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綠美嶺南都市新田園”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日,《廣州市耕地保護專項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規劃》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統籌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打造“綠美嶺南都市新田園”,為形成超大城市耕地保護利用提供“廣州樣板”,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花城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
鼓勵建設“一米菜園”、家庭小菜園
《規劃》提出,以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和“三區三線”為基礎,以流域為骨架,以耕地集中整治區為空間單元,通過采取“嚴守底線、優化布局、提質增效、系統治理、示范引領”的規劃策略,統籌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圍繞打造“綠美嶺南都市新田園”愿景,促進實現“水豐土沃田園美、智慧高效生產優”的耕地保護目標。
嚴守耕地保護底線。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明確的68.03萬畝耕地保護目標和59.8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實行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用途管制正負面清單管理,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要求,明確細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利用指引。優化耕地種植結構,提高耕地種植收益的同時,保障特殊情形下的糧食應急供給能力。
同時也鼓勵探索多類型的保護性利用。《規劃》提出,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要求,對城鎮空間周邊細碎永久基本農田,鼓勵各區通過引入農業經營企業,聯動社區、學校和周邊居民等,探索自愿認領耕作等新模式,將細碎永久基本農田建設成為“一米菜園”、家庭小菜園、農業口袋公園、蔬菜公園等。
夯實糧食供給保障能力
合理優化耕地布局。以流域為骨架,以現狀優質耕地為主體,構建“兩帶一區多片”耕地保護空間結構,錨固特色優質農業生產空間。基于自然地理格局,以現狀耕地布局為基底,以流域為骨架,錨固優質耕地資源空間,構建沿流溪河—白坭河耕地集聚帶、沿東江—增江耕地集聚帶、沿沙灣水道南部水網耕地集聚區以及多個耕地集聚片,夯實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支撐廣州打造美麗嶺南新田園、智慧高效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地。
與此同時,劃定耕地集中整治區,作為規劃期內補充耕地、永久基本農田補劃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實行落地上圖管理,統籌推動耕林園草空間布局優化。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逐步推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布局。
全面提升耕地質量。明確推動耕地集中整治區內補充耕地和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逐步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耕作層剝離再利用的區域統籌和市場化機制,進一步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管理,推動耕地質量提升。
建設都市錦田 打造都市田園綜合體
《規劃》還提出,以三大示范工程推動耕地的建設性保護,通過“成片良田工程”推動耕地集中補充,通過“現代糧田工程”著力提升耕地質量,通過“錦繡田園工程”引導耕地保護與農文旅發展融合。
其中,“成片良田工程”在規劃期內優先推進從化區鰲頭鎮、增城區石灘鎮和朱村街道、南沙區東涌鎮、白云區鐘落潭鎮、花都區炭步鎮和赤坭鎮、黃埔區新龍鎮和番禺區石樓鎮等區域集中連片補充耕地工作,涉及新增耕地潛力4.5萬畝,通過實施成片良田工程,支撐廣州市打造集中連片嶺南新田園。
“現代糧田工程”重點落實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0.72萬畝,打造現代糧田,主要分布在花都區花山鎮和獅嶺鎮、白云區鐘落潭鎮、黃埔區新龍鎮、從化區街口街道、南沙區東涌鎮和番禺區石碁鎮等區域,為廣州市農業規模化生產提供資源底座和空間基礎,支撐現代都市農業產業發展。
“錦繡田園工程”則著力打造一批鄉村秀美田園,發展規模化農業。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布局,通過“耕地+”的多元化農田利用方式,發展農業觀光、休閑、體驗、康養等農文旅三產融合等新型耕地保護利用業態;重點推進從化鰲頭鎮萬畝良田、增城絲苗米產業園、從化香米產業園、增城優勢蔬菜產業基地等項目實施,依托農田策劃一批農業產業綜合體、農業文旅體驗、休閑觀光游憩等綜合性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耕地保護收益,彰顯嶺南新田園建設示范效應。
同時建設一批都市錦田,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借鑒黃埔區洪圣沙島和大吉沙島的都市錦田計劃實施經驗,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智慧農田示范建設等工程,保留“都市田園”風貌,建設都市田園綜合體。規劃期間,重點選取北帝沙島、番禺海鷗島、增城石灘增江東岸、南沙區絲苗米產業園、長洲島農業公園等都市近郊地區,建設現代化農場、農業種業中心、農業試驗田等。
黃埔區大吉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