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中國歐盟建交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中歐交往對話日益緊密,經貿投資合作水平大幅提升,成就彼此也惠及世界。廣州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大門”,始終是歐盟企業洞察中國市場的窗口、深耕中國經濟的首站。
截至今年3月底,歐盟在穗累計投資企業1233家。2024年,穗歐進出口總值1819.6億元、增長0.8%,今年一季度,這一數字攀升至477.2億元,增長28.5%。在上個月結束的第137屆廣交會上,廣州交易團對歐洲意向成交金額同比增長29.4%。
“越來越多來自新企業的新增投資正集中涌向高附加值產業。”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華南董事會主席范斌(Fabian Blake)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專訪時表示,“我們期待未來利用中國在電池、低空經濟等領域的領先優勢,服務全球更多市場。”
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華南董事會主席范斌(Fabian Blake)
利潤再投資
歐盟企業與灣區建設同頻共振
長期以來,廣州憑借開放包容的投資環境與潛力無限的廣闊市場,成為廣大外資企業深耕中國的戰略首選。目前,全市有超5萬家外資企業在穗長期布局和扎根發展,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企業達362家。
談及歐盟企業在穗的發展路徑及投資趨勢,范斌敏銳觀察到,越來越多的歐盟企業正改變依賴總部“輸血”的傳統模式,轉而將中國子公司利潤投入再生產。
“雖然投資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的規模及其參與當地市場的積極性,但我們看到的一個趨勢是,歐盟公司的在華子公司會選擇將在當地賺取的利潤進行再投資,而不是將總部的利潤作為額外的營運資金注入中國子公司。”他尤其注意到,歐盟企業在穗新增投資的高附加值行業占比顯著提升。
五十載風雨同行,廣州與歐盟企業書寫了互利互信的史詩;半世紀春華秋實,大灣區為其注入新動能。在范斌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優越,不僅能快速抵達東盟國家,還能夠與歐盟、美國等市場建立完整的供應鏈,這也是眾多歐盟企業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40余年來,歐盟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深耕制造業投資,在引資聚鏈方面成效顯著。不但大批制造企業落地并形成集聚效應,更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匯聚。”范斌認為,這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區別于全球其他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力。
在灣區為中國
攜手開拓廣闊發展空間
今年5月2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與馬士基集團簽署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備忘錄,雙方在港航領域的合作邁入新階段。自1984年在廣州設立代表處以來,馬士基深耕廣州市場40余年,與廣州一同打造了連接華南與世界的物流門戶。
類似的歐盟企業與廣州共同發展、雙向奔赴的故事,還在持續上演。從“借船出海”到“造船遠航”,歐盟企業更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支點,重構全球棋局。
范斌分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接下來歐盟企業在投資廣州、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中,“綠色轉型”是議事日程上的頭等大事,“我們期待未來利用中國在電池技術、低空經濟等領域的領先優勢,服務全球更多市場。”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歐盟企業正靈活調適戰略。范斌透露,最新調查顯示,財力雄厚的跨國公司大多采取“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戰略,中小企業則通過構建新的合作伙伴關系,提升抗風險能力。
廣州為此鋪路搭橋:持續擦亮營商環境“金字招牌”,出臺《2025年廣州穩外資工作行動方案》,政策期內累計可達1.5億元……當前,廣州提出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歐盟企業在穗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合作新機遇。
范斌期待,未來能夠進一步提升歐盟商會成員企業在與政府部門互動的信息透明度,并非常愿意推動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開展更深入的互動交流,共克供應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