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次數: |
- |
《黃埔之約》盛邀世界:“到黃埔去”。
2019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3日召開,向全球持續釋放“灣區引力”。會上,素有“人才磁場”之稱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分論壇上盛情發出“到黃埔去”的邀請。
這次發出的“英雄帖”既富有創意,又飽含人情味。一首耳熟能詳的《彎彎的月亮》在現場悠然響起,黃埔區、廣州開發區2019形象宣傳片《黃埔之約》驚艷亮相,娓娓道來兩代海歸華僑回到黃埔創業的故事,并喚起臺下許多有共同經歷的人才的共鳴。
“開發區對產業的理解非常好”“黃埔的定位和我們的產業非常契合”……如今,“到黃埔去”既是黃埔發出的盛情邀約,也是人們對這片開放、創新、夢想沃土的熱情向往。
數說
全球179個世界500強項目,569名各類高層次人才,超過2萬家民營及中小企業……響應“黃埔之約”的“創新軍團”蔚然壯大,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漸漸變成現實。
盛情發出“到黃埔去”邀請
2019形象宣傳片《黃埔之約》首發
全球179個世界500強項目,569名各類高層次人才,超過2萬家民營及中小企業……響應“黃埔之約”的“創新軍團”蔚然壯大,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漸漸變成現實。
現代化活力新城的蝶變之勢,連生于斯、長于斯的著名作曲家李海鷹也不曾想象。上世紀90年代初,他所創作的《彎彎的月亮》照亮了內地流行樂壇,曲中詩意一般的阿嬌與小船意象,就取材于“家門口”黃埔區長洲島的小橋流水人家。那時的廣州開發區建區不過數年,還是珠江口一片等待開發的荒灘蕉林。
在流淌的歌聲中,宣傳片《黃埔之約》把嘉賓們拉回到那個蓄勢待發的時間起點。作為廣州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的地方,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從兩萬元辦區經費起家,激活了土地的“沉睡”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奔赴而來,為產業和城市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奏起黃埔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現代的開放創新交織之歌。
畫面中,一名海歸創業者赴30年前的“黃埔之約”,帶領觀眾走近充滿科幻感的3D人工智能打印、全球首創的靜脈識別、先進的無人機配送、炫酷的無人駕駛、炫麗的水舞聲光秀等現代元素,這正是該區近年來不斷迸發創新動能,多種創新業態匯聚的動人場景。
《黃埔之約》一經發布,即刻刷爆了企業家的朋友圈,其實C位出道的機會還在后頭。據悉,《黃埔之約》30秒形象短片還將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中國屏”,在“世界十字路口”向全球觀眾展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獨特魅力。
揭秘:《黃埔之約》有哪些黃埔元素?哪些“大咖”為黃埔代言?
著名音樂人李海鷹、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克雷格·梅洛、奧運會花劍冠軍雷聲、廣繡傳人陸柳卿、乞巧藝人羅惠娟、龍舟雕刻傳承藝人張偉潮等傾情為黃埔代言。
哪些傳統文化元素?
黃埔軍校、南海神廟、玉巖書院、廣繡、乞巧、龍舟雕刻等黃埔傳統文化元素。
片中哪些地方可以來打卡?
美輪美奐的長洲慢島、彩虹橋云端綠道、蘿崗香雪等地方,市民還可以品嘗以深井燒鵝為代表的馳名中外的黃埔宴。
扎根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理由:“黃埔的定位和我們的產業非常契合”
在投資年會黃埔分論壇上,《黃埔之約》先進的科技范和濃濃的人情味,喚起了與會嘉賓的共鳴。不少嘉賓是海歸創業領軍者,在嗅到創新創業大潮的時代先機之后,他們紛紛回國一展抱負,投身于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等,努力填補相關領域空白。
那么,吸引他們從“到黃埔去”變成“扎根黃埔”的理由是什么?
DeepMap剛剛在區內創辦了高深智行(廣州)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全球運營總部。DeepMap大中華區總經理劉澍泉說,高精地圖是自動駕駛中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現在行業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給予成長和容錯的空間。一方面,他感受到政府辦事高效,從與區政府簽約到公司開張不過三個月;另一方面政府也給予了成長和容錯的空間,“開放的環境和更多的扶持,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好。”
可以說,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優質“土壤”,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培育“創新雨林”的一大法寶。區內八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民營及中小企業,是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和增長極。
相比初創型的高深智行,孫正潔所供職的默克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制藥與化工公司,它在生物島設立了華南首家創新中心——廣東創新中心。孫正潔表示,默克在醫療健康、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等產業均有戰略布局,創新中心的設立也非常看中當地對初創企業的友好度,科研院所的能力,以及政府對創新的扶持及知識產權的保護。“黃埔的定位和我們的產業非常契合。”
而對于粵芯半導體這樣的重量級企業,CEO陳衛說,除了好的營商環境和好的投資條件之外,最看中的是政府專業的服務水平。他在各地進行考察時,發現廣州開發區工作人員最懂半導體,在接觸國外供應商談項目時,甚至不需要翻譯,“比我的英語講得還溜,對產業的理解非常好。”
一系列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黃埔奇跡”背后,正是黃埔對標國內外最高最好最優,創建國家級營商環境改革實驗區取得的實在成果。該區正努力打造行政審批服務、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政策兌現服務三張營商環境名片,讓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全新的“黃埔打開方式”正在誕生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與會嘉賓也紛紛談及如何抓住時代機遇。今年是德國人賀勵平在中國生活的第16個年頭,作為一名中國通,他長期游走服務于中西方項目對接。“以前外企在華投資首站都愛選北京上海,如今有了粵港澳大灣區,對廣州對黃埔來說都是大的機遇。我們要用外國企業可接受、可理解的方式去宣傳這里的機遇。”
在黃埔分論壇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王珺作《粵港澳大灣區與廣州發展》專題演講,也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沒有創新型小企業,大公司就在地方無根,”他認為地區發展一定要大小企業并重,做好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工作。他的團隊承擔的課題深入研究了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戰略定位后,提出的“世界知識城,灣區創新源,國際人才港”理念,已成為該區最新的戰略發展目標。
2019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全力以赴把“四區四中心”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廣向四方遞出“橄欖枝”,吹響共同建設的號角。
一個思路清晰、特點鮮明的“黃埔打開方式”正在誕生。在清晰的區位戰略指引下,黃埔的未來發展充滿機遇,選擇這里的全球企業和人才將共享黃埔發展機遇,在這片希望的沃土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