力跋涉
搶救消失中的“荔枝基因”
中國是荔枝的故鄉,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種質資源。然而,荔枝種子的保存是個世界難題。“荔枝的種子為典型頑拗性種子,壽命短、貯藏困難,無法像水稻、小麥那樣建立種子庫。”資源圃負責人嚴倩告訴記者,要獲得與母本相同的性狀和遺傳信息,目前最可靠的方式是建立資源圃,通過嫁接或圈枝繁育進行活體植株保存。
守護這份“甜蜜家底”的接力始于1959年,在國家科委的號召下,一場覆蓋全國荔枝產區的資源大普查拉開序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開始收集保存國內的荔枝種質資源。1989年,經原農業部驗收,果樹研究所所建資源圃被命名為國家果樹種質廣州荔枝圃,收集保存荔枝種質資源124份。2022年,該資源圃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一批國家級種質資源圃,正式被命名為國家荔枝香蕉種質資源圃(廣州)。
如今,這里的荔枝種質資源已增至700多份。“這是過去幾代科研人的成果。60多年間,科研團隊深入原始森林、無人區、邊境地帶,終于建起這座全球最大的荔枝活體基因庫。”嚴倩說。
2011年10月下旬,研究人員在海南發現一株異季節開花結果的野生荔枝“嶺腰1號”。根據果實的發育程度,研究人員推算出這一野生荔枝成熟時間在12月底。按照正常的物候期,我國荔枝成熟期在每年3月到8月,該荔枝樹顛覆了荔枝的生長規律,極具研究價值。他們剪枝帶回資源圃,成功收集保存了5株后代。2020年,當研究人員重返故地,那株珍貴的母樹已被砍伐,原生地已開墾改種了胡椒等作物——這場搶救,搶先了一步。
這樣的“生死時速”從未停止。目前該荔枝資源圃中保存的種質資源中,黑面登、布袋、解放紅等種質資源在市面上已不見蹤影。
荔枝圃里的“新奇特” 見證荔枝基因多樣性
記者步入資源圃,“漫山紅云”的景象并未出現。700多個品種、2000多株荔枝樹錯落生長,成熟期各不相同,自然不會齊齊掛果。“資源圃的首要目標是資源的存活,而非豐產。”年輕的科研人員史發超解釋。這片土地的價值,在于其無與倫比的多樣性和基因資源。
在這里,記者看到了龐大荔枝家族的多樣性:既有大眾品種,也有罕見珍稀品種;既有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遠方來客”,也有從廣東各地搜羅的“土著”;既有四季開花、喜歡“橫著長”的“奇行種”,也有符合市場期待的“潛力股”。
每一株樹都有一段歷史。“這棵荔枝樹叫‘尚書懷’。”史發超在一株樹前駐足,“相傳明代尚書湛甘泉告老還鄉時,從福建楓亭帶回一粒荔枝核,在增城新塘育成。”該荔枝品種具有遲熟、豐產、抗逆性強等優點,如今卻已少見種植。
荔枝圃里還有很多名字“土氣十足”的品種。大造、踏死牛、乞兒甩、風吹寮、阿娘鞋、布袋……這些略顯奇怪的名字代表它們的鄉土性。史發超剝開一顆“踏死牛”:“這個品種,果皮特別厚和硬,當地果農形容‘掉下來能砸死牛’。而‘乞兒甩’則是核特別大、肉特別薄,只有薄薄一層果肉貼著果核,連乞兒都不要。”
站在市場主流特性(核小、肉厚、皮薄)的反面,這些品種為何會在這里被珍藏?“它們不好看、也不好吃,但耐儲存、適應性強,是寶貴的基因資源。正是它們的存在,證明了基因庫的非凡價值,也為新品種創制奠定了基因基礎。”史發超說。
在荔枝的千姿百態中,科研人員的慧眼總能發現閃光點。“看這‘嶺腰1號’,異季結果,具有能填補市場空窗期的潛力。”說完,史發超又指向另一處:“‘柳荔2號’總是枝丫橫生、生長緩慢,若應用到規模種植,是天然的矮化種質資源。”史發超說,這些沉睡的基因特性,正是產業未來的希望所在。
科技賦能育種 激活沉睡的“種子芯片”
依托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資源圃創建了50多萬株自然雜交后代群體和2萬多株人工雜交后代群體,其中4000多株已開花結果,形成世界最大的荔枝育種材料庫,為荔枝新品種培育儲備了豐富的基礎材料。這里已走出紅繡球、仙進奉、鳳山紅燈籠、離娘香、清風、粵靚紅等多個優質新品種。
“仙進奉”的誕生堪稱典型。2000年前后,研究人員在增城基崗村發現瀕臨消失的清代貢品母樹。經十余年選育,經復壯和試種,這個晚熟品種(比糯米糍晚7—10天)重煥生機。近年來,該品種地頭價比普通品種高三倍,成為帶動一方產業的“甜蜜引擎”。此外,“清風”荔枝是桂味的突變株,具有百分百穩定焦核,解決了“桂味”大小核不穩定的問題,且成熟期比同產區的桂味早7—10天。
嚴倩表示,科技正在重塑育種進程,資源圃科研人員通過對300多份核心種質重新測序,鎖定了調控糖分、焦核率等性狀的關鍵基因位點,并開發相應的分子標記技術,大幅提升了雜交育種效率。“過去十年育一品種,借助基因標記,三年可鎖定優株。”嚴倩說。
在資源圃一處坡地上,記者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荔枝幼林”,幾十株成一團,樹干上綁著不同的編碼標簽。“這些是我們用資源圃里的實生種子或雜交種子孕育出的荔枝‘寶寶’,按‘親緣’分組培育,分種在不同‘小區’內。”史發超說。待結束漫長的“童年”,優株將被選出擴繁,其余的將被淘汰。
資源圃內有一片“荔枝幼林”。
在寸土寸金的廣州市中心,這片占地75畝的荔枝林安靜生長。每一棵自由生長的荔枝都仿佛在訴說——守護自然的饋贈,就是守護無限的可能。
未來,資源圃將開展荔枝種質資源DNA的保存技術,建設珍稀瀕危種質資源的DNA庫,不斷提高我國荔枝種質資源的安全性。同時,資源圃將充分利用分子生物等新技術,加強荔枝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挖掘利用,為荔枝新品種創制提供更強基因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