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次數: |
- |
共謀大灣區 投資信心足
向世界張開懷抱,為中外企業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2019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的召開正當其時——3日上午舉行的全體大會上,參會嘉賓超1000人,行業領軍企業等近百家,均創歷年最高紀錄。商政學界大咖聚首“千年商都”,暢談廣州機遇,論道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發展的歷史機遇。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譚炯:
為廣州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新動力
廣州市歷屆市委、市政府大膽嘗試、勇敢革新,將廣州打造成為中國與世界、開放與創新的“超級連接器”。——譚炯
作為自2008年起便成為全球盈利、存款、品牌價值第一的上市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正煥發出古老城市的新活力。“對這座城市充滿熱愛之情”的副行長譚炯說,工商銀行將充分發揮綜合化經營優勢,為大灣區核心引擎——廣州的經濟發展提供五大金融新動力。
“我在廣州生活過兩年,對這座城市充滿熱愛之情。”譚炯說,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歷史上的千年商都,發展中的國際大都市。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廣州市歷屆市委、市政府大膽嘗試、勇敢革新,將廣州打造成為中國與世界、開放與創新的“超級連接器”。
譚炯說:“工商銀行將充分發揮綜合化經營優勢,為大灣區核心引擎——廣州的經濟發展提供五大金融新動力。”譚炯介紹,當中覆蓋了基建融資、創新融資、全量融資、民生金融、跨境金融等五大領域。
與每一位老百姓切身相關的民生金融領域,工商銀行將在不斷提升傳統金融產品服務水平的同時,創新提供粵港澳借記卡、大灣區個性化區域理財產品、三地結算優惠等一系列金融產品服務,切實提升大灣區居民金融服務的便利性與幸福感,并不斷完善廣東轄內機構與工銀亞洲、工銀國際、工銀澳門等港澳機構的對接合作機制,發揮集團一體化優勢,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提供高質量一體化金融服務。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郭繼軍:
廣州是下一輪互聯網創新的機遇之地
廣州已經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站點。——郭繼軍
“廣州已經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站點。”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郭繼軍認為互聯網創新才剛剛開始,我們將在廣州看到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可能性。他告訴中外嘉賓,阿里巴巴的移動互聯網總部在廣州,工業互聯網總部在廣州,阿里健康的南方總部也在廣州。阿里巴巴的大量業務布局在廣州,因為阿里巴巴看好這里。
“今天我站在這里,代表的不僅是阿里巴巴集團,更多的是以一家廣州本地創新創業企業的身份,跟大家分享心得。”郭繼軍口中的觀察跟思考,包括產業互聯網的進程,如何進一步服務廣州的企業、廣州的經濟,以及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去。
今天有很多人在問,一些企業、一些地區是不是錯過了互聯網這一波的發展浪潮?郭繼軍和阿里巴巴的答案是,“互聯網的創新才剛剛開始,會進一步涌現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可能性。”接下來,互聯網真正要解決的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他說:“這一點也恰恰是我們今天來到廣州,看到廣州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之處。”
廣州有著豐富的產業結構,粵港澳大灣區則是國內產業結構最完整的核心區域。郭繼軍說,這個區域過去是阿里巴巴發展的優勢,未來同樣會成為產業升級和產業互聯網升級的潛在力量之源。這種商業能力與產業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將為一個有著深厚商業傳統、優秀商業文化的城市——廣州,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動能。
廣州對阿里巴巴而言意味著什么?郭繼軍表示,廣州在傳統互聯網領域有著積極、創新的動力。以過去的“雙11”一天為例,在整個“菜鳥”平臺上總共有10億個包裹,廣州一個城市便占了1億個,即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這代表著廣州在整個商業互聯網和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具有非常積極而強大的動力,將助推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的產業升級。”
以色列前首席科學家、前工貿部部長蘇格·基萊特曼:
廣州是最理想的創新生物技術聚集地
廣州是一個文教重鎮,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些可以更好地利用起來,強化廣州在價值創造、研發和服務方面的能力。——蘇格·基萊特曼
以色列前首席科學家、前工貿部部長蘇格·基萊特曼數年來致力于廣州與以色列的合作,他對這座“第二故鄉”的城市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認為,廣州目前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制造中心了,但如何提升研發和服務業,延伸更多的價值,是廣州未來需要考慮的。
“我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廣州。在廣州,我是以色列人,在以色列,我就是廣州人。”蘇格·基萊特曼自豪地表示,很榮幸在去年成為一名廣州市榮譽市民。
蘇格表示,中以兩國的合作在廣州開花結果。去年,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在廣州正式運營,主要支持初創企業。在廣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還搭建了廣州與以色列的生物產業生態系統。2016年,在廣州的中以基金正式運營,該平臺成功引進了6家以色列高科技企業落戶廣州,都在廣州取得了成功,這些企業包括醫學器械、醫療美容、神經腦科器械、眼科診斷設備和兒童神經科器械,還有6家以色列企業將會在未來一年內落戶廣州。
要在21世紀取得成功,蘇格認為必須要提升研發和服務業,包括知識產權的創造和生產后的服務跟進。他表示,廣州是一個文教重鎮,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些可以更好地利用起來,強化廣州在價值創造、研發和服務方面的能力。他建議政府可以采取長期和短期措施。長期來說,政府應該加強創新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建設,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短期來說,要引入外部創新,激發本地的創新能力。“很多本地企業不乏聰明才智,他們需要的是機會和支持。”
蘇格認為,廣州是最理想的創新生物技術聚集地。“臨床研究是藥品開發的核心階段,需要強大的醫療和服務水平。如果沒有卓越的大學和醫院,臨床研究就無法推進,也就不可能推進醫藥創新。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很平衡的生態系統,包括臨床研究、大學、醫院的研發等都是缺一不可的。我去過很多廣州的醫院,廣州的醫院和機構都非常好。”但是他也提到,目前患者還無法在所有醫院里得到同等水平的服務,希望廣州未來在這方面繼續發展。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
希望更多人來廣州、來大灣區搶抓機遇
目前中國發展現代供應鏈產業的最佳區域,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就在廣州。——張勁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認為,現代供應鏈在全球貿易體系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目前中國發展現代供應鏈產業的最佳區域,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就在廣州。“立足于廣州和大灣區發展現代供應鏈,既有無比廣闊的市場空間,也是企業服務國家戰略的責任和使命。”
今年投資年會主題是“老城市、新活力”,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說,對這個主題,雪松是比較有發言權的。作為廣州本土成長起來的世界500強民營企業,雪松是廣州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奮斗者。依托廣州作為國際商貿中心的優良土壤,雪松在大宗商品供應鏈領域耕耘近20年,已發展為中國現代供應鏈領軍企業。如今,廣州迎來了發展躍升的歷史性戰略機遇,也肩負起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光榮使命。
在主題發言中,張勁也闡述了自己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州城市發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議。他認為,全球貿易的重心正在從商品轉向服務,一個企業乃至國家要在全球經濟中占得一席之地,其服務業水平至關重要。另外,現代供應鏈在全球貿易體系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所具備的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全球貿易暢通提供了巨大便利,創造的價值份額也越來越高。
“在我們看來,立足于廣州和大灣區發展現代供應鏈,既有無比廣闊的市場空間,也是企業服務國家戰略的責任和使命。”張勁說,目前雪松在扎根廣州、拓展全球的發展思路下,積極構建全球供應鏈。“我們立志在廣州打造全球頂尖綜合性產業集團,成就‘中國的嘉能可’,成為服務‘中國制造’的基石和血脈。”同時他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進來,來廣州、來大灣區搶抓機遇,一起將現代供應鏈這張產業巨網編扎得更密更實。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改革
廣州要大膽改革,一切制約創新的管理方式都要改變。——蔡冠深
“可以研究在廣州或者香港成立大灣區發展基金及大灣區發展銀行,推動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成立創新科技管理局,優化科技產業布局和分工。”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廣州的金融、科技發展出謀劃策,呼吁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改革。
蔡冠深形容,粵港并肩,一直是國家的排頭兵,港穗毗鄰,工商經貿往來密切。“香港中華總商會推動穗港合作不遺余力,每年春秋兩季的廣交會,都會聯絡邀請中外客商出席廣交會。香港中華總商會也是最早全力支持南沙發展的工商團體,我們在南沙的香港中華總商會大廈已經入駐整整14個年頭。”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港穗成為灣區的中心城市,雙方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蔡冠深說:“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期待粵港澳三地政府探討設立大灣區金融管理局,建立人民幣雙向流通機制,構建金融大電子支付平臺,全面優化區域內資金流動體制。另外也可以研究在廣州或者在香港成立大灣區發展基金及大灣區發展銀行,為灣區內的基建及創新產業等提供全新的融資渠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一個戰略定位,是將大灣區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的大學在科研方面達到國際水平,匯聚世界各地的科技精英,也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配合廣州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突破市場規模和產業鏈的限制,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
蔡冠深說,中央已開放科研基金“過河”,允許在香港使用,并鼓勵港澳科研機構參與內地科技的項目。“我認為香港可加強與廣州的科技合作,爭取科研人才、設備、基金等創新要素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內自由流動,甚至推動共同成立創新科技管理局,優化科技產業布局和分工。”
蔡冠深說:“廣州市擁有南沙自由貿易區,可以進一步解放思想,對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思想觀點,要堅決摒棄,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要大膽改革。”
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德紘:
廣州不僅有溫度而且充滿活力
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并在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城市群的建設中,為廣州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李德紘
在大會演講中,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德紘將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浪潮與城市活力聯系在一起,認為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并在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城市群的建設中,為廣州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李德紘表示,在塑造城市活力的發展進程當中,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他認為,新加坡是發展智慧城市一個非常成功的典范:“粵港澳大灣區在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中,包括智能電網、智慧空間的應用、智能檢測、智能交通等方面,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李德紘認為,當今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我們今天討論老城市新活力,途徑之一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把活力注入到一個城市。”他表示,廣州是一座具有2200年歷史的老城市,“但我來到廣州工作生活之后,發現這個城市不僅有溫度,而且充滿了活力。”他認為,這種活力的體現不僅是彎道超車,需要有戰略性的做法支撐,甚至可以在筆直的賽道上產生更多的爆發力,持續取得更大的領先。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真正賦予一座城市活力?李德紘展望,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虛擬空間里再造一個城市,實現城市的映射、鏡像、仿真、輔助與實驗,完成數字孿生城市的建造,“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工智能已經構成城市當中新型的基礎設施,這也將會助力傳統的基礎設施來賦予城市新的活力。”
“借由我們收集的高精度數據,我們提供智能算法來為生活的各方面做出非常精細、完整的規劃。”同時李德紘認為,當下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設,人工智能在其中提供的機遇巨大:“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已經普遍為政府和市民所認可和接受。面對出行難的問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打造一個宜居的城市,甚至是超大城市的生活圈?我們提出城市交通大腦的智慧系統,利用智能交通的方式助力城市群改善其本身面對的擁堵問題。”