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居全市各區第一,并圓滿完成市下達任務
筆者近日獲悉,白云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耕地保護的決策部署,自2022年以來,每年均落實耕地總量平衡,累計恢復耕地1.5萬畝。尤其是在2024年,白云區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創新“黨政掛帥+市場運作+科技賦能”模式,實行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恢復耕地7751畝,位居全市各區第一,圓滿完成市下達任務,并補足2020年以來的耕地總量平衡任務,有效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間無序化難題。
黨政掛帥構建攻堅體系
白云區深度構建“區委、區政府—職能部門—鎮街—村社”攻堅體系,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督辦;區分管領導定期組織例會,深入現場督辦,實行每日調度。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白云區分局建立“調查、耕保、執法”聯動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并聯合區農業農村局組建專項工作組,下沉田間地頭嚴督實導。鎮街推行“領導班子包片聯村”機制,村社集結干部錨定包干地塊持續攻堅,形成上下貫通的工作機制和責任鏈條。
與此同時,白云區立足打造“一龍頭兩園區三基地四示范區”的優質優美農業空間格局,科學編制白云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大力推動耕地集中整治,以構建“集中連片、形態規整、規模適度”的耕地集中整治區為目標,系統分析耕地整治潛力規模、資源分布、連片程度、實施可行性等因素,劃定四片共27個耕地集中整治區,引領近5年的耕地恢復工作。
2024年,通過耕地集中整治區的建設,白云區新增2個“千畝方”、多個“百畝方”,耕地“千畝方”占比達30%,“百畝方”占比達80%,主要整治片區耕地連片度提升10%。
市場運作破解資金瓶頸
積極引入外力支持,成為白云區高效推動耕地保護的一大“法寶”。
白云區為此創新政策,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契機,完善配套措施,破解耕地恢復資金難題。白云區在全市率先探索區屬國企參與耕地恢復路徑,出臺《白云區關于區屬國企參與耕地恢復工作的實施方案(試行)》,引入區屬國企參與耕地恢復。此項工作獲得國家開發銀行在廣州市首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授信4億元,其中2.38億元貸款專項用于耕地恢復,構建“國企融資—耕地恢復—收益反哺”工作閉環,創新打造耕地保護融資樣板。
2024年,傅廷棟院士專家工作站落地白云區重點打造的廣州種業之都。鐘落潭鎮龍崗村、江高鎮峽石村等典型村近千畝新增耕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種植傅廷棟團隊研發的優質油菜花品種。到了3月份,油菜花田花開成海,成為市民春游打卡勝地。油菜收割后,這些油菜田即可規模化種植水稻等符合耕地種植用途的農作物,培肥土壤,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科技賦能實現精細管理
科技賦能的作用在白云區保護耕地過程中也尤為顯著。
在保護耕地選址階段,白云區依托GIS技術建立“三級篩查”機制,對全區非耕非林地塊進行地毯式篩查,結合生態紅線等因素進行篩選,聯合多部門實地踏勘,結合現場條件選定耕地恢復潛力地塊,確保恢復地塊選址“優中選優”。
在施工階段,白云區自主研發耕地監管一體化平臺,綜合RTK測繪等數字手段,融合“衛星定位與圖斑管理”功能,實現耕地恢復選址讓地、施工種植、變更調查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做到“邊界清、底數準、達標快”,新增耕地通過率顯著提升。
在保護耕地過程中,白云區耕保部門、調查部門和技術單位密切配合,高效聯動,實行“36+12小時”響應機制,即外業舉證36小時響應機制和審核結果12小時反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